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英
(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杭州 3100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传媒也开始走向全球化”(杨暄2004)。对外宣传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极其重要。“只有加强对外宣传,才能让世界了解自己,将自己融入、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否则其他文化通过传播途径就会强势输入其文化与价值观念;其次,只有加强对外宣传,才能在与世界的广泛交流中,不断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进步发展;其三,只有加强对外宣传,有效地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才能增进相互了解、减少误解,进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严苡丹2011)。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同的国家或民族之间,如果有往来,有交流的需要,就会需要翻译。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季羡林1998)。在让世界了解我们的过程中,我们的外宣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突出。在东南亚及一些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汉语,孔子学院也相继在各地开设,一股“汉语热”悄然兴起,这与中国在本地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对外交流的门户网站也纷纷开通英文版,创设对外交流和招商引资的窗口。杭州英文门户网站“HI CENTER”由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制作推出,2010年4月作为杭州首个全英文城市对外宣传门户网站正式上线,作为杭州国际访问交流中心的配套网站。如此重要的一个窗口事实上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这些问题上,我们能管窥目前城市外宣材料英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外宣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本,具有特殊的信息功能。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传播领域的技术、规模、信息覆盖面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严苡丹 2011)。除了“硬件”方面的不足,“软件”上我们也还有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随着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融合,广大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渐渐加强,翻译研究的历史也就从最初的语文学阶段逐渐过渡到了文化学阶段。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逐渐介入了翻译领域。以色列特拉维夫翻译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埃文·左哈(Itamar 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研究放在由诸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一系列社会符号现象组成的综合体中,强调这个综合体中的各个子体系都是相互交叉,彼此依存,形成了一个层次复杂的“大多元系统”(mega-或macro-polysystem)。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综合考虑这个大多元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对比目标语言中的大多元系统,最大化地实现语言信息的转换。对外宣传翻译更应该面向目标文化读者。“对外宣传译文的成功与否往往可以直接通过受众的认可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目标受众对被宣传对象的理解深化程度来衡量”(王正琪2006)。
每个民族都有特定的一些文化因素是他民族不具备的,这些就是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在宣传这些特定的信息因素时,译者要特别注意信息转换及解释问题。黄友义先生曾经引用英国朋友格林的一句话说:“每一个从事对外宣传的作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们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识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黄友义2004)。对于那些中国特有的东西,要特别注意译后受者感受。
例①:Hefang Street(Hefang Jie河坊街)is a marketplace where traditional Chinese products such as silk,tea,Chinese medicine,paintings,earthenware teapots called zisha,fans and so on,are sold.(摘自门户网站West Lake-History)
这段介绍杭州河坊街上特色商品的段落,为我们介绍了一条各种独具地方特色、商品琳琅满目的热闹仿古街,也是许多外国友人非常好奇和感兴趣的地方,每年会有很多人去那里寻找中国元素。提起河坊街,很多人不约而同都会想到老字号,在这条短短的小街上,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百年老药店给杭州人留下了一段段繁华的记忆。Chinese medicine自然是中草药,但在这个翻译中缺失了我们的传统,英文中没有Chinese medicine、British medicine实质上这么大的区别,信息的缺失让他文化中的读者很难理解本民族文化中的特定元素,Chinese herbal medicine虽然不能完全体现我们中草药的博大精深,但至少能给他文化中的读者有个感受:是中国传统的、特有的,有别于西药的。Zisha也是个大问题,这个词汇还没有被英文词典收录,不像tofu那样普及,咋一眼看去也是个“黑匣子”词汇,必要的阐译还是需要的。
“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因而他们的审美观、语言逻辑观也不尽相同”(袁晓宁 2007)。每一种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如果只是掌握了语言结构,而忽视跨文化差异,就很可能在交流中产生误解。比如很经典的例子,“龙”在汉语里有很崇高的地位,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龙被认为是皇权、神力的象征,但是在西方文明中,“龙”被认为是邪恶的代表。中西方对龙的意识想象也完全不同,中国传说中的龙有不同的形态,最常被刻画的就是身体修长,长着四爪,头上有龙角,能腾云驾雾的神兽。西方魔幻故事里的龙一般都是长着翅膀,长尾巴,能吐火焰的大怪兽。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例②-1:Set in the Song Dynasty(960-1279AD),there was once a young boy named Xu Xian who saved a white snake who was actually a spirit named Bai Suzhen.Years later,the boy became a scholar and met a beautiful lady at the“Broken Bridge”by the West Lake with an umbrella.(摘自门户网站West Lake-Legends)
例② -2:However,their union was against heavenly laws as mortal and demons belonged to different realms,so when they were discovered by a monk,Fa Hai who had magical powers,he forced Bai to reveal her true form in the hope that Xu would leave her.(摘自门户网站West Lake-Legends)
在中国传统的鬼怪小说里都有对妖魔鬼怪精的描述,在《西游记》里我们就不乏看到这些虚构出来的形象,白娘子按照地方传说应该是白蛇修炼千年后幻化为人形的一种生物形态,她心地善良,为报恩情来凡间与许仙一起悬壶济世。②-1中spirit可以理解为精灵或妖精,按中国的神话传说,更加偏向于是“妖精”这个说法,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作品中,比如《西游记》、《聊斋》里都有对妖的叙述,还不乏有善良的妖。像孙悟空,由于是猴子修道,在学会72变掌握一定的法力后,得不到天庭的承认,只好沦为妖。后来上天供职,太白金星在通报的时候仍然称为“妖仙孙悟空觐见”。仙是尊称,妖才是他的名字。②-2中说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违背了天界的原则,“人妖殊途”,英文里用了demons。“demon”这一词很多人都知道,《圣经》中将其解释成为魔鬼,撒旦的代名词。词典中demon被解释成为“恶魔,恶棍;邪恶的影响”,那么许仙结识的既然是恶魔,当然分开是对许仙有利的,为什么还要歌颂许仙和白蛇之间的恋情呢?法海做了一件大好事,让人联想到了专门杀吸血鬼的英雄范海星。这样的翻译给受众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也失去了这个故事的本意。
对于信息网站来说,信息原创性也是网站独立采编能力的重要指标,HI CENTER网站NEWS栏2011年8月1日到9日,总共有新闻信息22条,其中21条来自《杭州日报》,1篇来自于《上海日报》,信息源比较单一。这些新闻都是杭州的本地新闻,涉及国际交流信息的比例非常低。对于交流来说,能从读者认为临近的信息入手,可以拉近读者与所阅读内容的距离,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所阅读的内容。
与其他网站一样,HI CENTER也设置了联系方式,简要介绍了HI CENTER机构设置及功能、具体地址及接待来访的时间和注意事项。Instructions For Visitors一栏有10条来访说明,让人联想到机场安检处的说明,使人很有距离感。在许多网站上都会有对公的联系邮箱,以便咨询联系,但是HI CENTER上除了电话之外,没有留下网络邮箱地址。
网站上各个板块制作精美,介绍也很详实,但是有些信息有些过时,比如西湖历史一块,对杨公堤的介绍有点过时,没有介绍目前杨公堤的情况。
例③:Su Dongpo苏东坡 (1037-1101 AD),or also known as Su Shi,was a renowned statesman,artist and literary figure during the Song Dynasty.(摘自门户网站West Lake-History)
苏轼生于1037年1月,卒于1101年8月,北宋文学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信息是语文课堂里学过的,都不是问题,但对于老外来说,上面引文里的信息就让人不能理解了。这样明显的信息错误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
1.新事物层出不穷。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文报纸上出现的各种新词铺天盖地涌向了读者,信息时代的报刊语言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新词汇的出现给外宣翻译带来了新的挑战。Microblog(微博)、bullet train(子弹头列车)、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新词汇涌入了我们的生活。“三高青年”(高学历、高年龄、高收入的未婚青年)这样的词汇翻译着实给译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high education,high age and high salary youths”虽然从涵义上解释了“三高青年”,但是却失去了这个词汇原来所带的诙谐意味;电视里出现的热点词汇PK(player killing)无论翻译成“挑战”、“末位淘汰”都无法体现这个词汇的时尚意味和娱乐价值。
2.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比。
张建教授曾指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里仍是负面报道占主导地位。中国对外宣传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改变我国在国际上舆论微弱的现状,使中国的声音能够到达世界主要地区,打破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国际舆论的垄断,使我们在世界舆论格局中占据较为有利的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战略目标,也是一道难题”(张建2007)。相比较而言,我国还是属于弱势文化,西方发达国家属于强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我们的声音确实太弱,还无法让其他国家都听到。正如张建教授所说的,强势文化的排他性与强制性是选用异化策略的最主要原因,在目前我们还处于弱势文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异化方式来进行对外宣传,让强势文化的读者慢慢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接受下来,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我们的地方政府英文网站虽然在外宣的地位上不及国家的网站,但是如何正面地去大量报道我们的实际情况,对于各个不同国际交流口子上来说,都是一种有力的辅助。从数量、质量上来逐渐提高我们的外宣能力。“希望工程”(Hope Project)、“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这些译文虽然带着汉语的特色,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这些语言会逐渐被外国的读者接受,并传递中国的文化,同时也丰富英语语言文化。
1.译者语言水平及外宣翻译统一标准的缺乏。
外宣材料的翻译一般都涉及到双语甚至是多语环境,在国内,由于缺乏专门从事外宣翻译的专家,大部分的外宣文本都是用中文撰写,然后翻译成为外文。不同的译者存在着很大的水平差异。译者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翻译任务,应以目的语的文化为自己的立足点,以科学的翻译方法指导,勤于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尽量完善译文。
2.译者社会文化差异意识的淡漠。
外宣翻译主要是以读者为中心,其有特定的读者群体,外宣材料本身也有特定的目的。外宣翻译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对原文内容进行重构,按照目标语的特点和目标文化的习惯进行翻译,再现原文的主旨。正如左哈所提出的,“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转变,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转变音素联系起来研究”(张南峰2001)。埃文·左哈认为“译者在实践中采用的规范,会随着翻译在多元系统里的位置而变化,因此,什么是翻译这个基本问题,也要先看当时的历史现实、社会背景才能回答;翻译的本质和界限,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能由某些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来立法规定”(张南峰1998)。
“最好的外宣翻译不是按中文逐字逐句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外文,而是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对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有时要删减,有时要增加背景内容,有时要将原话直译,有时必须使用间接引语”(黄友义2004)。当然,受众的思维习惯如何是译者首先要了解的,对社会文化差异意识的淡漠无疑会给外宣翻译带来潜在的危害。
正如黄友义先生所说,外宣翻译工作者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要能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向外宣传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城市宣传在推动我国对外宣传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支撑作用,其外宣的影响力或许不如国家政治外宣那么大,但是细水长流的宣传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点滴的微观生活能让受众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也更加真切,因此做好城市外宣材料的翻译才能让我们城市的“小门”开得更好,让外界看到的更多、更精彩。
[1]杨暄.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传媒[J].当代传播,2004,(1).
[2]严苡丹.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宣翻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103-107.
[3]季羡林,许钧.翻译之为用大矣哉[J].译林,1998,(4):211-213.
[4]王正琪,陈典港.论对外宣传翻译中的Skopos原则[J].南昌大学学报,2006,(2):136-139.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9.
[6]袁晓宁.谈外宣英译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翻译,2007,(6):88-90.
[7]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J].国际观察,2007,(1).
[8]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2001,(4):61-68.
[9]张南峰.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J].外国语,1998,(3):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