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利
(鸡西大学,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国一直都是进行精英教育模式。在同一个专业内,学生的能力和基础都没有很大的区别,总体的发展比较好,而各高校都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也就是按照学生的年龄、专业形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的计划进行教学,并按照学校安排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采取这一教学模式,按照教学的进度让学生学习同一内容,而这是一种粗放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时间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普通高校的生源有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数学来说,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满足够用,而有的学生则是为了考研想多学,这就造成了学生状况复杂的情况。当教师面对这一情况时,很难因材施教,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将会造成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但也满足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对于以上这些情况,许多的高校在数学教学上都在不断地探索、尝试。例如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增大数学建模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也促进了大学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各个学科开设的课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本科大学数学的课程量普遍下降,这将会导致在改革时捉襟见肘。针对这些情况,许多高校按照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需求进行教育,采用了分层次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当教师面对课堂中参差不齐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就会左右为难。如果讲得太深,就会造成基础不好的学生听不懂,而如果讲得太浅,就会使基础好的学生感觉乏味。因此,教师很难把握住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能够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很难下手,这就会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采用分层次教学后,当教师在面对同一个层次的学生时,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把握住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达到提高备课和教学的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后,就能够避免成绩不好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进而放弃学习数学课,而变得无所事事;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避免他们感觉简单的内容非常浪费时间,从而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层次教学,就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体现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在不断地学习中优化学生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制定,从而使教学的要求和内容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对于本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经常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这就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最终有效地组织好本层学生的教学。因此,分层次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能提高教师对新知识的获取,还能够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打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鸿沟,这非常有利于教师提升全面的能力。
对于各层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情况以及知识基础,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一定的收获,从而提高师生交流和合作的效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准备好对本层次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这需要对教学的目标明确,而且要具有针对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对于同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这对于以后的备课和辅导能够提供重要的针对性依据,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对于大学数学的分层次教学,应首先克服如何进行分层次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对学习的需求进行分析,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应用型、提高型。基础型学生是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是要加强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应用型学生也就是指基础比较好,但只是为了就业而做准备的学生,这就需要加强他们对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以及专业应用的数学教育;提高型的学生是指一些要考研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较好,而且具有一定的钻研精神,这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的进度,加强他们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能够融会贯通,可以采取增设选修课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将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学数学的目标制定,不仅要根据教学的大纲,而且要结合各门的数学教材,这就需要考虑到大学阶段学生在年龄、心理差异的特征,但是,这会容易忽略课堂上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实行分层次教学,能够确定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从而使级别不同的学生能够对他们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进行分别掌握,而且还能够将不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潜能开发出来。由于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提高型学生来说,需要提高钻研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理解能力;针对应用型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出发,主要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相应的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于基础型的学生,由于他们只是为了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注重他们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巩固。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应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数学,并努力迈向自己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能够富于创造性地学习。
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大学数学不同的教学层次,在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型的学生,在教学的计划上按部就班就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课时来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然后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等具有实践性的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他们讲清基本的原理和概念,并重视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应用型的学生来说,应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区别考虑,增加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时的比重,适当压缩基础知识课时,注重对数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讲解,并着重将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对于提高型的学生,应增加考研试题和综合性试题,压缩基础知识的课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1]陈全园,周永正,方成鸿.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 4) :123-124
[2]李长恩.分层次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9,( 6) :206-207.
[3]程涛.关于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1) :152-153.
[4]杨春艳,王晓微,张荣锋.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4) :215-216.
[5]陈娜,张剑秋.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 8) :79-81.
[6]周玉兴,刘立明,蒋心学.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构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8) :163-165.
[7]李继玲.关于“数学实验”分层次教学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 :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