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2013-08-15 00:42尚文浩陈柯柯
文教资料 2013年27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尚文浩 陈柯柯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逐渐建立了针对高校困难生的资助体系,其中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各级政府、高校自身的积极努力下,高校资助体系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资助能够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基本上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说明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改进的地方。

1.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困难。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高校新生入学时提交的 “高等学校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由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是作为学生所在地的基层政府部门为了帮助学生获得高校的资助,将开具证明的要求降得非常低,这就使得认定的官方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导致学生上交的证明材料可信度大大降低,为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结果往往是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高校的资助。

在正常的资助认定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该主动向学校寻求帮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一些心理因素,难于向学校提出资助请求,形成资助工作的“盲区”,导致学生因为经济困难问题影响正常的生活,不能在高校中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同时,在新生入学认定的过程中,除了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困难证明之外,还要进行民主评议,但是评议的主体是学生代表和老师,但相互接触时间短,缺少深入了解,很多隐形消费的情况同学和老师是无法了解到的,这样就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1.2 忽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更多地注意到对于受助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却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1.2.1 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不能像经济宽裕的学生一样参加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不能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等。由于经济条件不能满足引起的物质生活上的差距,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

1.2.2 封闭心理。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比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不能获得平等的尊重,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1.2.3 粉饰心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虽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1.2.4 人际交往上产生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心理上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长此以往,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

1.3 高校资助工作无法起到育人效果。

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上,高校资助工作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中,模式单一、过于追求形式等,让资助工作很难发挥育人效果。诸如“感恩助学,诚信还款”等活动的开展,过于流于形式,不能让受助学生在思想层面上真正认识到感恩和诚信的重要性,受助学生依然“不领情”,不懂得感恩。网络上偶有出现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毫无感激之心,从未主动和资助人取得联系,在校受到国家资助后,不懂得感谢学校、国家和老师,在自己没有获得资助后就异常生气、愤怒,质问老师等现象,这些都是资助育人工作没有发挥其功效而导致的。同时,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一味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采取的措施却是大范围的主题宣讲,毫无针对性可言,这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流于形式,没有起到资助育人的作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将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资助育人工作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感恩、诚信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不能使资助育人很好地与高校人才培养统一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服务大学生的培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2.关于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资助工作正逐步发挥不让任何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功能,但是在发挥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组成部分的高校资助工作其终极价值和功能应当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资助工作本身,更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2.1 以人为本,重视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在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贫乏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其心理困难,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得到更好的疏导。如高校辅导员日常的谈心谈话工作,便能够在与学生聊天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释放自身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充分加强学生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联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是由高校内专业的心理方面老师组成的,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团体式辅导和重点对象的个别辅导相结合,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机构,更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解决其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成为可用之才。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必须完善心理援助机制和心理援助网络。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网络,完善贫困生心理教育渠道。

2.2 创新方法,加强困难学生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一直是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依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感恩教育过于强调受助学生要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没有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要注重合理开展工作。

2.2.1 感恩教育要以认知教育为基础:认知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明白感恩也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来自人们的心灵,关键在于人对事物的认识。愿不愿意感恩,对于受恩者或施恩者而言都是心灵的考验。认知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识到,他人、社会对自己的帮助是一种恩惠与方便,并产生认可,从而将这种意识转化成情感的需要,进而积极感受他人和社会的帮助。

2.2.2 感恩教育要以情感教育为纽带: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情感教育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感恩图报既是他应有的道德行为,又洋溢着人性的光芒。在情感教育中使他们应有的善良得到发挥,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行为,树立最起码的感恩思想,继而促使贫困学生树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思想,懂得知恩图报,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

2.2.3 感恩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提升。在困难学生感恩之前,将年级或者学院的困难学生成立团队,在团队内首先进行队员互助,包括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在团队内形成较好的氛围,让感恩长存在学生心中;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社区的空巢老人形成一对一结合,在学生陪伴老人的同时,老人也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对困难学生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如此便达到学生感恩和受教育、老人生活丰富的双赢目的。

2.3 整合资源,加强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资助育人,重在育人工作的开展,也就是努力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当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托高校资助中心、学院辅导员等力量开展工作,对于学校的其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对困难学生的培养不够全面,因此要整合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致化的培养。

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是一批在离退休岗位上愿意继续奉献、发光发热的老同志,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教育中,要积极与关工委进行沟通,通过老同志的经验和专业特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专业上、心理上和生活规划上进行指导。同时,关工委老同志大多是在高校工作很长时间、在一定的领域上取得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与困难学生的交流中,更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专门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的部门,因此要通过座谈、沙龙等形式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帮助贫困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自我剖析和定位;帮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并在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该转变角色、认清自我、调整心态、合理定位,正确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应当教育贫困生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培养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怕失败,不畏挫折,敢于迎难而上。同时,协助贫困生制订一个理性、长远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再依据自己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加强贫困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才能为贫困生最终走向社会、走向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通过宣传具体典型人物,宣传优秀学生在艰难求学历程中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事迹,教育广大贫困生树立顽强拼搏、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精神。如开展校园先锋的评选、励志之星的评选等活动,以资助为方法,育人为最终目的,在资助导向上,通过大力实施励志教育,使学生做到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2.4 搭建平台,培养困难学生就、创业能力。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等,因此可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将勤工助学中简单的打扫卫生、整理资料等不能锻炼学生能力的工作转变为辅助实验、项目参与等与专业相关的领域,也就是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实践内容与专业训练相结合,增强实践活动效果;将学生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助学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

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助力学生提前进入就业状态。比如一些高校中部分教师自身具有工作室或者小型公司,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资源优势,将学生推荐至工作室中,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公司运营,了解相应的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习公司运营模式,为将来自身就业创业打下基础。同时,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孵化园提供的实战平台,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首先通过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前期的创业实战锻炼和准备,在真实的运营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3.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将有更多新的问题出现,在资助育人的探索上,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措施,要真正达到良好的资助育人效果,就要不断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的状况,通过不断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1]陈锋,秦泗岩,朱春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8).

[2]杜德省,何世新,徐海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3]姜微.基于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探究[J].家教世界,2013(2).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