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原因与对策

2013-08-15 00:54:45宁,陈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藏族西藏培训

乔 宁,陈 超

(西藏大学 农牧学院,西藏 林芝 860000)

当前高等教育成为向社会输送新生力军的主渠道,高等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西藏高等教育质量不容乐观。

一、西藏高等教育质量现状

西藏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不高。在全国的支援下,西藏在经济、社会、教育各领域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由于西藏教育底子薄、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至今仍与我国其他省市存在较大差距。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规模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外延式扩张带来了资源紧张及规模与质量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这几年西藏各高校仍继内地高校走盲目扩招之路,使得西藏的高等教育质量犹如雪上加霜。

西藏高校面临着比内地严峻得多的形势。一方面,西藏长期面临着尖锐复杂的反分裂斗争。达赖集团和国际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分裂中国的图谋。他们不断制造事端,破坏西藏的稳定,还利用各种手段迷惑藏族青少年。西藏高校不仅承担一般高校的职责,还肩负着进行反分裂教育的重任。另一方面,西藏经济社会各方面落后于内地省区,为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以,西藏的稳定和发展要求西藏高校提升教育质量。

二、西藏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影响西藏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薄弱,语言障碍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

首先,教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基础教育向大学输送什么样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的教育质量。第一,西藏基础教育水平较低,导致生源质量差。第二,西藏地区享受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区内高校在招生时被列为第三批录取院校,对于西藏的高校来讲实际上是降低了录取标准,使得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第三,扩大招生规模,实际是进一步降低了学校的门槛。很多学生由于基础太差,上课就像听天书,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其次,藏族大学生从小以藏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汉语基础较差,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经成为藏族大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藏民族有其独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很多藏族大学生专注于藏文和藏文化的学习,对其它文化不感兴趣、不理解甚至排斥;另一方面西藏身处祖国的边疆,地域广阔却偏远,交通不便,致使很多藏族大学生对其他省区的现状知之较少。藏族大学生存在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是西藏高校教学存在的最大瓶颈。

(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其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的整体数量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方面,由于西藏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内地的许多人较难适应高原工作和生活,导致长期以来西藏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的状况,尤其是区内高校,情况更为严重。近年来,各高校都加大了引进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力度,但仍赶不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很多班级人数近200人,不仅给课堂管理带来较大难度,教学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西藏高校教师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乏系统的师范教育,虽然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了解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但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以至于很多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中凸显出知识本位思想,备课时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不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管理中容易走权威型管理或放任型管理两个极端等。基础差、汉语言理解能力差的西藏大学生,不仅需要教师有更多的关心和耐心,而且需要教师善于适时地激励他们,懂得运用各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缺乏系统师范教育的西藏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学科单一,无规模效应

西藏高校总体上办学规模都不大,有的高校不仅规模小而且学科单一。西藏大学虽然在吸收合并了其他高校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所文理兼有的综合性大学,但被合并的院校仍拥有独自的校区,甚至与藏大本部的航空距离是普通高校新老校区的十多倍。这导致远离本部的学院学科设置仍是单一的。而高中文理分科,使很多大学新生偏科严重,综合素质不高。理科生又继续在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学习理工,文科生又继续在以文科为主的院校学习人文知识,偏科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受到很大的制约。

三、提高西藏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控制招生规模

由于扩招,学生人均享有的资源势必严重减少,以致很多学校出现宿舍紧张、多媒体教室紧张、教师超负荷讲课、公共课学生人数接近200人、专业课也以大班形式上课等明显的资源匮乏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自然很难保证。即与资源不相适应的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成反比。而“质量是效益的基石,低质量或无质量的高等教育产出越高,效益越低,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大。”[1]

就业难题的解决需要西藏高校控制招生规模。高校扩招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是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困难。而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不可能年复一年地吸纳大学毕业生;西藏社会经济需求量不大,企业数量较少,也无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西藏高校必须控制招生规模。

(二)实行“宽进严出”政策

在西藏基础教育现状一时难以改变、高考分数线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西藏高校必须做到“宽进严出”。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严进宽出”,以往能够上大学的人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尖子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态度,教育质量自然没有因此而下滑。但由于从1999年开始扩招,大学的门槛低了,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甚至到了想上大学就能上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当前的管理策略,学生就很难主动地学习、主动思考。目前的状况是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生源保证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导致很多高校没有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在这种就业指挥棒的作用下,任课教师的教学让位于考研辅导班、公务员辅导班、职业能力测试考试辅导班,专业教学目标一降再降。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及格。另外,由于西藏的大学生大多愿意享受国家优惠就业政策,就业压力小,学习动力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强“出口”管理,就难以扼制质量下滑的趋势。

(三)通过各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目前的藏族大学生从小接受双语教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之所以藏族大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较低,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汉语阅读量和汉语言环境。这可以通过提供了解其他省区和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机会来引导他们“开眼看世界”。

1.规定西藏大学生的必读书目。

很多高校都结合自身特色给本校大学生提供了必读的书目,西藏高校也应结合西藏特色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这样的书目。如有关西藏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等的书籍,并提供相当数量、较为通俗易懂的汉语书籍。指导学生根据书目制定读书计划,写出读书笔记,并规定参加读书心得交流会,才给予一定的学分,以保证其在大学期间读完这些书籍。

2.班级和宿舍中各民族学生人数比例应协调。

西藏高校学生生源虽然主要来自区内,但也有全国其他省区的学生。在招生过程中很少有学校会考虑民族比例问题,这就出现了有的班级藏族学生占多数,而有的班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情况。而在宿舍安排上,很多高校也没有考虑民族比例问题,有的宿舍只有一个汉族学生,有的宿舍却只有一个藏族学生。藏族学生占多数的班级和宿舍,藏族学生就习惯于用藏语交流,忽视了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流,也减少了使用汉语和了解其他民族民俗、文化和现实的机会。

3.提供高效的网络服务。

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校大学生都会上网查资料,但上网的机会和网速却因不同的地区和学校而有天壤之别。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学生宿舍里几名学生共用一个插座,手机充电都成问题,更不用谈用电脑在宿舍上网了。

(四)健全教师培训机制

1.严格岗前培训。

严格岗前培训关键有三点:第一,一定要重视岗前培训。很多高校严格考勤制度,似乎很重视教师的岗前培训,而实际上并不关心岗前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效果。如很多岗前培训没有实践环节,把对新教师说课、讲课水平测试的工作交给了教师所在的二级学院,这样就难以保证培训效果。第二,时间安排上,培训学时应与课程要求相适应。很多高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分担相应的教学任务而缩短岗前培训的时间,这导致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师德教育等学科知识的轮番“轰炸”,其能消化吸收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第三,岗前培训内容的重点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的错误的教学行为都源自于其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岗前培训中一定要给新教师介绍教育理念。另外,因为很多高校岗前培训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很多新教师即使一时记住了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也不会使用。笔者认为,教师岗前培训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微格教学的形式。

2.对非藏族教师进行藏族历史和文化的培训。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性的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间能够有效交流是教学的基础。但藏族大学生存在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导致非藏族教师不能与其进行很好的交流。很多藏族大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历史与现实不了解,导致听课困难,以致不愿意听课。在藏族大学生的语言文化障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的情况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来自区外的非藏族教师进行藏族历史和文化的培训。

3.多渠道、多形式地培训新老教师。

首先,新老教师区别对待。给予老教师更多外出培训的机会并严格考核。年轻教师在经历过岗前培训后,更加需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他们不宜担任太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也不宜参加更多的培训。而老教师则因为对课堂的管理和教学都已得心应手,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备课,却有可能形成自己很难发现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更需要走出自己的课堂、学校去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

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咨询机构。很多高校设有教学督导组,但督导组的职能主要是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上报教务处,甚至会做出相应的惩罚。普通教师避之唯恐不及,只会拼命掩盖自己教学中的弱项,而不会把遇到的困扰向督导教师请教。其实,教学的对象、内容、手段等都在不断变化中,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难免会遇到棘手的新问题。这时,专门学习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学者才有可能帮助新老教师。所以,不仅是学生需要帮助,教师也需要帮助,需要有专门的教学咨询机构提供支持。

最后,细化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通常的教学技能大赛对参赛教师参赛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都没有过多限制,只是评委们依据评教表中的几项标准来给参赛教师打分。而熟悉讲授法的教师不一定能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利用板书授课很精彩的教师在多媒体条件下就不一定能收放自如。所以,为了使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更加公平,为了使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我们需要将比赛细化,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分别进行比赛,如讲授法教学比赛、讨论法教学比赛、案例教学比赛、以板书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比赛、以课件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比赛等。只有每一项教学技能比赛都取得较高成绩、总成绩最高者才能被确定为教学能手。

(五)学科和课程设置兼顾文理

西藏高校资源有限,如果各高校重复设置专业或学科,会浪费有限的资源,需要在学科设置上各有侧重。如远离西藏大学拉萨本部的学院应开设其所缺乏的理科或文科学科和专业,起码应设置有足够学时的科学普及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使文科生在文理兼有的大学氛围中了解到一些科技常识,使理科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和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1]李波.系统化视野下的西藏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原因与对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廷芳.对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3).

[3]房灵敏.略论西藏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与创新[J].民族教育研究,2007,(4).

[4]杨德广,李梅.“宽进严出”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5]张娜.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2012,(7).

[6]齐霜,姚学林.新时期西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4).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培训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The Light Inside
培训通知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演变》《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