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政
(喀什师范学院 法政系,新疆 喀什 844000)
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跨越式发展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这多民族聚居、文化多源并存的新疆,民族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影响、约束和规范着本民族生产、生活和交往,在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性,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家园之托,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成为一个附属品、依赖物,魂不附体,行尸走肉,任人揉捻、任人宰割。“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情,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意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个人的良好愿望出发。……在改造群众思想的文化工作中尤其是如此。”[2]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类获得自由的前提,必须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进步必然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觉醒、崛起和独立,文化自觉是社会进步、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动力,一切创新才得以实现。文化是人民的文化,离开人民的文化是没有说服力的文化、荒谬的文化,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财富的缔造者,源于人民实践中的文化是经得起考验的文化。没有文化自觉不能屹立于世界,没有文化自信也同样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民族、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文化?何为民族文化?何为新疆民族文化?认识新疆民族文化又有何意义?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指出:“文化或者文明,从民族学具有的广泛意义来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余同元认为:“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以人化为宗旨、以价值观念对象化为实质的人类文明进化过程。”还指出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是人类主体在历史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持续外化、对象化自我的本质力量,他既适应、利用、改造社会及人自身,同时又是确证、丰富、发展自我本质的过程。”[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指出:“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4]民族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各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宗教)文化等。
以上围绕文化的性质、宗旨、形态进行定义,而文化应该具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具静态一面也具动态一面,既具结果也具其过程。新疆民族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丰富、发展,又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它穿越障碍走向世界,迎接多种文化熏陶、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现实和准确地把握未来。充分认识、了解、把握新疆民族文化特征才能正确看待新疆民族文化在社会大家庭中的作用。新疆地处边陲,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6。新疆各民族的先民们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实现了先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为新疆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疆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
多元统一、大众共享特征。新疆民族文化有独特的历史条件、地域位置、民族构成,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和融合,积聚历史智慧,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民族文化特色。截至2011年底,新疆总人口2208.71万人。有4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0%,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这些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其中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字。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历史上使用过20多种语言,16种文字。维吾尔族艺术上的《福乐智慧》、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舞蹈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形成不同民族互献文化、共同享受。
陈旭认为:“要坚持新疆多元文化特点,妥善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共存互补和多元性特征的生命力。”[5]陈旭认为:“多元文化的存在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征,要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增强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性和多元性。”[6]李书群、王绪琴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地区,整合新疆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新疆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不断增强新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识。”[7]
笔者以为,民族文化的多元统一、大众共享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使民族增强凝聚力,推动民族走向繁荣发展,反之,就会削弱民族发展的动力,使之受辱、挨打。
地域差异、包容多样特征。新疆是西北五省之一,是祖国最西门户,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有40多个民族,除汉族和特殊原因迁移来的民族外,不具西南五省具有的常住少数民族,如贵州的苗族、土家族,云南的彝族、白族,四川的羌族、藏族等,反之,五省也基本不具有新疆少数民族。南疆喀什主体人群是维吾尔族,自张骞通西域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南疆各大商场,居民区、公共场合等地,都充满民汉和睦氛围,喀什人民公园每天上午基本都是民汉合一的露天剧场,琴棋书画、乐曲演奏、歌舞言诗等等欢聚一起,喀什师范学院更是体现。现在新疆维吾尔族思想都大大解放,通过各种渠道与内地交流交融,但对于通婚他们思想还需进一步解放。地域阻碍不了大家庭的融合,包容性拉拢了民汉心灵。为此,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打破地域障碍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民族与宗教并存特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并存的二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多个民族形成各自文化特色,如东方的华夏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的希腊文明、地中海文明;北方的草原游牧文明都汇聚于此。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多宗教相互汇聚、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世界宗教有萨满教、袄教(拜火教)、佛教、道教、摩尼教、基督教(包括景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等在这里传播。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在阿图什、喀什一带,14世纪中叶天山南北广泛传播,16世纪成为新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因此,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民族和宗教的关系。
随着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新疆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根植于不同土壤的民族在生产、生活等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现代性,为新疆各民族共同繁荣、跨越式发展迎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许明、胡俊指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本土现代性的杰出范本和典型的精神成果。它的特点在于:在‘西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下形成,在‘本土’——中国特色的历史条件下生根。”[8]
何为现代性?何为文化现代性?现代性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所在,“现代性”是关于“现代”的性质和经验。西方作者从现代性的逻辑、审美、后现代性等多方面进行定义。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未竟事业,即启蒙运动,19世纪主指工业化运动,20世纪则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现代”的形式,是独一无二的全新文明。波德莱尔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吉登斯认为,“现代性谓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而后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9]斯温伍德用由小到大的方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界定现代性:“首先,作为文学——审美学的概念。其次,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作为一个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10]哈马斯从哲学层面进行解析现代性;吉登斯超越了文化层面而突出了社会安排和组织层面,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人类分享不尽的安全和成就机会是积极面,反之,导致生态破坏、世界大战、极权主义为消极面,等等。斯温伍德体现一种历史连续性意识,对主体性进行反思性的强调。这些定义表明,现代性在西方的呈现,尽管含有历史向度,但这种结构模式则是其实质性的表现。因此,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西方现代性主要取向:世俗趣味的高涨、工具理性的蔓延和个性表现的放纵,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等等。现代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化下,推动民族文化的积极向前发展。
张俊、程伟、梅珍生认为:“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观照,也是对与传统相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特征的概括。”[11]董德福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应该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方面作出表率。”刘建华认为:“对于民族文化来说,现代性是当下的要求,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统合规定,即民族文化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现代性特征,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完善。”[13]
笔者以为,以上各位作者从文化精神、关系、意义等不同层面阐述了民族文化现代性内涵,的确,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性必然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更新思想,转换理念,顺应时代。
因地域、种族、传统、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铸造着不同的民族,带给新疆不同民族特色文化,文化单元的个性、特点的和而不同,这种心理素质、民族性格、伦理道德以及审美意识,往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通融文化。
现代性书写在新疆大地,增添文化生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同志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4]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5]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 。”[16]
笔者以为,从十五大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文化建设体现着现代性的发展,为新疆民族文化的融入创造条件,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的“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一样,新疆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的努力,原生文化的载体。
现代性协调新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发扬,促进民族地区经济长足发展。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选择,在和谐相处下,共同开发文化资源,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保护、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是原生的、独特的文化,其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品价值得到不同消费者的认同。文学、史学、艺术,丰富了新疆文化宝库。如神话传说、诗歌谣谚、英雄史诗、叙事长诗、传说故事等,《敕勒歌》就是诗歌谣谚;《玛纳诗》共有8部,长期流行于我国柯尔克孜族,被称为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史学包括《突厥语大词典》、《拉失德史》;民间艺术。如音乐歌舞《十二木卡姆》、岩画艺术、石窟艺术、工艺艺术(毛毯工艺、丝绸工艺、玉雕工艺);雕塑和绘画等。维族男子他们都喜穿长袍,即“袷袢”,右襟斜领,无需纽扣,只需用腰带扎腰;妇女们多数穿宽袖的连衣裙,套上背心,戴耳环、手镯、项链;男女都喜欢戴“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传统节日: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喀什的香妃墓、张骞公园、清真寺等都是民族文化精髓的象征。
笔者以为,现代性协调了新疆民族文化资源这片沃土的开发、保护与传承,创新、繁殖了民族文化,在现代性下新疆民族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消失、价值观念也不会嬗变,反之,从量、从质上增加文化储备,为新疆民族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力量。新疆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民间工艺,自治区从今年起至2016年,五年内投资6000万,创建12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族特色学校。
现代性促成新疆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新疆民族文化活力。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及新一轮援疆下,新疆民族文化得到极大的创新,中央、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民族文化设施、配套得到极大改善,向观众免费提供各种民族文化服务。(一)建立起民族文化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新疆借鉴援疆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新疆实际,文化主管部门把过去的直管改为目标责任制管理,提高了民族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深入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内涵和外延丰富、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区域性极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博物馆内,将语音导览、多媒体系统引入厅中,充分利用光、电、声、影视、动画、模型、雕塑等表现形式,吸引观众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震撼力和感染力,提高了人性化服务质量;(三)进行报纸宣传体制、经营机制体制、人事、分配体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如竞聘机制、人才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淘汰机制、退出机制等。(四)民族文化数字化发展。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新疆整合三网,提升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数字化进程。如数字影音、视频点播、数字出版、数字化教育培训和数字化游戏、动画等。
笔者以为,随着现代性促成新疆民族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民族文化得到更加的发掘、完善,通过数字化拉近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相互的认同,加快了“走出去”、“引进来”的现代步伐。
现代性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多元、多变的今天,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疆正值大开发大发展之际,社会各层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举办各类政治理论培训、专题研讨班、专业进修班,把真正忠于马克思主义,热爱党的文化事业,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各方面优秀的人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去,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文化领域更应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族文化氛围。才能达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真正实现新疆后发赶超东部沿海战略策略。
笔者以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新疆民族文化“现代性”,这是历史的必然,新疆民族文化不仅得到延续、创新、发展,更是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巨大财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1013.
[3]余同元.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
[5]陈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民族文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6]陈旭.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多源生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7,(4).
[7]李书群,王绪琴.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资源整合[J].实事求是,2010,(4).
[8]许明,胡俊.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文化重建[J].学术月刊,2009,(12).
[9]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8.
[10]周宪.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11]张俊,程伟,梅珍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反思[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2]董德福.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诉求[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3]刘建华.论民族文化现代性与陌生化的背合——基于民族文化传媒产品转化的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6).
[1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9.
[1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