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点思考

2013-08-15 00:42李玉林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基础思政体系

李玉林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05年初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实施方案,对原有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这门课,是实施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使用的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发、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因为其教育对象是全国所有高校大一学生,所以教材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知识跨度很大:既包含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又有法学和伦理学等内容。单凭有限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讲授方式可能会使这门原本有着丰富理论内容和完整科学理论框架的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授课对象,吃透教材,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改革,真正把“全国统编、高校不同层次学生共用一本”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体系,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思政课教师结合本校实际,以《基础》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课堂中实施专题教学,课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探索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途径中做了努力。

一、抓住《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契机,做好转化内功

2009年武汉传媒学院启动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申报工作,在原思政课部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获批通过,这给探索该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提供了一个契机。虽然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完整丰富,但对“三本”学生来说,其理论性较强,可读性较弱,涵盖内容较多,教材之间内容重复,条条框框明显,可谓“骨多肉少”。而精品课程建设把单一枯燥的教材文本与网络技术高度融合,使其以声(音频)、影(视频)、色(图片、PPT课件)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绘声绘色,有血有肉,“骨感”的教材马上“丰满”起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课程网站上,开辟了“学习指南、资讯中心、教学资源、音像资料、实践教学、教研教改、测试园地、在线答疑”等十几个栏目,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教学资源”浏览该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课堂录像。“音像资料”一栏中上传了感动中国人物之大学生系列、道德模范和今日说法等有关视频文件,对学生进行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教改”包含了教师在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所写的文章及教师辅导下学生完成的一些习作。“测试园地”有章节习题和模拟测试样卷,还有近几年的政治考研大纲及真题。“在线答疑”更是给师生课后互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校内校外,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本门课程。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做足做好《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内功。

二、开展专题教学研究,促进转化由量变到质变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的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2012年原思政课部经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将《基础》课程作为试点,进行了“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改革尝试。专题教学模式通过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把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作针对性的结合,以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基础》课教学中,思政教师以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2]为指导,以“多种选优,繁中选重”为宗旨,通过两个途径进行课堂的专题化教学,主要包括:

1.直接型,将课堂教学用于教师讲解教学框架的建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全体教师集体研究,达成了共识,将教材中八个章节重新排列组合之后,建构了四个板块:大学适应篇、思想修养篇、道德修养篇和法律基础篇,并考虑到“90后”大学生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紧扣教材内容提炼出14个富有时代气息的专题:(1)2013,我们相约在华船——《基础》课程简介;(2)致青春:展望大学生活——新起点上自成才计划;(3)心灵的朝圣——追寻理想的踪迹,铸就中国梦;(4)我的中国心——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5)意义的追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6)做自己的主人:心灵的修为与成长——大学生生命观与心理健康;(7)道可道,非常道:失落的文明——传统美德的研究与探寻;(8)追寻美德——传统之上的现代性道德构建;(9)社会人定律——公共生活与虚拟社会;(10)之道与之术——职业与婚姻家庭生活法则;(11)社会主义法:人民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与运用;(12)正义之门——崇尚法治精神与法律权威;(13)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法律法规之一;(14)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法律法规之二。每个专题的标题由一主一副组成,主标题力求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副标题则紧扣教材,开宗明义。一个专题2学时,除了第一模块只安排两个专题外,其他三个模块都分别含有四个专题。从教师的角度看,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有三个:问题呈现与归类——理论分析与综合——结论揭示与阐明,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在学期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环节上和顺序上进行适当的增、删、补。如在“大学适应篇”模块结束后,因排课的需要,有的班级按思想修养篇、道德修养篇、法律基础篇授课,有的可能先讲道德修养篇,再讲思想修养篇和法律基础篇。

2.间接型,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给学生创设认知矛盾,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课堂听讲的方向性和选择性。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专题化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经由体验——引导——独立探究,促使综合探究能力的动态生成和逐步提升。例如,学期初,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列出一系列的参考选题,如“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当前我国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评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当前我校校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请学生通过将近3—4周的多方准备,独立完成或是通过自由结合的小组共同完成,之后,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做课堂发言,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成果。此外,还可根据各专题内容的不同,选择与各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授“我的中国心”专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纪录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讲授“意义的追寻”专题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的本质问题,在辩论与探讨中反思人生问题。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为教师切入专题化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我要学”、“我要听”、“我要做”的良好环境,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和发展空间,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专题教学法在《基础》课上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主题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方法灵活的特点,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促进了《基础》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发生一个质的变化。

三、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转化的内在必然性

《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强,其教学目的不是要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也不是要培养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感受道德的意识和实践道德的能力。因此《基础》课的教学首先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它所“遵循的内在的逻辑是个体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的逻辑”,这就内在地规定了教学中有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必要。

2011年,原思政课部申报了一项省级教研课题“基于传媒院校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此为契机,着力探讨课堂、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及管理体系。在教学中注重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实践采取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和学生课堂模拟讲课等教学方式。例如,讲授人生观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人的本质、人生意义的讨论,讲授理想信念时举办演讲比赛等。校内实践开展主题班会、读书讨论活动,提倡校内勤工俭学、公益募捐献爱心行动,并结合学期初发给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活动报告书”,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读书活动、公益活动、自选活动(与思政课相关)、调查报告或调研论文各项内容,由任课教师集中评阅后作为《基础》课期末成绩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和乡情,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例如,思政课部教师多次带领学生参观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及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安,有的教师利用暑期带队赴湖北松滋的小康文明村——陈家场村考察等。

事实证明,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采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3],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项任务艰巨而又崇高的育人工程,因为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学生对这门“似曾相识”的课程充满着期待抑或怀疑的矛盾心理,他们期待着教师授课像“百家讲坛”里的名师那样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引领他们步入象牙塔的圣殿。反之,倘若教不得法,则会怀疑是否仍是中学政治课应试教育的延续,甚至影响到后续三门思政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找到打开通向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82.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猜你喜欢
基础思政体系
“不等式”基础巩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整式”基础巩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五抓五促”夯基础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