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支撑的思考

2013-08-15 00:49:00兰莉芸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教育

兰莉芸

(集美大学团委,福建 厦门 361021)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一般指除了课程课堂教学以外的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

一 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借鉴

关于第二课堂在实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年正逐步得到一致的认识和重视加强。目前在各种讲话、文件、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表述,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今年下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战略主题。《纲要》还为近几年来,因社会发展需要而凸显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单一化的现象,提出了明确指导“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从我国高校长期的办学历史和经验也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第二课堂,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养必要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准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是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应该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和创新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教学理念的转变,高校各专业第一课堂教学越来越有限,因此科学、合理与系统化地优化高等教育第二课堂体系非常必要,这也是切实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英国的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全英国目前共有140多所高等学校,多数高校则拥有百年以上历史。英国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1%,就是6000多万,但是英国科研成果为全世界的贡献力高达12%。在过去的50年里,英国大学培养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说明英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他们的第二课堂建设理念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以学生为本的第二课堂教育理念

英国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主要由大学的学生会等部门来组织协调,学生会主席为该校学生,但是要停学一年专职做好学生会的工作,当然是有薪水的。

英国高校第二课堂的根本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包括学习技能发展、生涯职业发展、生活能力发展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涉及道德规范、学习学术、体育、社团、志愿者、福利、选举、学生宿舍、校园饮食、安全等方面。设计的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提高领导、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研究素养。设计活动不求大、不搞形式,追求实际效果和参与者的体会。同时非常注意突出第二课堂参与的公平性与参与的便捷性,对一些弱势群体,如语言功能障碍、残障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女生、外国留学生的第二课堂参与度都非常关注,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全员育人的第二课堂建设理念

英国高校提出“全校园教育模式”,育人氛围无处不在。从教授、学者到普通的服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十分强烈。另外,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颇有成效的一项制度,英国高校要求每个教授和讲师都必须担任学生的导师,使每一个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得到“全方位”的引导。导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会、学生事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之间联系紧密,配合默契,随时沟通,为学生提供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体现了“全员育人”理念和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三)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理念

英国大学都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倡导文理交融,引导不同学科间师生相互交流。师生平等的氛围和宽松创新的氛围非常浓厚,倡导启发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精神。

另外,英国大学非常注意开放办学,注重整合校内外的第二课堂教育资源。重视与校外产业界的联系与密切合作,鼓励学生从事创新活动,参与第二课堂的实习和创业。英国高校普遍规定,本科生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实习实践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有些工科院校甚至要求达到15个月。

二 当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现状

受长期以来比较重课堂教学,忽视其他教育活动的惯性思维影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要求越来越全面,第二课堂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高校在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不断创新

1.教育内容不断创新。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已经由传统的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素质为主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拓展到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的转变,涉及学生骨干培养、实践育人、学术科研、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等方方面面。同时,第二课堂由传统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转变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

2.具有育人意识的品牌不断增加。近年来,各个高校结合自身不同的资源优势、历史发展和办学理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自身的工作品牌,在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培养模式上也各显所长,充分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北京大学一贯倡导自由、包容的大学精神,体现在第二课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学校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作为是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手段,并且把第二课堂分为七大项目,纳入教学范围,实现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规范化、可控化;浙江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着重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很好结合,在《思想道德与修养》、《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等一些课程中第二课堂已经成为主阵地;

3.由传统的活动化形式向项目化、学分化转变。目前,国内一些大学,如北京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许多高校,都已经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本科学生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需取得规定的学分方能获得学位,并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与指导教师的职称评聘相挂钩,广大师生由被动的参与变为主动融入,提高了教育效果。

(二)第二课堂建设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第二课堂定位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没有切实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第二课堂建设看得不重,讲得不多,给得不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第二课堂建设还只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任务,各职能部门对第二课堂的支持和支撑没有形成制度合力,总是把“活动”与“教学”截然分开,总是让第二课堂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以外,没有真正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距离太远,其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多地被定位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甚至被边缘化,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在组织领导、实施载体、基地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2.第二课堂活动目标不明确,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目前,许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层次不高,存在着短期化、低效重复、浪费资源的现象。有时过于追求第二课堂活动的数量和热闹,没有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有机结合,有的往往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特别是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科研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结果不是“寓教于乐”,而是“有乐无教”。因而,第二课堂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面和吸引力不够,教育效果不明显。

3.第二课堂手段方法单一落后,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高校的校区普遍扩大有的甚至更加分散,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二课堂的开展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一些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仍然延续过去传统的工作思路。有的过于偏重维护校园稳定和维持教学生活秩序的目标追求,对学生第二课堂工作过多限制,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个性,吃力不讨好,不能很好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的没有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过于坚持传统品牌和做法,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创新,导致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

4.第二课堂师资队伍不稳定,缺乏专业指导。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主要是专职的思政工作人员和少部分热心于学生工作的教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往往因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很少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专职思政工作人员在指导中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阅历的限制,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化指导的力度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质量难以提升。

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第二课堂的五个平台构建

1.全员育人平台。第二课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没有教学管理者的重视,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将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针对第二课堂统一思想,增强顶层设计,精心打造包括党政管理人员、教学教辅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思政工作者的全员育人平台,在政策、组织、队伍、经费等方面综合配套支持。特别要注意在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时,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同时在工作量和评优评先上有所体现。在考核机关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单位履职情况时,把服务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作为一项指标,对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目标有所要求。

2.学生骨干培养平台。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特点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学生自主、自由、自觉地接受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使每个学生能充分提高资质和才情,培养健康个性和创新精神。目前,学校各级学生组织、班、团、党支部,以及各级社团、协会、学生宿舍、各类优秀学生群体的学生骨干达到甚至超过学生的50%,学生干部是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抓好学生骨干的培养,既有利于人才培养,对深化第二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在高校发展的历史沉淀过程中,最能反映一所高校校园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是校训。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集美大学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等。第二课堂要在活动中体现和巩固校园精神,真正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育学校个性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职业需求,因地制宜,因校 (院)制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分类分层次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既要有传统的思想引导类和学生爱好特长类的活动,又要保证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方面活动在第二课堂中的比重,还要注重专业实践类第二课堂的活动。要注意在校团文化活动平台中引入新媒体、新时尚等元素,提高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科技学术创新平台。科技学术创新活动包括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学科竞赛活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各类科技节 (周),学术科技类报告、讲座等。打造应用型创新人才科技学术创新平台,一要广泛性地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加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力度,引导和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实训中心开展创新实践研究。二要重点建设打造有特色的学业竞赛品牌,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三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场所、设备、技术指导等良好的科研条件。

5.课外实践教育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搭建与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的平台,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学分化,注重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公共课教学实践、科技创新实践及创业实践相结合,大力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渠道和途径,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1]沈千帆.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18.

[2]陈兵.第二课堂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学理论,2011(18):265-266.

[3]高明.高等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J].唐山学院学报,2010,23(6):90-93.

[4]李卫森,曹霄燕.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J].经营管理者,2012(8):286.

[5]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⑴:81-85.

[6]冯刚,赵锋.走进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