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丹
( 铜仁学院 评建办公室,贵州 铜仁 554300)
当前,为适应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和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调整和体系重构的关键期已经到来。新形势下,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走“技术教育本科”、“应用技术型大学”之路。近年来,铜仁学院作为深处于中国西部武陵山区腹地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人才培养的分类和定位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前提。学校办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搞清楚如何来培养,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需要解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并由此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后者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培养途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由哪些途径来实现培养目标[1]。
党和国家明确要求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种塔形结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其中,塔尖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省属研究型大学来培养;塔中部为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以上三种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谋取利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应用型人才侧重知识应用与技术创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短兵相接”,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提高,培养阵营在扩大。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绝对多数[1]。
据此,铜仁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应用型”,是该院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类型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对服务面向的核心定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对该院本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关键特质的明确和突出强调;“高素质”,是总揽该院本科人才特质的关键之关键。
围绕以上人才培养目标,铜仁学院进一步明确“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是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养成的基础,强的实践能力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外在表现,知行合一,即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全面发展,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培养思路的确立为铜仁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明确了努力方向。在它的指引下,学校认真梳理和分析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核心元素及其内涵,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提出“八大素质模块、两大课程体系、一套技能要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并进一步将本科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分解为“八大素质培养模块”(即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与技术素质、实践运用素质、创新素质、组织协调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模块),为了保证这八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突出强调“两大课程体系建设”和“一套技能要点的明确和培训”。
“两大课程体系”,是指“显性课程体系和隐性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体系,主要指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隐性课程体系,是指显性课程体系以外的所有育人活动和环节,是为了弥补显性课程在“八大素质”培养上的不足而精心设置的。相较于过去的课外活动,以课程形式进行设置,具有更强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外活动在每一学校都在广泛开展,但普遍地存在“目的性”不明确,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效果不显著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它提高到“课程”建设的高度来强力推动。在“目的性”方面,我们就是要弥补“显性课程体系”在“八大素质”养成方面存在的各种不足;在“针对性”方面,就是要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客观实际来设置“隐性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在“系统性”方面,就是要根据“八大素质”培养的需要,系统全面梳理和科学设计“隐性课程体系”各方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并使之成为一个符合铜仁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体系;在“效果”方面,就是要把对它的管理和考核课程化,纳入到铜仁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考核中去,以保证“隐性课程”教学得到高度重视和取得实际效果。
一套技能要点(即体现专业技能、行业技能和社会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明确和培训,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其中,专业(行业)技能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实践技能、自我学习技能、专业发展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技能、表达沟通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社会调查技能、信息获取技能、专业实验技能、科研实验技能、外语学习与应用技能、计算机学习与应用技能、社会综合实践技能等等。社会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则突出引导式培养,强调“个性发展在社会群体中”的适应性,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体验、社会责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铜仁学院这套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教育相结合,有形的教学资源与无形的育人元素相结合的鲜明特点。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建设标准,对合格的本科院校建设及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四个促进”(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三基本”(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二突出”(突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引导”(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塔型结构的顶端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要求,可见其重要性。
铜仁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的履行为切入点,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紧紧围绕三大工作重心,即以教学为中心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线、以育人为天职,明确工作要求,落实职责任务,制定各项工作建设推进方案,逐步构建了围绕办学思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而构建完整闭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它主要包括的六大系统(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激励系统,每个系统包含若干个功能模块,其中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是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相互关联。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中,铜仁学院特别强调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以国家、省、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为依托,加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突出强调项目成果的应用效果,发挥其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并突出强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性。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以及军训、义务劳动、创业活动和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等活动。铜仁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全校上下努力形成“实践育人”的共识,构建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八大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铜仁学院始终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应用特色、突出技能特色”,并涵盖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系统、内容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和保障系统五个子系统之中。特别强调,对“一套技能要点的明确和培训”必须落实到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行技能培训和考核达标;推行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与培养模式;在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中,增加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突出课程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通过分阶段(把学生技能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基本实践能力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训;第二阶段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训;第三阶段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职业能力)与综合技能的训练——实习)进行针对性实施,形成了基本能力与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自2006年升本以来,铜仁学院坚持构建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践性,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办学形象备受赞誉。近三年来,学生科研立项近百项;共计获得各类奖项2771项,其中全国、全省等级奖283项。譬如,“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获 1金3银1铜的优异成绩;女子足球队连续三年荣获贵州省女子足球锦标赛冠军;在教育部主办的“西南地区首届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代表队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为全省高校获得的最高奖项;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其中1篇竞赛论文被评为优秀,并在核心期刊《工程数学学报》数学建模专辑上发表,实现了贵州省大学生数学建模优秀论文奖“零”的突破;在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课件《电磁继电器》从全国各大院校选送的上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全国二等奖;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全国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和“优秀组织奖”;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质量的提高对生源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也大幅增强,填报学院第一志愿的人数增长明显。近四年本科学生就业率均在 95%以上,处于贵州省高校前列。学生考研录取率也大幅增长。
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既锻炼实践能力,又增长聪明才智,成效显著。近三年,参加了第五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及铜仁市历届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活动,参与了央视主办的建党91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歌会节目的录制任务,以及《风雨梵净山》等电视剧的演出工作,并承担了贵州省和铜仁市各类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三年来,铜仁学院学生参与大型活动 5万余人次,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实践证明,新建本科院校基于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专业内涵与转型建设,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的保障和支撑体系,就能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其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