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高显,董孝璞,董 莉,何永雄
(中国石化集团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5)
科研院所为保基业常青、持续发展,大都定期引进院校毕业生,充实后备队伍,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在对青年员工的成才培养上,科研院所都可谓不遗余力地投入人力和财力,积极为他们快成长、早成才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但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员工很快就可以进入成长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总是无法跟上他人成长的脚步呢?本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成才快慢之原因进行一定的探究。
在科研院所中,文凭仅是个敲门砖,安身立命需要真本事,专业技术不精就很难获得群体认可,也难有大的发展空间。科研院所的效益和科研生产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相关联,员工收入和工作业绩挂钩,只有完成科研生产经营任务,院所才能保持良性发展,员工才能得到相应的待遇,因此,每位员工首要任务是完成分内的工作指标。新入职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复杂繁重的任务,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用的,就需要自觉地、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再学习和进行业务技能积累。
为什么同一批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师傅传帮带,站在同一个起点,经过几年在科研生产工作中磨炼之后,有少数人脱颖而出,能够独立地做项目,能够独自总结汇报工作成果,水平远远高于同期其他人,很快成为同期毕业生的领军人物,而大部分人则是默默无闻呢?究其原因,成才快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主动性强、学习性强,注重持续提升能力的人。科研院所大都生产科研任务繁重,每个人都有自己分内的事情要做,时间都很宝贵,大部人的工作任务不经过加班加点是难以完成。作为一个新人,业务中遇到难题,如果自己不见缝插针地主动向师傅、向专家、向同事请教,指望别人主动来帮助解决费时、费脑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一个新人工作中应主动地、积极地向专家、师傅、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少走弯路、走老路、走重复路。
我们生活在知识爆炸时代,在科研生产工作中,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思维不断变化,新方法不断应用,头脑中的知识需要不断推陈更新。这就要求新就业的学生要谦虚谨慎,要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和“终身学习,学习终身”的理念。而有一部分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从小学到研究生,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或疲倦,对待学习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有了“打一下盹、喘一口气”的想法。不管你过去在学校多么优秀,殊不知,你一停,别人就会跑到你前面抢占了有利地形。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有准备不一定有机会,但不准备一定没机会。不管你在职业生涯设计中走管理通道,还是走技术通道,都要注重把握先机,抢占先机就赢得主动,机会就多,最早的机会意味着最大的空间。特别是国有企业,从职称到职位都讲指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能力,但在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由于受指标的限制,谁抢占了先机,谁就会领先一步,大部分情况下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比如职称评选,同时毕业的学生,先升了中级职称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再先升高级,因为中高级职称的晋升是有严格时间限制。其它事情,也一样,比如职位,上级主动让贤给下级职位的毕竟凤毛麟角。很多事情,即使你再优秀,如果你迟到了一步,你也只能屈居其后。成功者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当周围的人不知道机会的归属之前,还在犹豫不定、左右徘徊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行动了。不论是商场上、仕途上、工作上,只有那些抢占先机者,才能够与成功者为伍。
院所每年都定期组织各种主题的青年专题会议,在对待参会的问题上,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人工作任务再忙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把发言作为给领导汇报工作、给同事展示自我的机会。好的发言,领导、同事很容易产生共鸣,加深对其的印象。而有的人借口生产任务忙,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实在躲不掉,就在会场找个不明显的位置,生怕领导看到自己,从不主动发言,缺乏表现意识和表现能力。更有甚者都参加工作几年了,领导叫不出名字,同一个单位没几个同事认识。
企业提倡“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但这和展示自己之能力是两码事。虽然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但必须被人赏识,要有人把埋着你的沙子扒开,你才能更好地发光。千里马之所以有跑千里的机会,是让伯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而如果遇到农民,不展示自己和牛的差异就得去耕地了。很多时候有的人就是由于不善于展示自己而失去了难得的机遇。
只有懂得推销自己,展示自己,才能让上级和同事了解自己。对于一个初入企业的新人来说,面对的是新环境、新同事、新领导,即使自己是才华横溢,要快速融入新团队,也得要让这个团队先尽快熟悉你、了解你,知道你的短与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找到共振点就容易实现双赢。特别是在人多的科研院所,上级没有时间来体察每个员工的工作情况,他们只能通过你的工作总结或与你的交谈来考察你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工作中要重视沟通交流,倍加珍惜与上级、与同事交流机会,而不是躲避。主动与领导沟通是显示自信与能力的机会,要知道争来的是机会,躲掉的也是机会。
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知道如何去感谢一个组织,知道如何去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一个员工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懂得感恩,就是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是在为自己成长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感恩企业,能赢得成长及发展的平台;感谢同事,能赢得更多支持;感恩领导,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一个人要想在一个组织中获得尊重,就必须竭尽所能地为这个组织做出成绩,做出贡献。在一个企业中,没有哪一件事比做好本职工作更重要了,做好本职工作是其它一切之基石。企业投入到每位员工身上的一切都是为了产出,只有产出大于投入,企业才能健康发展,良性循环。青年员工没有老资格可讲,没有老本可吃,在工作中挑重担、做贡献、肯吃亏是快速成长的阶梯。挑重担与快成才是相互促进的,挑重担有利于提升能力,能力提升就有机会再挑重担,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个人成才就能进入了快车道,发展道路越来越宽。相反,不努力回报单位的培育,在工作中挑肥拣瘦,与企业斤斤计较,把能力作为讨价还价的本钱,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规划方向背道而驰,这样就难与企业形成合力,企业也难以委以重任。
青年人岗位成才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人素质不同,人生感悟不同,成才渠道不同,成才快慢就不同。抛开贵人相助、伯乐赏识等诸多外在因素,笔者认为自己能把握主动的就是持续学习提升、敏锐把握机会、适时展示能力、感恩回馈企业。企业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外部条件,在外因相同的情况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青年员工在科研院所实现“成才梦”的奋斗中带来一点收获。
[1]周长春.企业人才战略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02):93-95.
[2]肖断虹,等.浅析“知难而上 锐意进取”的科技文化理念[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