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君
(华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上对口译人员需求的增大,口译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新开设了口译课程或增加了口译课课时。此外,2006年开始,部分院校开设了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开始,部分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硕士课程。可以说,从本科到硕士多层次的口译教学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但是,跟翻译专业本科和硕士课程相比,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缺乏专业指导和统一规划。加上师资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经验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还处在口译教师 “单枪匹马”、“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也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本文尝试从教学定位、内容和课程设置三方面探讨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在现行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口译和听、说、读、写等课程一样,被定位为“专业技能”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口译是英语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口译教学是为了提高和检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刘和平(2008:35-39)认为,作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外语的口译教学,应该和帮助学生掌握口译技能、成为市场所需要的口译专业人才的口译教学区分开来。而无论是翻译专业还是非翻译专业的口译教学,都应该“根据职业翻译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组织教学”,教授的内容都是“职业翻译技能训练”,不同点在于训练材料、主题难易程度和译文要求。鲍川运(2004:28)则认为,“大学本科口译课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但是大学本科口译课也可以为翻译培养作出贡献”。刘银燕和张珊珊(2009:117)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将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预科”。“该课程肩负口译基础知识简介、语言提高和初级技能训练这三重任务”。吴青(2010:39)也指出,“本科阶段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应将兴趣的激发、意识的培养和潜力的挖掘作为重点,不能过分强调某种专项技能的获得或高估教育主题所能达到的专业程度”。我认为,考虑到三至四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实际语言水平,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不能单纯定义为职业口译技能培训,也不能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口译人员为目的。口译教学依然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通过对口译理论和技巧的介绍,为学生进行专业口译训练或从事专业口译工作打下基础。
口译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那口译能力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著名口译专家Gile认为,译员的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也就是说,口译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和口译分析的技巧(仲伟合2003:64)。在此基础上,仲伟合(2003:64)提出,译员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组成,即语言知识板块、百科知识板块和技能板块。刘和平(2008:38)对此持相同的观点,指出无论哪个层次的口译教学都应该包括这三个板块的内容。具体到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口译教学将口译视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知识板块,主要讲解词汇、句子乃至语篇的双语转化。这一点从早期的口译教材中也可以看出来,一般教材按照主题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列出词汇、语言点或翻译点,然后附有参考译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双语之间的转化练习。这样的训练方式类似于听说课和笔译课的结合与延伸,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也能为学生接受口译技能方面的训练打下基础。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口译技能的培训,无法根据口译的职业特点和内在规律给予学生指导。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但是由于缺乏短期记忆、整体理解、意义把握和信息重组等方面的技巧,无法真正从事口译工作,哪怕是初级的口译工作。
职业口译训练认为,技巧训练应是口译课程的核心。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口译的基础,但仅有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胜任口译工作。口译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进行的交际活动,译员应具有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包括如何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记忆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重组转化,如何运用合适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信息表达出来,等等。口译的内容和主题千变万化,但口译的方法是相同的,一旦掌握了口译技巧,学生就能胜任任何领域的口译工作。以巴黎释意学派会议口译办学模式(即ESIT模式)为例,其认为语言教学与口译训练无关,学员本身应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语言能力,在口译训练中专门解决口译技巧的问题。不过这种观点在实践中遇到了挑战,因为不少学员的外语水平无法达到口译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是得帮助学员提高语言能力(张吉良,2010:34)。专业的口译学员(往往是已经本科毕业的学员)外语水平尚且如此,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极大地降低了口译质量。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听力水平不足、词汇缺乏、英语表达能力欠缺。具体表现为英译中时存在较多的误译、漏译,而中译英时用词不当,存在时态、人称、句子成分缺失等各种语法错误。由此看来,在本科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中,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同等重要,不可强调一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口译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这也是英语专业本科的学生普遍缺乏的。口译课虽然不能将重点放在百科知识的讲解上,但有必要从题材的选择上体现口译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此外,多种题材的口译材料也有利于学生熟悉不同领域的基本词汇和专业术语,为今后深造或从事口译工作打下基础。
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内容包括语言能力和口译技巧两方面,同时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那口译课程如何设置才能满足上述要求呢?目前各个学校口译课程课时数不一,少的只开一个学期,每个星期2课时,多的开四个学期,每个学期2到4课时。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在大三开两个学期,每个学期2课时,笔者将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鲍川运(2004:29)认为,“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是初级口译的基本原则”。仲伟和(2001:31)也认为口译的训练应以技能训练为主。因此在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以技能为主线安排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口译概念和基本原则、口译技能和口译职业准则。
首先介绍口译的概念、特点、标准、对译员的要求等,让学生对口译有整体的了解,激发学习的热情。然后是口译技能。口译技能大致分为口译理解和记忆、口译笔记、信息转化与重组、数字口译、应对策略、演讲技巧、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对应相应的课时。口译技能应以理论讲解为辅,实战训练为主。比如短期记忆,老师告诉学生逻辑分析是加深短期记忆的有效方法,并罗列出因果、转折、并列、总分等各种逻辑关系。然后给学生播放几段逻辑关系清晰的录音,让学生不做笔记,完全通过头脑记忆并复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短期记忆的技巧,比纯理论性的讲授有效得多。最后是对口译职业准则的介绍,如职业道德、职业资质与证书、职业发展前景等,这能启发学生对口译职业的思考,并对未来的努力方向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学期按照主题内容安排教学,即每两周有一个专题,包括礼仪祝词、教育、金融贸易、环境、科技、旅游等。学生通过预习、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能掌握各个领域的基本词汇并拓展知识面。在这个阶段,学生在练习中也可以深化第一学期学习的口译技巧,不仅是单项的口译技巧,而且是口译技巧的综合运用。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两个学期的教学内容都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环节,但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比如学生在单项技巧训练中,肯定会出现各种语言上的问题,老师要给学生以指导和纠正。第二学期的专题翻译中,通过对参考译文的学习,学生也能提高语言水平。有不少学生反映,在记忆训练中,他们通过逻辑分析和复述,听力和口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体现了口译教学的特点,又考虑到了本科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现实。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达到了教授口译技巧、提高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的多重目的。
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能力,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不能单纯定位为职业口译培训,而是担负着提高语言能力和进行初步口译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提高语言能力、口译技能培训和扩展知识面三个方面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某个方面。在课程设置中,以技能为主线和以主题知识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可以互为补充。同时,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
[1]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27-31.
[2]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3]刘银燕,张珊珊.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09(4):74-78.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2):39-43.
[5]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4.
[6]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