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3-08-15 00:42杨胜香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语文

杨胜香

(阜宁县职教中心,江苏 阜宁 224400)

中职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不容乐观,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中职语文存在许多误解,认为语文这一学科对技术人员而言是可有可无的,这是造成今天中职语文处于难堪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这种情况,笔者从多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大多拘泥于以书本、教师为中心,过分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简捷性、间接性和引导性,忽视了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亲历性、过程性和自主性;过多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较多停留在外在的知识灌输和记忆上,排斥了理性认识的任务和压抑了具体的自由情感,似乎变成了一个外在于学生的冰冷的、过分抽象化的概念世界。

(一)学生“学”的现状。

1.语文学科基础薄弱

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热化,生源由原来“优先首批”录取的“尖子生”,改变为“最末批”录取的“差等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状况。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有的学生分不清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有的学生写不出超过二百字的作文,作业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不乏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重普轻职倾向严重的客观情况。

2.相关知识积累欠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需要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需要有一些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学习《长江三峡》,需要了解关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史实,才能领悟“只要在汹涌的波涛中掌握一条前进的规律就能战胜大自然”的言外之意;学习《荷塘月色》要了解“大革命”时期的白色恐怖,才能明白作者需要借“荷塘”这一理想世界去排遣心中的苦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加之对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如把“司马迁”和“司马光”混为一谈,把太平天国里的“天京”当成“天津”。基本常识的缺失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思想无法集中,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便逐渐失去了兴趣。

此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有效教学课时被挤占也成为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尴尬现状的重要原因。语文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被设定为公共性的基础课程,每学期安排60学时,可在人们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今天,语文课的课时一再缩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近年来由于大学不断扩招,高校生源总体水平不断下降,许多大学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毕业论文,国家教育部门逐渐意识到大学生汉语水平堪忧,于是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的公共课,大大提高了大学语文课的地位。而在中职学校,语文课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

(二)教师“教”的现状。

为培养学生能力,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的指导下,市教育局启动了盐城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工作。但是,在使用教材时,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改变,因此仍采用一成不变的“一言堂”或有限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是“知识的储存库”。不少教师习惯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教得支离破碎,学得粗枝大叶。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于让学生听、记教师的繁琐讲析和现成的答案,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也许在应试中能加上一定的砝码,然而未必能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这一工具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据调查,有30.49%的学生把“老师讲的不合胃口”作为上课讲话的理由;有45.31%的学生把“课堂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更有70%的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之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

二、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普遍很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初中还未毕业的学生,他们提前一学期甚至提前半年就进入了中职学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就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学习惰性,早已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且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很差,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不愿再学习,却往往把厌学的责任推到家长和老师身上,学习态度不佳,有的甚至在上课时就一直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很不扎实,将字词句篇混为一谈,分不清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方式等,语文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很差,作文当中的错字、别字现象非常严重,语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普遍很低。

(二)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语文老师还是采用讲解法,从不尝试用讨论法、小组交流法、师生互动法等教学方法。他们觉得让学生来讲解或回答问题就是耽误时间,不如自己讲得更有条理。一节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偶尔动笔在黑板上板书,从不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学生觉得和老师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个班一个班地讲,到最后一个班讲课的时候,语言也变得寡淡无味,味同嚼蜡,学生更是听得无滋无味,没有丝毫兴趣可言。一堂课讲下来,学生记住的很少,掌握的更少,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一节课究竟讲了什么。教的效果差,学的效果更差。

(三)教研氛围淡化,积极性差。

由于职业中学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沉重的课业负担,也没有统考的严峻考验,所以,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较小,课讲得精彩与否都没有关系。在这种状态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觉得上完课就是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没必要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也可有可无。课下,教师不注意教学反思,一堂课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没有学会什么,都不去反省,时间一久,教师间的教研氛围逐渐变得淡化,没有了竞争和动力,没有教研组长的督促,没有同事间的切磋和交流,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消失殆尽。

三、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转变中职语文教学理念。

中职语文教学应结合职业学校特点重新审视和定位,把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服务专业教学放在语文教学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生本教育理念”取代“以课堂、课本和老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意愿、情感和价值观需要的教学过程,将语文教学置于学生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内在需要之中,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的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逐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教育的相互融合。

在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组成中,除了技术能力、知识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外,还应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等非技术性的综合职业素养,而这些综合职业素养主要在“语文”等课程的学习中取得。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总体上把审美教育和社会人生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提高品德修养。在教学中注意讲授的广泛性和集中性,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注重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职业品格的养成。

(三)努力促进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

校园文化不仅局限于物质形态的校园环境布局,更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层面。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对学校课程的必要补充,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语文教学是一种系统的人文教育,有着明确的精神指向和价值关怀,使它成为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内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引导着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听说和写作等手段,以校园读书节、演讲比赛、文学社团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校园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有组织的全校集体活动,而且拓展到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

[1]徐娅娇.深入生活实践,激发语文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06.(7).

[2]吕秀梅,李静.转移教学重心,实施开放式教学[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2).

[3]孙月娟.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16).

[4]孙萍.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8.(1).

[5]余红杨.基于中职学生语文现实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黎爱斌.语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余高专学报,20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