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

2013-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3年22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院校

魏 影

(苏州市职业大学 组织人事部,江苏 苏州 215104)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强调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高校,其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在协同创新中应当承担重任。高职院校由于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合作,在协同创新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一、协同创新的含义

协同创新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其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特别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进行深入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全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灵活运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

协同创新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的主要阵地,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没有高校与企业、用户、科研院所、政府等的合作,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许多人认为只有本科院校才能在协同创新中起主要作用,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理论基础比不上本科院校,所以高职院校谈不上协同创新。然而笔者认为协同创新不是本科院校的专利,高职院校也需要协同创新,也能够协同创新。由于其特有的灵活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密切联系,敏锐把握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对于推进协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企紧密合作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协同创新在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是产学研协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学校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了解企业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企业对知识、对创新科技的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参与协同创新,优势在于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进行科研、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打下了基础。通过协同创新,进一步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又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协同创新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处理好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

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在国家、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因校制宜,充分发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企业是主体,相对于以基础研究为主的院校能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来说,高职院校应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直接需求。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参与的各个单位对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有时存在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需要GDP增长的现象。高职院校既要勇于做“主角”,又要甘于当“配角”,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打造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目前高校协同创新文化的氛围还不浓厚,大家习惯隔离式的研究方式,不愿意甚至不会与企业协同,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高职院校要有敏锐的意识,大力宣传、主动参与,努力打造协同创新的环境,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1)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例如在学校层面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大型功能平台,实现科研平台共享。(2)通过学术报告会和网络平台实现实验材料和数据共享等。(3)主动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协调。(4)共同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实现实验资源和信息情报网络共享;共同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等。

(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两者都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只有协同起来,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在重视科研工作的同时,应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比重,更要重视科研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使高校的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协同起来。高校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大力推进科教结合,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通过高精尖的科研攻关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不能一味把科研的重要性夸大,而是要用科研去指导实践,提高实践能力,使科研和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过于强调动科研的作用,将失去高职院校的特色,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很好地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及市场的需要;只注重教学,视科研为可有可无,就不能很好地用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阻碍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中,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充分注意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的能力,注意通过协同创新激发教师能动性。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处理问题、创新的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注重教师的生态化发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教师的高访、学历学位进修、师资培养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鼓励基础理论课教师下企业实习,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敢于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培养教师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各项科研工作。

(四)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说:“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产学研,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重要的不足是产、学、研都没有与‘用’很好地结合,没有把‘用’作为科技创新的真正引领者。”因此,协同创新应该把落脚点放在“用”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应更多地关注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通过校企、校地、国际合作等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学科优势在国内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质性合作,激励师生更多参与、承担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计划。通过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寻求持久可靠的市场和资源保障。在更高的起点上提高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2020年的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用自身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区域发展,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基地进行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1]薛娇,陈礼达.高校应如何推进协同创新——专访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2012(7):4-6.

[2]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日报,2012-08-30(14).

[3]唐阳.关于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2(7):14-16.

[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2-84.

[5]饶燕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要求与政策构想[J].高教探索,2012(4):29-32.

[6]张永康,莫纪平.协同创新,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2(4):4-6.

[7]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协同进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