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阶段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需求的教育

2013-08-15 00:42汤小竹邓全明
文教资料 2013年15期
关键词:规划班主任人生

汤小竹 邓全明

(1太仓市第二中学;2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其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要实现自我首先要对自我的本质进行规定,或者说要预设一个理想的自我。本质需要形式来体现,成功需要舞台展现,职业活动、职业成功可以说既是自我规定的重要体现形式,又是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说职业生涯成功对于实现人的最高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意义重大。由于自我本质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是自我后天的规定,因此不同的自我有不同的自我本质规定,不同的自我实现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并不完全由消费者所决定。在经济学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需求理论,一种称为“为生存而工作”,主要强调现存的需要,把消费者看成是主要的经济实体,即需求完全由消费者决定;另一种称为“为工作而生存”,把生产者,即创新者视为主要的经济实体,强调生产者对需求的创造。教育需求是一种特殊的需求,我们过去主要关注供给方——学生被动地接受供给,随着人本主义的深入,我们更重视对教育需求的消费方/接受方的关注,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作为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消费者——学生,并不能完全决定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提供方——学校和教师,也可以生产需求,说得更准确一点,应该是教师和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传递知识,影响学生对自我本质的规定、自我形象的确立,可以开发、挖掘学生潜在的需求,形成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新的需求。教师和学校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就职业生涯规划而言,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何在、能力特长何在、适应何种职业,即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所说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个人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六种类型,职业环境也相应分为六种类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寻求这种人格与职业类型的适配性或高一致性,如现实型的人进入现实型的职业。中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认识自我职业人格类型,熟悉心仪职业的职业环境、价值、社会需求,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意向,并据此明确自己的教育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催生了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少会导致学生教育需求的单向度化——以追求高考高分作为自己的需求,这是形成分数第一的重分数轻素质教育顽疾难以克服的重要原因。要克服这一顽疾,就要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以个性化、多样化的职业人生催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面本文就如何在中学阶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看法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平台,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家长是子女的监护人,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子女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的参与者、咨询者,他们职业人生规划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子女的职业人生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自主性。但是,现在在校中学生的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十分缺乏,从而影响对他们的子女职业的谋划。我国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历史并不长,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经济活动由政府管理,个人的职业活动基本上也是由政府管理,个人选择的余地是有限的,谈不上职业人生规划。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壮大后,个人的职业选择的空间大为拓展,到本世纪,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为适应这一形势,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高等院校逐步展开。现在的家长,不管他们现在的学历情况、职业状况如何,基本都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因而缺乏指导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多数家长在为儿女进行择业指导时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心理——主要根据职业的社会需求和职业价值决定选择何种职业,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智力类型很少考虑,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是影响子女择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首先要从家长入手。目前学校与家长常态化、大规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要加强家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平台,是十分有效的途径。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学校,但流于形式的较多,“办学质量普遍低下, 相当部分是只挂牌子,基本属于‘五无’学校”[1]。 家长会虽然常态化,但其内容或是通报学校发展近况、学生所在的班级基本情况、学生本人近期在校表现,或是内容宽泛的如何教育子女方法教育,这并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家长会的内容仍有进一步充实、完善的空间。将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不仅可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可以充实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内容。为此,我们可以聘请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可以安排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师,利用家长学校平台,对家长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方面的教育。在家长会的集中活动阶段,也可以安排听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面向家长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选择的基本理论、职业成长的理论、社会职业需求、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等,通过教育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智力类型及其所适应的职业,从而做孩子具有正能量的择业参考者。学生的特殊性通过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得到彰显,而个性化的职业人生规划会产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因此,学校加强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在开发潜在的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在为满足不同教育需求奠定基础。

二、发挥班主任的特殊作用,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目前,高等院校基本开设了职业人生规划课程,没有开设专门课程的学校也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纳入了开学教育或其他职业素养课程中,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得到加强。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开展情况不同,许多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真正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部分学校零星地开展了一些活动,进行了职业人生规划教育。总体来说,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还开展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在强化中小学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中,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在大多数中学没有接受过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专业训练的师资、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职业人生规划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加强班主任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的时间,举行职业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系列的、连续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例如可以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在不同的学期连续开展“我最理想的职业”、“我最喜欢的职业”、“我是谁,我最适合什么职业”、“我的智力类型与我的职业”、“十年后的我”等主题班会。班会内容包括教师介绍相关知识、学生职业理想自由谈、成功的职业选择案例介绍、个人才艺展示等。主题班会形式的多元性、开放性、师生的互动性,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对中学阶段开展职业人生规划教育,也十分适合。其次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较多,便于与家长进行沟通。班主任可以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增加家长职业人生规划的知识,增强对自己孩子职业适应性的认识,协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初步职业人生规划。再次,班主任可以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平常聊天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适合自己智力类型、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类型的职业,并制定初步的职业人生规划。班主任的这些工作,既是开发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又是在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因为没有开发,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教育需求是什么,也就谈不上满足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三、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催生、满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社会实践则是落实这一方针的具体举措。自1987年国家教委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干问题的通知》以来,中小学逐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有论者指出:“社会实践政策导向不明晰,缺少政策性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滞后,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活动内容的随意性,缺少稳定的实践基地;资金得不到保障;缺少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2]这些都是当前中小学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拿着学校发的表格,到居委会盖个章就了事,几乎成为社会实践的常态。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开展多方面的改革,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且充实了社会实践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举措。“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联系群众、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过程”[3]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主题活动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基地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4]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模式。生涯觉察是中学阶段职业人生规划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大家最感兴趣的职业,并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现场、见习等,在实际的劳动操作中获取经验与教训。显然,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目标、模式都有共同之处,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因为它可以变被动的、宽泛的了解社会为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觉察。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学校领导可以主动与学校所在社区、居委会或相关政府部门联系,通过他们联系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安排他们到附近的公司、工厂、医院等单位进行参观、见习。这种集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一体的参观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感兴趣、或初步打算作为自己模式的职业的快乐与辛苦,了解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为制定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这种形式也是学校借助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之我们在强调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作为教育对象的“材”是还没有完全展开的自我,教师有必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自我“揭蔽”,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展开自我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学阶段开展不同需求教育的重要途径。

[1]覃盛裕.广西家长学校发展对策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7(4):6.

[2]殷世东.对我国“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综述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93.

[3]刘秋梅.论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6):76-80.

[4]闫龙.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功能及实施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4):102-104.

猜你喜欢
规划班主任人生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人生中的某一天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班主任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