黄向琴
宁夏灵武市人民医院儿科 751400
中药注射剂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药物,其定义是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1]。我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研制出了小剂量的中药注射剂。可见中药注射剂历史悠久,相比传统的中药煎剂,作用更快,疗效更好,但是其安全性仍有待商榷,本文旨在探讨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现将具体研究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我国传统中药成分复杂,这就为相关中药注射剂的提取带来难度,同时质量控制难度同样加大。中药中除了有效成分外,木脂素、多肽、内酯等大分子物质在现在的制备工艺下无法完全清除,故在大部分的中药注射剂中或多或少存在这类物质,大部分情况下这类物质无机体影响不大,但难免会刺激免疫系统或发生过敏反应等,对患者局部组织或全身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杂质的存在加快了中药注射剂的氧化速度,会在药物保质期内就出现浑浊、沉淀的现象,不但降低了疗效,还加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
中药注射剂使用不合理:不良反应的出现除了和制备工艺有关外,临床使用不恰当也会造成一定几率的不良反应发生。很多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仅当做是西药一般,忽视了中医的辨证施治,从而存在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若不对症就使用中药注射剂,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中药制剂的存放由于杂质的存在,发生氧化等反应,导致药物PH值发生变化,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不溶性的微小颗粒进入并积淀在毛细血管中,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局部毛细血管的缺血、堵塞、静脉炎、血管炎甚至坏死[2],故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观察药物的颜色是否改变,是否有沉淀存在,以防变质的中药注射剂进入患者体内。
未参照说明书使用:没有按照说明书来进行规范的输液操作,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中,药物本身的温度、医院的室内温度及药物输液的速度都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若环境温度过低或者注射剂温度过低,输液时药物进入到患者血管内,温差过大会导致输液血管痉挛并造成血压上升[3]。如丹参注射液低速过快会有部分患者轻微头痛的不良反应。故要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说明书决定药物使用的温度、输液的速度等,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更要多加观察,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面对中药注射剂发生的相关不良反应,需要制定应对之策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首先,遵循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在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下研发中药注射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为辨证施治造成的不良反应;其次要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书中的溶媒、剂量、输液速度给药,不可随意更改用药的剂量、溶媒及输液的速度,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了用药的安全,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又不会造成不良反应发生。同时不要加大溶媒浓度,因为溶媒浓度的增加会造成药物中微粒浓度的增加[4]。除此之外,需要改变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人们往往认为中草药的作用是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但是事实上很多中草药都有毒性,甚至有剧毒性,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中药制剂的功效,也要认识到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中药注射剂已经不是传统的中药了,在功效、副反应方面和传统中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只能改变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看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药物的质量监控、采购也是应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对策之一,只有质量上乘的中药注射剂才能进入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才能放心使用,对于颜色有偏差、存在沉淀的中药注射剂要坚决抵制,防止其进入正规的医疗机构。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热情、主动询问患者病史、既往史等,严格注意是否有过敏史等,有过敏史患者一定要记录下,并由专业人员统计记录所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分析整理,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不良反应资料库,以便供今后参考。
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为很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相对较低的治疗费用,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但是由于目前制备工艺的相对落后,还是不能完全的解决不良反应发生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将所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降到最低。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注射剂会越来越完善,制备工艺能得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完全杜绝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1 吴国琳,张力,余国友,等.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2):1137-1140.
2 曾白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其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3):757-759.
3 李丽香,李水福.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草药,2009,40(4):附4-附 6.
3 田庆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征、原因及临床应用对策[J].中国药房,2007,18(30):238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