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烨
(山西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山西 吕梁 032200)
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将乐曲弹奏技巧传授给学生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以及对学生所弹奏曲子加以指点和评分。学生则以所给的评分多少来判断自己优秀与否。可见,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当今的素质教育特色。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成果也是一个有效的评价方式。
论文从钢琴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学生的作用出发,阐释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除此之外,学前教育设计时也要注意钢琴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设置、教学考核方式等各种因素对情感教学的影响。对音乐的审美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可以陶冶人类的精神和品格,因而音乐教育就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中,学生天生对音乐的认识是最为原生的,以至于当代学前教学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逐年增加。因而,钢琴教学的分量凸显的同时,利用钢琴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越加重要了。
教师应该在钢琴教学中起到情感传递的主导性作用。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他将教材与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强弱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情感色彩。钢琴是演奏音乐的工具。但它不仅仅是一件工具,还被人们赋予了“音乐灵魂”之称。曲目可分为悲伤、欢快、喜悦等各种情感。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弹奏的强弱和快慢,是值得深究的问题。同时,何时采取何种节奏也是有所要求的。
2.肢体表情的展现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传递情感。肢体语言的运用是教师所应掌握的技能之一。学生年龄都不是很大,对于高深的文字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对于各种肢体表情是不存在障碍的,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内在感受。在演奏曲目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些肢体表情语言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与此同时,受到教师感情影响的学生也会增加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师可以在讲授曲目之前将当时的作曲背景详细地描绘出来。每一首歌曲都会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悲痛、喜悦抑或是迷惑。了解乐曲的背景是情感教学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顺利程度。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任何新的知识都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就如小鸭子学老鸭子走路一样,教师就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将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学生在模仿老师表演的同时也要模仿教师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让弹出的音乐去感染到别人。之后,学生要在音乐的演奏上加上自身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创造。在钢琴教学中,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乐曲进行创新性创作,活跃课堂气氛,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上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更不要提教学中的感情教学了,同时也耽误了一些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的学习。
在众多的钢琴曲目中,都会有力度符号的标识,这个音乐符号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因为它与内容紧密相关。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音乐作品弹奏力度处理的能力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钢琴外部符号的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基本的钢琴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意在钢琴作品中有强弱的对比,如果无论什么样的曲子都用一种力度来弹奏,那显然是错误的,会失去弹奏的感情度和对音乐的表现力。当然,对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较难的,不仅要求弹奏者要有韵律地把人的内心情感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要学习何时能用合适的力度表现不同的音乐波动、音乐基调的转折点。
总之,对于学前专业钢琴教育而言,注重从音乐感情上培养孩子是学前专业钢琴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在钢琴教学中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扩展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效而快捷地提高了学生钢琴技能水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相信经过情感教学培养的学生,将是钢琴素质创新性教学的目标。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演奏的音乐往往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能服从教师的命令,没有丝毫的感情传递。
1.教师可以采取集体教学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集体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也是各个阶段教学中都采用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优点在于:有助于教师的管理,让老师可以根据教材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教学。这样,教师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传授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集体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良性竞争,相互比较和取长补短,有助于成绩差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跟上大部队。然而,集体式教学始终是教师在上面讲授,缺少学生之间自主学习,不利于自我个性的发展。
2.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交流的形式对其进行教学,学生在小组内可以畅所欲言,抒发自己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在交流活动中,学生是策划者、音乐会的组织者。他们除了独立表演自己设计的作品外,还必须对音乐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此模式旨在通过学生交流各自的自主创新演奏,达到相互借鉴、拓展视野的目的,从而增强再探索的研究兴趣。这种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感情的丰富性和对音乐的研究和学习能力。此外,通过成立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组,可以激励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抒发自我情感的能力。
总之,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在钢琴教学中采用,尤其是小组教学更能促进情感教学的进行。两者可以穿插采用,相辅相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钢琴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其他教学模式也是被允许的,只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
[1]王晓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 科教创新),2010,( 9) .
[2]张昱婷.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 27) .
[3]余娜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探讨[J].大家,201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