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杰
(中国共产党吉林省长春市委党校,长春130000)
一个成熟政党的执政理念实际上是一个有着中心与外围结构的理念体系,这一体系由核心理念、基本理念、应用理念三个层次所组成。核心理念是政党关于执政的最高理念或称为信念,表现为政党的执政宗旨,它告诉人们该党为何执政、为谁执政、靠谁执政[1]。基本理念是政党为实现核心理念而形成的执政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它告诉人们该党执政将实现什么样的执政目标,为了这样的目标将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应用理念是政党在核心理念和基本理念要求下形成的关于执政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它告诉人们该党如何执政和将如何执政。执政理念是执政的灵魂,它贯穿于执政党的执政活动中,内在地决定着党制定战略决策的基本走向,左右着党执政的成效,直接影响党执政的社会公信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确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六十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4年的执政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国情的历史定位,廓清了所处的时代主题,明晰了自身的历史方位,确立了自己的执政方略,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秉承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根本宗旨,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执政理念,提出一系列执政方略和执政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已经形成了体系,这一执政理念体系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坚持“老祖宗不能丢”的政治信念,将其贯穿革命、执政和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2]。
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和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但体现在它理论的学理彻底性上,而且也体现在它理论的伦理高尚性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打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之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向世人展现了社会运动现实和未来的一幅真实图景。马克思主义理论承袭了以往理论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对人性和人道主义做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诠释,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深地植根于理论创新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这就把历史上一切关于人的学说立足于现实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苦大众、弱势群体表现出极度的同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否定人性的扩大再生产、对无产者在经济上遭受的剥削、在政治上受到的压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他们站在社会运动规律的高视位,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蕴藏的人文主义情怀,内涵的人性化的光芒,彰显的人道主义精神,都集中地凝缩在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中。正因为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先进思想发展到最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阶级本性而言,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出于一种阶级的本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4]。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执政实践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执政理念体系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性元素贯穿于执政理念的方方面面,强调执政的科学性,注重执政的人民性,保持执政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的正确与光辉。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重心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加以调整。从建国到文革结束,从改革开放到十六大前,从十六大至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识经历了从缺失到觉醒到强烈清醒的变化,执政理念经历了错位到探索到科学正确的升华。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三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开展了以镇压反革命为主的政治运动。从1950年到1978年的近30年中,中国共产党相继开展了“镇反”、“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路线教育”、“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走的都是搞运动抓经济的路子[5]。这一时期,除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50年到1955年,完成了156个大型项目,建立了我国初期的工业体系之外。从1955年以后的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之下进行的,政治挂帅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干扰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执政理念,结束了长期政治运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发展的新序幕。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陆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如免除农业税,对种植业的补贴,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两免一补”,城镇人口的最低保障等,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对民生的重视,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党的执政能力和威信在提高。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一执政理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六大社会建设任务的提出和随后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大大加快了社会建设的步伐,极大地改善了民生和社会面貌,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增率的3倍多,论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当定了世界第一,全球无可匹敌。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中国正以傲人的身姿实现着自己的崛起。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发展了自己的基本执政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经济建设理念;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廉洁执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政治建设理念;提出了“科教兴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德治国”等文化建设理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社会建设理念以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反腐败”等党的建设理念;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等祖国统一理念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外交理念。这一系列执政理念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它们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来自于过去的实践,它们必将指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着、传承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体系,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世界,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与时俱进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反映时代潮流,追求进步性和先进性,从而不断凝炼成执政理念体系形成的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仅取得了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成就不断地渗透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引领执政理念体系发展的重要元素,推进了执政理念体系的形成过程,指引着执政理念体系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他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有些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着重指出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胡锦涛同志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一向与时俱进,把先进文化建设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自己的执政理念体系中自觉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得自己的执政理念体系充满了进步性和人民性,从而使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样的执政理念体系必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定能够不断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新的胜利。
有学者所言,“‘以人为本’就像是一个约定,历史地看,人类从未实现过,因为这个约定从出现开始就失去了缔约的另一方。”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执政理念中高扬起“以人为本”的旗帜,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扩展到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政策的导向、大众活动的准则、个人立身行事的尺度、公众的理论共识和价值认同。这样的核心执政理念,必将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系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一向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标准”,他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和做好工作的尺度;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宣言,进一步升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鲜明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宣言和治国的价值境界。中国共产党就是能根据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重大变化,与时俱进,寻找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切入点,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推向新的历史空间。从解放旧中国的劳苦大众,到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立去试图解决温饱的实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解决温饱,再到生活小康;从科学发展观引导的让人们生活更幸福和更有尊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致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的连续发展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成长过程。从领导革命党的阶级本能意识转变为执政党自觉的执政理念,是实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执政活动的必然产物。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3.
[3]郭海军.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J].当代思潮,2004(5):27.
[4]刘阳.'人本'的回归与庆典[J].南风窗,2009(20):3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