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阳
(安徽省临泉第二中学,安徽 临泉 236400)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再单纯地接受知识,要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自由地学,是“放”;课堂教学能遵循教育规律,有序开展,“放”不“乱”,是课堂教学中的“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想做到收放自如,合理“放”与“收”,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学习,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式。
反思当前的课堂,我们的老师在处理课堂收放问题上,是“放”不足,“收”有余。历史课堂中,学生要做的只是死记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大“参与”教学过程。大多数教师会预先设计课堂教学进度,考虑的是如何按时完成任务,让学生自主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和驾驭教学进程。这种历史课教学方法与日本的历史教学方法不同,日本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教学,因而教学效果较好。从高中历史课堂的时间来看,大多教师讲授的时间在总课时的2/3以上。从当前历史课堂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来看,接受学习的时间多,表达的时间少;全班统一学习的时间多,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时间少;水平高的学生参与的多,水平低的参与的少。
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就像是教师硬“塞”的。教师如果收放自如,既完成任务,又能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使其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理解、体验、思维、比较、观察等和他们之间的合作、倾听、分享、操作等就会发生碰撞。要让学生能够参与教学,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都源于他们的需要,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也只能在满足或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大胆革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历史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研究学生,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培养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喜欢学生斯文规矩,讨厌受质疑问难的学生。学生问的问题简单,老师会感觉学生学习进取精神太弱,基础都掌握不好,就会对学生生厌;问深了,往往会认为学生故意刁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到拘束,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就要寻找切入点,鼓励学生改变原来自主性差的思维定势,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充分展开想象力,点燃学生勇于创新的火花,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放”开,各种奇思妙想自然产生。如学生在了解了有关戊戌政变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就会取得胜利。这样理解正确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再完善答案,进而设计问题:“上述问题和课本结合起来,你怎样解决?怎样才能回答得更全面?从另一个角度你能再设计一个问题吗?”通过放开学生的思维,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提高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于是这一堂课就变成了围绕袁世凯而展开的讨论课了。这堂课,因为一个问题而剖析了整个知识结构,是一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堂课中,学生思维活跃,灵感大发,学生收获了很多,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不用单纯地死记硬背了。学生敢问了,敢疑了,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灵感就会开花、结果。
师生互动,就要坚持“讲台是学生的舞台”的理念,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导与组织学生,从思想与方法等角度进行点拨与提炼。探寻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可要求学生针对某个课题收集资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形成目标。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联系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篡改教科书,否认侵华战争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媒体资料,在课下相互交流,整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时的背景、影响、原因等资料,进而让学生查找资料回答“日本右翼势力认为: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帮助中国摆脱西方殖民势力的统治,实现大东亚共同繁荣的目标。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举具体历史事实说明你的观点”的问题,从而发散个人思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网络、图书等课下整理的资料,充分展现学生自主获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QQ和老师互动等途径进行研讨,并发表个人的见解。
课堂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学生往往会感觉任务已完成,便放松了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还要让学生反思收获与不足,进行归纳整理,进行自我评价。此时,教师要在关键点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放”与“收”。可以对有关的文学作品、学术新成果、现实生活问题、影视作品、文物古迹等材料内容、历史事件由课内的“收”到课外的“放”。“放”是教师拓展历史的相关延伸,要切中要害;“收”主要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情境,由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升华的过程。
历史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个性思维模式放在首位,尊重规律。现实生活中千人千思想,个性差异构成了每个鲜活的个体。“放”之前应先“收”,每一次放手都应有目的性。比如,设计一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回答一个时间、一个地点。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意义。“收”,不能收得太紧。老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重视自己的活动。比如遇到一些具有历史情节的问题时,老师不要滔滔不绝,要放给学生,不要“收”得太紧,忽视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利用,导致事倍功半。该放手时则放手,要做到这一点,应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总放不下,要注意多了解学生,要抛弃教师不讲、学生不懂的思想。学生自己能学得懂的,教师代讲只会让学生产生懒惰性;该收手时则收手。“收”要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学生怎么读也读不懂的,教师要把时间投入在这上面,精要讲解。教师不该谈“讲”色变,该讲解的就要讲。关键要讲得少而精,讲在刀刃上,把握好讲的时机。课堂上,在学习完知识后,教师应进行点睛式的小结。“收”的目的是进行梳理、归纳、提升,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
总之,我们大力主张把课堂放给学生,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放”得过多,“收”得极少,导致一堂课虚假热闹,违背教育规律,没有抓住实质的东西。一堂课,既要生动,又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把握好“收”与“放”之间的度。科学地运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收”与“放”这种方式,把握好“收”与“放”之间的时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收放自如,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1]崔逾瑜,陶火应,李建彬.三镇首个高中历史工作室成立[N].湖北日报,2010-03-22.
[2]徐恒.高中历史学习之我见[N].广元日报,2010-09-12.
[3]曹靖波.谈谈高中历史学习方法[N].学知报,2011-01-17.
[4]朱良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文教资料,2009(17).
[5]陆汉彬.浅谈高中历史课的原因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1996(01).
[6]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