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代尺牍

2013-08-15 00:42:55邱文婷
文教资料 2013年35期
关键词:尺牍书信文体

邱文婷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在通讯手段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书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最重要、最普及的实用工具。人们常常通过鸿雁传书来与远方的亲友联系,因而书信是一架联系世界两端的人们情感的桥梁。通过书信,人们可以寄托哀思,可以表达思念,也可以互相寒暄。同时,作为应用文体的一种,书信很早就成为我国古代文章的一个重要种类。

“书”、“信”、“书信”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书信的通称,当然书信还有好多别的名称,例如函、简、书函、书简、书牍、尺素以及尺牍等等。

“牍”指的是书写的木片,“尺”指的是长度,《汉书》记载:“汉遗单于书,以尺一牍。”意思是说:汉朝皇帝写给匈奴君主的信,用一尺一寸长的木牍。这就是“尺牍”这个名称的由来。

“尺牍”一语最早出自《史记》,该书《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缇萦救父的故事,仓公是汉代临淄人,姓淳于,名意。他坐法遭刑,其幼女缇萦向文帝上书,愿为官婢,以赎父罪。太史公传赞中说:“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传记正文中说“上书”,传赞中说“通尺牍”,可见“尺牍”即指“书”。 后汉时,尺牍开始作为文体名而存在。据《后汉书·齐武王演传附北海静王兴传》记载,刘睦擅长作文,当世以为楷模。在其临终之前,汉明帝还令其作“草书尺牍十首”。这里所指称的尺牍,不是指长一尺的木牍,而是指某种“文”,具有文体意义。但是刘睦写的尺牍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字,由于所能参考的文献有限,因此不能考究。大约到南朝时,人们开始用尺牍指代书信。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在评论历代书信之后,云:“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可见,刘勰所说的尺牍即是书信之统称。这个概念在后世一直沿用,尤其是明清以来,坊出现大量标明“尺牍”的书信选本,如《秋水轩尺牍》《雪鸿轩尺牍》等,都是当时的流行读物。

尺牍没有虚构的故事,没有情节的杜撰。不论是家书或社交往来,每一篇尺牍都有明确的目的,有的是铺陈情事,有的是嘘寒问暖,有的是酬应唱和。总的来说,凡是人际交往中的叙旧、论事、铭谢、庆贺、馈赠、借贷等内容都能在尺牍中有明白的表述,所以尺牍它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因为应用,需要让阅读尺牍的对方能够非常明白清晰的了解内容,由此发展出一种通俗易懂的古代散文,它虽没有先秦古文的深奥晦涩,却有古代文体的古朴典雅,行文叙事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别创一番天地。另外,由于尺牍是私人的信件,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真情告白,有很大的隐私性和随意性,因此书写尺牍时可以不拘一格,任凭作者自由抒写自己的情怀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可以论,可以说,可以议,可以评,可以记,可以叙,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乐,可以怨,近则可以畅谈家事,远则可以议论时事格局。这样的尺牍是作者表露真实情感的良好载体。优秀的尺牍,足以置身于文学之林,成为文坛上一束姹紫嫣红的鲜花。比起官场文章、八股时文,尺牍读来更能敞开胸怀,直抒心灵,因此留下许多声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为后人传诵不绝。从“别时杨柳依依,倏届雨雪霏霏。日月于征,良朋悠邈”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从“鸡声店月,人迹桥霜,客路严寒,千万珍重”我们能感受到对久别知音的思念。诸葛亮的《出师表》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充分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从读这些尺牍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能够更广阔,也能了解更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与文化,更能够感受到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尺牍相当高的文化价值。

另外,尺牍从形式上看,活泼多样,可长可短,灵活自由。从内容上看,书信丰富多采,无所不包。可以说古道今,谈诗论文;也可以谈论治国之道、兴邦之理;更可以写饮食起居,风物山水,习俗人情。还可以抒发思念怀想之情,倾诉景仰钦慕之意。从写法上看,有的书信以描写见长,有的以议论见长,有的寓情于理,有的景中含情。议论、记叙、抒情、写景状物,各种手法既可单一使用,也可穿插交错,无拘无束,任人发挥,作者写尺牍时也可以写的酣畅淋漓,尽情发挥。从风格上看,有的书信粗犷刚直,豪迈雄健;有的委婉细腻,曲折流畅;有的质朴无华,坦率诚挚,有的诙谐调侃,引人发笑;有的慷慨激昂,荡人心魄;有的机智讽喻,犀利尖锐;有的清新隽永,爽心悦目。总的看,我国的尺牍真的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它就像是一块文学瑰宝。李斯的《谏逐客书》议论了政策的得失,孔融的《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写了举荐贤才。借物借诗文自荐的有唐人邵说的《上中书张舍人书》,写感谢信的有庾信的《谢赵王赉白罗袍袴启》,慰问信的有陈子昂的《为建安王与诸将书》,请柬类的有吴锡麒的《简张心甫》,借钱借物信的有颜真卿的《与李太保乞米帖》、许葭村的《向陆碱之借银》。从这些各式各类的尺牍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尺牍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代人际交往中,尺牍是最能畅所欲言的书面表现形式。正如明代王思任在《陈学士尺牍引》中所说:“有期期乞乞,舌短心长,不能言而言之以尺牍者;有忞忞昧昧,睽违匆遽,不得言而言之以尺牍者;有几几格格,意锐面难,不可以言而言尺牍者。”人们在写尺牍时,可以随意抒写,不受拘束,尺牍能够表露出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正因为如此,古代出现了许多文辞优美,意境空灵,文学价值颇高的尺牍美文。特别是唐代以后,尺牍更是得到士人们的重视,唐代也是尺牍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形式上,唐人继承了六朝的习气,尺牍出现了明显的骈体化的特征。从思想上,唐人受整个开放的大时代的熏陶,使得尺牍的功能性又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参赞功能的增强。尺牍文学的第二个高峰是在宋代,宋初文坛延续的是晚唐遗风。欧阳修等人古文运动的最终胜利,使散体尺牍从此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上得到稳定,并且更加出现和家书一样明白晓畅的特点。

尺牍不仅是实用性的书信文体,也成为士人展示文采的重要文体之一。据宋代朱弁《曲洧旧闻》记载,欧阳修虽作“一二十字小简,亦必属稿。其不轻易如此,然今集中所见,乃明白平易,反若未尝经意者,而自然尔雅,非常人所及。东坡大抵相类,初不过为文采也。至黄鲁直,始专集取古人才语以叙事,虽造次间,必期于工,遂以名家。二十年前,士大夫翕然效之,至有不治他事而专为之者,亦各一时所尚而已”。从这段可以看出,像欧阳修、苏东坡这样颇负盛名的人,都能够如此慎重对待尺牍的写作,可见士人们对尺牍的重视。也正是因为欧阳修等大家们在尺牍文学上做出的贡献,才彻底奠定了宋代尺牍文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了尺牍文学发展中的另一个高峰。更有一些文人不管其他的事而专门写尺牍,说明尺牍的文学审美价值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同,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尺牍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古往今来,许多人的治国、治学、做事、为人等等方面的经验、见解,有不少是通过书信发表并传世的。例如伟大的历史家、思想家司马迁在他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里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就通过书信的形式说出了他的生死观。还有唐代著名的敢于谏言的名臣魏征就在写给唐太宗的书信里提出为政都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上崔华州书》里,鲜明地申明了自己的创作态度:“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这种不回避现实,敢于揭露时弊的呼声,在当时文坛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通过《答吴充秀才书》阐述了自己对文道关系的看法。他在信里写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他认为,假如眼睛只盯着文,只在辞采章句上打主意,那么,“愈力愈勤而愈不至”。这一观点在当时以至后来也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此外韩愈《答李翊书》中的“惟陈言之务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文以明道”、王安石《上人书》中的文章“以适用为本”等等主张,也都是通过尺牍而传播并发挥其作用的。

多阅读尺牍,可以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阅读好的尺牍,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名人们书写的尺牍中,可以窥见他们的思想、生平、主张、见解。学者的尺牍往往也是他们学术著作的补充、注释和说明,从他们的尺牍中更可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精神。

总的来说,在通信不发达的古代,通过尺牍,文人作家们表达了自己对他人的思想情感。尺牍放大了人们的音量,加长了人们的臂膀,缩小了社会空间。在飞鸽传书的古代,尺牍跨越过万水千山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即使人们没有面对面,从读尺牍的过程中,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沟通与联系,联络了感情,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块闪耀无比的瑰宝。

[1]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尺牍书信文体
杨建民先生书法作品
文化产业(2021年20期)2021-09-08 08:08:16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失窃的书信
打分
杂文月刊(2019年19期)2019-12-04 07:48:34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上)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9
共 筑
杂文月刊(2017年19期)2017-11-11 07:57:43
米芾《尺牍-书札》集锦(下)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8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