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宣传资料中的文化及其翻译

2013-08-15 00:42:55王晓琴
文教资料 2013年33期
关键词:古城资料旅游

王晓琴

(上海金融学院 外语系,上海 20120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变得非常频繁,中国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中国观光旅游。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13,24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1%。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特别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一些省、市和地区也早已把旅游业定为本地重点产业,旅游景点的收入成为当地经济及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吸引和迎接更多的外国游客,我国很多旅游景点都提供各式各样的英文服务,例如提供中英文的旅游宣传资料供外国友人阅读,或建立相关的英文旅游网站方便外国游客查询,有的景点还提供英文导游服务,等等。这是一个顺应时势的举措和进步,不仅可以使外国友人的旅游时光变得方便、舒适、温馨,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我国的文化特色。然而仔细研读这些英文旅游宣传手册和资料等,我们会发现这些英文翻译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必须意识到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其实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游山玩水,其中还必然会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必然会遇到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问题。一些不尽如人意、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翻译不仅会导致外国游客错误的理解及误会,有时还会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形象及其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如何有效地解决和避免这类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着重分析一些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准确传递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目的。

一、旅游宣传资料的语言特点

1.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

“旅游业有鲜明的时代感、民族性、文化色彩和地方特征”(陈白颖,2003:55)。旅游自始至终都与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紧紧相扣,息息相关。旅游宣传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让游客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特色、民族文化魅力,从而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因而它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撰写者强调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韵味。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这些对于海外游客来说无疑是陌生的,这其中存在的风土人情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然而恰恰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深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观光旅游。笔者以丽江古城为例,简要分析旅游宣传资料中的一些普遍特点。

例如在丽江古城旅游网的宣传资料中,连续使用了丽江古城、纳西东巴、龙腾古城、火把节、放河灯、古城木府等作为标题。这些词句在中国游客看来是一目了然、清新明了。它们从历史称谓、民族风俗等方面反映了云南丽江丰富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历史与人文背景。例如“东巴文化”、“火把节”、“放河灯”这些都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独有的民俗与文化特点。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龙”的概念对外国人来说已不是那么陌生了,很多老外都已熟悉并接受了“龙”这个代表繁荣、吉祥、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词。“龙腾古城”生动地显示出这座丽江古城的朝气蓬勃,凸显了浓浓的中国味。此外,就连一些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都特意加上了古城两个字以求突出地域及民族特色,例如古城时尚、古城街景,就连最时尚的酒吧都要冠上“古城”二字,称作“古城泡吧的柔软时光”。可见,文化信息在旅游宣传资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当翻译者遇到此类情况是要特别注意,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2.旅游宣传资料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与美感。

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在丽江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同样有着充分的体现。在此让我们再来看一段玉龙雪山的简介:

“……玉龙雪山不仅巍峨壮丽,而且随四时的更换,阴晴的变化,显示奇丽多姿。时而云雾缠裹,雪山乍隐乍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神态;时而山顶云封,似乎深奥莫测;时而上下俱开,白云横腰一围,另具一番风姿;时而碧空万里,群峰如洗,闪烁着晶莹的银光。……”

这段介绍虽短,中国游客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充分展示出了中华语言的优美与丰富,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几点旅游宣传资料的特点。第一,中文的文章喜欢引经据典,引用古代的诗词歌赋。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本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原本用来描述琵琶女的美丽与羞涩的神态。这里却用来表现出玉龙雪山如仙境般壮丽的景色。中文的文章乃至演讲都特别喜欢引用诗词歌赋来增加文章的美感。旅游宣传资料也是如此,引用诗词歌赋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二,旅游宣传资料经常会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例如这整篇玉龙雪山的宣传资料大量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时而……时而……”,这不仅使文章朗朗上口,增强了整句话的气势,更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玉龙雪山的扣人心弦的美,使得它更具有神秘的魅力。从旅游宣传资料中我们经常能体会到中华语言独特的风格及韵味,然而这些语言上及文化上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难点。这段文字文笔优美,引经据典,却让译者一下子无从下手,为了将宣传资料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读者,达到旅游资料宣传的目的,译者必须采用省略、意译乃至重写等多种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二、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

学者陈刚指出:“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同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它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际特点上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突出、更为典型、更为全面。”(陈刚,2004:59)

翻译旅游宣传资料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译者需顾及多方面,既要准确地表现旅游资料的原汁原味,又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既要忠实于原文,体现原文所包含的特殊文化内涵,又要兼顾市场的需要。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作为译者首先要做的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旅游资料原文的含义。因为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的众多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即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但是作为译者首先一定要理解把握准确,这是正确翻译的前提。下面笔者着重探讨在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旅游宣传资料翻译的方法。

地基沉降主要可以分成3种类型:(1)初始沉降,它又可以被称为瞬时沉降,即施加压力的瞬间所发生的沉降;(2)主固结沉降,主要是指在压力是加上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基内部的孔隙水逐渐消散最终造成的地基沉降;(3)次固结沉降,沉降的数量小于主固结沉降。

1.直译法。

直译法是旅游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直译可以保持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原汁原味,让外国友人直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风采。例如,中国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赛龙舟就可以译成dragon boat racing。虽然中国文化中的龙和西方文化中龙的含义差距很大,但是随时全球文化广泛深入的交流,老外也早已了解了中国龙的生机勃勃、吉祥的含义,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用直译,直接把“龙舟”翻译成“dragon boat”完全没有问题。 再如“香山”直译为“the Fragrant Hills”;“蛋炒饭”译为“fried rice with egg”,这些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含义,又通俗易懂,使目的语读者一目了然。但是直译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文化特征和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宣传资料中比比皆是,有些文化特性是无法通过直译的方式表达的,因此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充。

2.音译意译相结合翻译法。

音译意译相结合也是常见的旅游资料翻译方法之一。

例如“华清池”。华清池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古老的历史和著名的温泉闻名于世。在这里“华清”两个字可以用音译,但是“池”这个字如果把它简单地直译成pool或者pond,那样不仅流于形式上的一般,也丧失了华清池内容上的特点,只会使外国游客感到该景点没什么特别之处。这里根据华清池的实际特色及功能,略作变动,翻译成“hot spring”。“Huaqing Hot Spring”既能体现出其本身内在的含义,又一下子抓住了游客的心理需求,让人联想到了温泉的惬意和舒适,让游客感到心驰神往。

再以雍和宫为例,“雍和宫”译为the Yonghegong Lama Buddhist Temple。

雍和宫原为清朝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后改为行宫,故名雍和宫,再几经变迁改为喇嘛庙,最终被确认为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其英文名字时是下了一凡工夫的。首先保留“雍和”两个字,将其音译。至于“宫”如直译应为“palace”,然而究其历史它早已被接纳和定位为佛教寺院,因此译者根据其历史及宗教定位将其译为“Lama Buddhist Temple”,让外国游客比较直观和准确地了解其包含的真正含义及背后悠久的中华文化,达到了准确传递旅游及文化信息的功能。

3.注释法。

比如,当涉及有关历史朝代等问题时,注释法也是个非常有用的翻译方法。例如西汉可以被译成Western Han Dynasty(206B.C.-A.D.25),宋朝可以被译成Song Dynasty(A.D.960-1279)。这样既表明了朝代的名称,又让外国游客对其具体时间有个更清晰的了解。

又如,当涉及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时,注释法可以帮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弥补文化信息的缺失。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为例,元宵节为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农历的正月十五”可以翻译成“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中国农历的计时与公历的不同经常会让他们感到困惑,笔者认为在其后稍加注释例如写明“usually in February or March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这样会让外国友人对其大致的时间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

再以端午节为例,中国有些地方端午节有悬挂钟馗像的古老习俗,然而仅仅将钟馗按其音译为“Zhong Kui”,会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如略加注释“a ghost that can exorcise”则能让他们了解到这项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同样的例子在饮食菜肴翻译中比比皆是。饮食文化一向是旅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的美食文化闻名世界。在翻译一些传统食品时也可以运用注释法。例如粽子可以译成Zong Zi(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腊八粥则可以译成Laba porridge(rice porridge with nut and dried fruit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4.省略法。

省略法通常被用于省略一些重复的词句、华丽的辞藻或者诗词歌赋等,让译文更加接近读者,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达到传达信息和交流的目的。

在中文的篇章中通常会引用一些诗词以达到丰富内容的目的。以某旅游景点介绍端午节的内容为例,“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节尝试一下雄黄酒吧。”端午饮雄黄酒是我国传统习俗,这篇旅游宣传资料引用了清朝李静山的诗,然而这句是非常难翻译的,且不说无法简单地说清“樱桃”、“桑葚”、“菖蒲”等词与端午节的关系,如强行翻译不仅表达不出原诗的韵味,而且使译文变得难以理解。所以笔者认为这句诗词可以完成省略,该资料将其简单地翻译成“Iti savery popular practice to drink this kind of Chinese liquor seasoned with realgar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就很不错。

此外一些增译法、替代法乃至重写法等都可以根据旅游宣传资料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应用。

外国友人来中国观光旅游,不仅是游览河流山川、风景名胜,更是希望领略和体味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独特的文化气息与民族韵味。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差异,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特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要达到向世界各国游客展示我国壮丽多姿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目的。

[1]陈白颖.旅游英语及其翻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55-57.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丹.旅游翻译的跨文化审视[J].延边党校学报,2013.29(3):102-104.

[4]吕和发,周剑波.旅游翻译:定义、地位与标准[J].上海翻译,2008(1) :30-33.

[5]魏琼.论注释性翻译与解释性翻译[J].考试周刊,2011.65:27-28.

[6]吴冰,李宪生,陈鑫柏,等.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7]郑声滔,郑声衡.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11):94-97.

[8]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2005.35(3):159-164.

[9]邹媛.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44.

猜你喜欢
古城资料旅游
Party Time
JUST A THOUGHT
PAIRS & TWOS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26
翘街古城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6
安居古城
青年歌声(2017年6期)2017-02-08 13:56:31
旅游
春秋古城一日游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5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