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敏 齐艳萍
(辽宁科技大学 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救助多集中在经济层面,这对贫困生实现物质脱贫、顺利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际上,高校贫困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因贫困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自卑、脆弱、焦虑、抑郁、人际交往障碍及能力发展受挫等方面的困境,更会妨碍其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心理脱贫,使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成为高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贫困生中也不乏积极乐观、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多数贫困生由于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贫困”。
所谓“心理贫困”,就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面变化[1]。“心理贫困”不完全等同于心理疾病,只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问题,由于错误认知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反应。“心理贫困”主要表现为:
自卑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有自卑心理的人,自我评价低,胆小怕事,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容易产生自惭形秽的情绪[2]。经济上的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另外,综合能力方面比不上见多识广的城里同学,原来在本地高中引以为豪的优秀的学习成绩在大学也变得不再突出,这更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若不加以及时疏导,则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
贫困生的家里都十分贫困,面对高昂的大学求学费用,贫困生的内心充满自责和愧疚,觉得对不起父母。上大学之后,许多贫困生选择做兼职,由于协调不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使一些贫困生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个别贫困生甚至出现挂科。贫困生一心想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成绩不理想,他们会更加自责和愧疚;越自责、愧疚,精神压力越大,精力越不集中,成绩越不好,如此恶性循环。自责和愧疚心理发展下去就会变成抑郁和焦虑,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因为生活贫困,有一些贫困生怕被同学看不起,所以逃避集体活动,以保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有一些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的重压下出现烦恼、忧愁,没精力和心情参加集体活动;有些贫困生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针对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离群索居,封闭自己,使贫困生更加抑郁寡欢,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时间长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生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顽强拼搏,就为了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但上了大学,他们了解到像他们这些没有背景、没有社会经验,不能“拼爹、拼钱、拼关系”的贫困生很可能刚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对前途的无限担忧,使得许多贫困生处在紧张、焦虑和抑郁当中。
有些贫困大学生吃苦精神差,面对贫困,他们没有勇气,没有毅力战胜贫困,自强自立,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一项调查表示,31.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减免学杂费是对贫困生最好的资助方式[3]。这种“等、靠、要”的思想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很不利。
有些贫困生,在面对生活上的巨大压力的同时,由于个人天赋或基础差或贪玩等原因,学习成绩也非常差。面对困难和压力,他们不是迎难而上,寻找有效办法解决,而是意志消沉、自暴自弃。那些天天逃课,泡在网吧里的学生就是这类贫困生的典型。
此外,贫困生的心理贫困还表现为忌妒心理、虚荣心理、粉饰心理等。
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像雷锋一样的积极优秀的心理品质,挖掘和扩大贫困大学生固有的积极精神力量而最终成为健康并生活快乐幸福的人,彻底摆脱心理贫困,
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雷锋精神的内核,贫困生要摆脱“心理贫困”首先要学习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升华爱国主义情感,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按照积极心理学理论,一个人若想摆脱抑郁,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幸福,则首先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使命。一个胸怀祖国、胸怀人民、心忧天下、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学生是不会抑郁的,因为他们已找到了此生的使命。
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贫困,使贫困生自卑和情绪低落,备受心灵煎熬。贫穷并不可怕,雷锋就是在贫穷困苦中成长起来的。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要教育贫困生像雷锋一样悦纳贫困,乐观自信,积极进取,永远把艰苦朴素当做一种美德,不怕苦,不怕难,迎难而上,学习上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学看齐,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学看齐,看淡物质,追求精神的充实和提高。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想获得幸福的人生,必须爱别人和被人爱,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生过分关注自我,会加重“心理贫困”。转移注意力,忘却自己,关爱他人,通过外向的付出,求得内在的心灵的充实和愉悦,实现自身价值,对贫困生摆脱“心理贫困”具有巨大的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乃快乐之本。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说过:帮助别人,自己心中永远充满幸福与快乐。雷锋精神是这个社会的心灵鸡汤,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加专业一个成功走出抑郁情绪的贫困生这样写道:“助人途中快乐寻,奉献踏上幸福路。”由此可见,弘扬雷锋精神,无私奉献,是温暖、抚慰贫困生心灵痛苦的良方。
此外,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还是贫困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活在关系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出,一个人若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幸福感,必须爱别人和被人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课题组成员在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的实践中,引导贫困生从我做起,从关爱身边的同学,帮助身边的同学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自觉学雷锋。努力做到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积小善成大善,积小德成大德。教育贫困生学雷锋的同时,也教育非贫困生学雷锋,教育他们设身处地为贫困生着想,了解贫困生心理,在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给贫困生更多的真诚关怀和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课题组成员突出一个“情”字,组织学生学雷锋,积极营造“家”的港湾,让贫困生时刻能享受到“家”的温暖,让这种“家”的温暖可使贫困生从封闭中走出来,慢慢融入到集体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最主要工作,贫困生之所以陷入“心理贫困”,学习上的压力也是原因之一。贫困生做兼职,学习的时间尽管有限,但如果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搞好学习是不成问题的。首先教育贫困生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像雷锋一样喜欢学习。其次教育贫困生像雷锋一样,认真、投入地学习。心理学家指出,人在特别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有一种时光飞逝、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快活感。本课题组成员在教育贫困生学雷锋、刻苦学习的同时,还注意教育班级成绩好的同学发扬雷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学习差的贫困生结成对子,带动贫困生共同进步。以上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贫困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习压力减轻了,“心理贫困”缓解不少。
一些贫困生不知恩,不感恩,“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国家、社会对自己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一个人如果不知恩图报,就很难做出成绩。那些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天天泡在网吧里的学生,大多是不知恩、不感恩的学生。雷锋精神,根源在感恩。他一生所思、所想、所做都是为了报答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本课题组成员着重加强对贫困生感恩精神的教育,教育贫困生要像雷锋一样知恩、感恩,并像雷锋一样,以积极进取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穷尽一生去报恩。感恩精神的教育,对帮助贫困生心理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1]武晓东.高校学生“心理贫困”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3(1).
[2]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
[3]林俊荣.当代大学生的贫困应对方式调查[J].青年探索,2006(4).
本文为2012年辽宁科技大学科研专项基金(社科繁荣计划)项目《弱势群体家庭对学生人格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2012FR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