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姣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服装工程系,江苏 无锡 214000)
2012年11月15日,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34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负责人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探索搭建中央、地方、高校间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合作平台。可见,坚持以生为本,做好贫困生物质和精神双重资助,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校园和谐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缺乏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不到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处于困难、窘迫状态的在校大学生。
高校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家庭变故如离异、单亲、孤残等导致家庭收入微薄,负担过重。
(二)父母无固定工作,以务农为生,无其他经济来源,靠天吃饭,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更加不堪重负。
(三)上有高龄长辈需要照顾,下有兄弟姊妹众多,家庭劳动力匮乏,纵使父母外出打工也难以维持家中每个人的正常生活。
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高校贫困生往往是长辈们脱贫的希望,他们勤勉、刻苦,试图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支撑他们强大的自尊,而一旦在校遭受挫折,极易对家庭抱有负罪感。自卑、焦虑、抑郁,对条件较好的学生产生嫉妒、仇视心理,甚至误入歧途,认为社会不公。
高校贫困生的家庭基本都来自我国“老、少、边、山、穷”等落后地区,交通信息的闭塞及教育环境的限制导致贫困生从小只能学习课本知识,对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与掌握,进入高校后产生人际交往困难、课程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贫困生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知识面相对狭隘,在公共场合往往表现过于羞涩拘谨,怯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加上经济困难,缺少与人交往的平台,在能力锻炼上往往不如其他同学。
一些贫困生对国家补助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甚至有部分贫困生在获取了资助费用后肆意挥霍,与人攀比。还有一些贫困生急于脱贫,把奖学金当成获得经济来源的途径之一,考试中想尽办法抄袭作弊,违背了贫困家庭竭力供养他们进入高校的初衷。
1.科学认定资助对象,杜绝“伪贫困生”的出现。
首先,新生入学伊始,通过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方式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并及时纳入他们的诚信档案,进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调整。其次,在班级成立民主评议小组,可对贫困生起到关心与督促的双重作用。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大胆举报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核实,给予必要的处理,形成生生之间互相监督的局面,杜绝“伪贫困生”的出现。
2.变“他助”为“自助”,将锻炼育人与经济扶持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贫困生从依赖助学金向争取奖学金方向努力。学校应通过讲座、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摒弃依赖助学金的不良思想,鼓励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不断努力,以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
积极拓宽勤工俭学渠道,提倡贫困生自我救助。高校可设立一些诸如图书馆管理员、学生助理等工作岗位,既不让勤工助学占据过多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又让其得到锻炼,并从中获得经济收入。
3.全面吸收社会助学力量,增加资助来源。
高校可全面吸收社会助学力量,不断拓宽救助渠道,动员社会团体、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争取各种专项奖学金的设立。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企业需求,建立贫困生的“对口支援”关系,为贫困生争取企业中合适的助学岗位等。
1.诚信教育。
当今社会,诚信缺失已成为一颗毒瘤,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以助学贷款为例,据统计,2005年年底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率达28.4%,到2008年违约率竟高达42.68%。可见,加强诚信教育工作迫在眉睫。高校可定期开展一些类似诚信宣传活动、法律责任知识讲座等,并建立诚信档案,鞭策、指导他们珍惜个人信用,诚信为人。
2.感恩教育。
对于国家多方位的补助,很多高校贫困生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态度,高校在从事资助工作过程中应承担起感恩教育的重任,在举行社团活动时插入感恩教育内容,还可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使贫困生获得最直观、最生动的激励。同时,各高校可降低无偿资助力度,倡导有偿资助,让学生了解到要享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尽到一定的义务。
3.心理健康教育。
在信息时代,高校除了可以采取强化师资队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外,还可利用网络这一媒介,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制作专门的心理教育网页,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聊天室等栏目,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理财教育。
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同时,可以开设例如《经济学》、《理财学》等公共课程,或聘请银行理财专家进校园开展理财技能培训,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消费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理财职业资格考试,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理财技能,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消费。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资助,培养其良好的身心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跨越贫困的鸿沟,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1]陈德欣.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6):71.
[2]刘冰.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中的“三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N].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3]闫大玮,汪家耀.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10).
[4]于志强.试析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贫困生资助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1.(21).
[5]李东阳.改革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增加对口单位资助[J].知识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