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高职院校是国家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却对其思想领域关注较少,对其认同感的培养严重不足甚至缺失,这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而了解学生认同感的现状,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高职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如何做好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成为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两千年前,中国的圣人孔子就曾提出要因材施教,因此,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1)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学习成绩、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等。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都有不同,所以其差异之大显而易见。以笔者所在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招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统招,即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选拔考试,这部分学生成绩较好,学习刻苦,动机端正;二是自主单招,即一部分高职院校具有自主招生的资格,这部分学生更会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但学习上不肯花工夫;三是对口招生,即学校直接面向中专相关院校和专业进行招生,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
(2)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一方面,家长的攀比和社会舆论对高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人们普遍认为,名牌大学至少也是本科院校才是盛产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被很多人所轻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也更倾向于本科生,这也对高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3)习惯亟待改进。这里的习惯主要指的是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两个方面。生活习惯上,很多人表现散漫,作息不规律,少数学生更是吸烟酗酒,口中脏话较多;学习习惯上,很多学生安于现状,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缺乏中学时那种对知识的求真的品质,也逐渐丧失了当初那种对科学知识勇于追求的精神和对科学高峰勇于攀登的激情。
认清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分析其认同感的状况有很大帮助,亦可更好地对症下药,因人制宜,提高教育的效果。
笔者曾就认同感这一话题与本校学生进行过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很多学生的认同感较低,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较低,做事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认同自己现在的状况和处境;第二,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较低,学生片面地认为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重点本科院校,这种先入为主的狭隘想法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认同,如果恰逢只知教书不知育人的教师,便会加重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第三,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较低(确切地说,是对高职一类的学校而不是对本校不认同),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唯有读本科才会挺起胸膛,基于人前炫耀或未来就业的考虑,很多学生认为高职并非自己的最终诉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卑心理作祟。如前所述,社会舆论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跟本科生相提并论的肤浅认识,很多学生都因为没有考上本科而垂头丧气,甚至连家长都脸上无光,所以会使高职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妄自菲薄,自贬身价,情绪不高,不愿意与人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越是人多的地方越难觅其踪影,久而久之,愈发自闭,自闭导致更加自卑,恶性循环,状况堪忧。二是破坏欲强,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不良情绪不能正常宣泄,于是便破坏公物、语言低俗、打架斗殴,甚至试探法律底线,前景悲观。
其次,未来出路堪忧。高校扩招之后,高学历人才众多,甚至不乏海归人员,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人们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出路不好甚至根本没有出路,这就让本已十分压抑的高职学生更加担忧自己的未来。
再次,教育者只教书。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教书同样是为育人服务,如果教育者只知教书不会育人,那与书本无异。教育者不但不会将学生向好的方向引导,相反,挖苦、讽刺、轻视学生,这种做法只会令学生心中生厌,根本谈不上对教师的认同。课上尊之为师,课下嗤之以鼻,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最后,学校层面亦有问题。从学校层面来讲,一方面重视不够,学校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轻视甚至忽视对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课时较多,很大程度把学生局限在了课堂之上,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和领域涉及的较少。当代高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较大,不让其发表意见不太现实,学校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让他们能够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疏而不堵,对症解决。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从学校层面来讲,必须使学生树立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构建和谐校园。
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职学生认同感的必要前提。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校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这就决定了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风更容易使学生认同母校。反之,如果校园不尽和谐,乱象丛生,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认同更是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对学校认同感的提高是校园和谐的必然结果。只有校园和谐,学生才会自信,才会拥有“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爱校情怀。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有必要也有责任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展现自己的机会,且有意识地偏向于自卑感较强的学生。如果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成长和进步,那么归属感和认同感便会油然而生。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一般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目标等因素的观点,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预期的一致性。如果某个个体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那么极易出现职业倦怠,他会对工作表现出冷淡和漠视的态度。若想避免或是降低此类情况的发生,最好从学生时代就严格把关。为此,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有效防止学生毕业后出现职业倦怠。
首先,做好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很多学生报考志愿时并不十分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即使有所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了解自身在智力、体力、意志品质、情感倾向等方面的特点,综合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质等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的趋向。
其次,增强校企合作,构建稳定的职业认同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句口号,把学校建成“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从目前来看,高职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增加校企合作,让学生尽早地到企业中去实习实训,是缩短这一过程的有效途径。不同职业对员工的要求不尽相同,让学生较早并且充分地了解企业的个性需求,使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到企业建设当中,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有较强的职业兴趣和就业时的针对性,这些基础性工作也会逐渐升华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感。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曾明确提到,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高校作为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首要任务是培养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价值信念。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答了疑惑。尤其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具有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奇丽瑰宝和文化财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其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并在现代实践中逐渐积淀直至升华。因此,在学生中进行理论宣传,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责无旁贷。
培养高职学生的认同感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根据教育的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度再大,高校教育者也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为了人才培养、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而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教师的使命。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钟锐华.对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认同感的若干思考[J].南方论刊,2009(7):12.
[3]蔡丹丰.高职院校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17.
[4]陈友放.高职新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矫正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27.
[5]李青合.大学生认同感: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石[J].大学:学术版,2010(3):39.
[6]孙玉姣,张爱华.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46.
[7]王锡范,张先虎,谢沛铭.构建和谐校园与大学生认同感的培养[J].网络财富,200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