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台州学院为例

2013-08-15 00:44叶珊珊胡银凤
台州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教信仰

叶珊珊 林 伟 胡银凤 王 侃 胡 涛

(台州学院 思政部,浙江 临海 317000)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近2000年来“与我国的本土文化道教儒学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毛泽东曾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之一,不了解佛教,就不能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理论信仰的状态下生存。大学生作为时代中最具敏锐性的群体,精神生活的缺乏迫使中国大学生一直在发出寻求信仰的声音。“‘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始终是青年大学生不断思索的问题。”佛教文化中的生命观、幸福观、社会道德观等对大学生所关注和思考的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论述,对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产生偏差。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佛教文化,从而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如何影响佛教文化走向,使其对树立大学生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佛教文化的认知特点

“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各种信仰正在抢夺自己的一片阵地,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幸福观、就业观、道德观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文化带来的影响更应为我们所关注。为了解相关情况,我们以台州学院的大学生为样本,做了相关的调查和分析。

(一)大学生对佛教文化认可度较高

59.55 %大学生对佛教文化的积极意义是认可的。他们认为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意义的,它能够充实中国文化,并引导民众积极向善,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从个人角度来讲,他们也认同佛教文化对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例如,佛教文化可以引导人们珍视生命,正视幸福,端正作为。因此绝大多数同学对佛教信仰者表示尊重和理解。这一结果与普度大学生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相吻合。他们的研究显示,在明确承认自己有某种宗教认同的人口中,约77.6%的人宣称自己信仰佛教。尽管很多人认为,当前“基督教呈‘井喷式发展’,但调查表明佛教仍然在中国‘一教独大’”。

(二)对佛教文化的性质存在认识偏差

当代大学生接触较多的宗教主要有三种,即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与其它两大宗教各有特色。我们的调查显示,38.2%的大学生能说出佛教文化中的某些具体思想。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佛教文化是社会宗教意识形态的一种,属于一种文化,有其内部规范,但是仍然有7%的大学生将佛教文化理解为非科学、难以琢磨的迷信或者对佛教文化不了解,部分大学生混淆宗教文化和迷信两个概念。这表明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佛教文化性质认识存在严重的认识偏差,不能科学准确得理解其文化性,更不能理解佛教文化与迷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否有利于社会。

(三)少数大学生将佛教精神理解为“消极避世”

根据调查,48.31%的大学生认为佛教文化符合当代人渴求内心精神寄托的需要,认为其精神内核有利于启迪心灵,对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6.18%的大学生认为佛教精神能影响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使人更乐于从善,对人更温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有73%的大学生认为佛教文化是陶冶情操和品性的一种方式。但是,也有少数的大学生(不到5%)认为,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人会变得“消极避世”。特别是对就业观的作用上,他们认为,如果大学生受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会变得与世无争,不再积极进取。为了免受消极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视“佛教文化”为豺狼虎豹。事实上,佛教文化对人的影响方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不是像洗脑般强制灌输的。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在召开的所谓“共产党国家民主化”的会议上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活动,只有一小步距离”。当今社会已没有一处可以逃避信息化的笼罩,社会话题也是佛教领域关心的话题,社会事业也是佛教文化工作者的共同事业。佛教文化以“独善其身”的思想——以自己的良好状态,影响周围环境,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佛教世俗化已成为趋势。佛教文化这种与时俱进的做法,也可以成为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

(四)对佛教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

根据调查,56.63%的大学生对佛教文化持中立态度。这一方面由佛教文化自身的被动性所致,另一方面,佛教的戒律比较严格,而崇尚自由的现代人,不愿受到太多的约束。

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佛教文化在大学生中拥有影响力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基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人生寄托、心理安慰、祈福消灾都是“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物质上的丰富反衬出人类精神的极度匮乏。在中国,两者之间的鸿沟愈来愈大。在“浮躁”、“空虚”、“信仰危机”逐渐成为主流词的当代,精神与心灵的支撑点,或己摇摇欲坠。适应时代需求,各种宗教文化蓬勃升起。然而,真正伴随中国文化背景而生、与中国文化共同发展的,唯有佛教文化。

二、认知特点的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佛教文化形成上述认知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此外,此次调查以台州学院的大学生为样本,因此,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所得结论的形成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认知特点中反映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文化传统为较高的佛教文化认可度提供了天然土壤

有调查显示,我国汉族学生无宗教信仰的比例为90.5%,而少数民族的这一比例为70.5%,因此也有人认为,我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佛教文化的认可程度达到59.55%,远远超过我国的宗教信仰程度,而在宗教信仰中,对佛教的信仰比例最大。这一情况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宗教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找到原因。在所有的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最为悠久,它已经被我们认定为是我们的本土文化之一,因此对于佛教文化,大学生有了解的天然土壤。而佛教文化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它与从我国发源的文化一起发展了2000多年,其思想内核自然更符合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逻辑,更容易为我们所接收和认可。

(二)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的混淆造成认知缺乏客观性

我国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对人们发生影响作用的宗教文化呈多样化格局,同时,我国的民间信仰也丰富多样,其质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民间信仰所传递出的内容低端化,其中有些封建落后的思想,也有些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思想,有些民间信仰行为利用科学原理做一些“鬼神之术”,即我们所说的“迷信”。而不了解情况的人则将“迷信”与宗教文化相联系,进而也影响到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偏差。事实上,这一混淆对我国的广大民众已经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民间信仰表现为区域化的不同,而其发展具有自发性,缺乏足够的关注,更没有系统科学的指导。

人们的生活总是需要一定的支柱,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就发挥着这样一种作用。某种民间信仰也许影响范围不大,但对某一地域的人足以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到科学知识、高等教育的熏陶,但面对诸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问题,在某种小而强的感召力下,在祖辈们的耳濡目染下,也难免会对各种民间信仰将信将疑。而种种将信将疑转移到宗教上,其“迷信”的印记也随之被烙在了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上,从而形成对佛教和佛教文化的认知偏差。

(三)文化通道的局限性造成认识缺乏普遍性

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佛教文化知识的传播途径是狭窄的,科学的传播仅仅局限在大学课堂上。在大学能够在课堂上听到这类课的机会也不多,另外基于功利主义以及先入为主的“迷信”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这类可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大学生也很难通过正式途径对佛教文化产生科学的认识。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佛教有朝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人间佛教”在台湾的已经有了相当大的群众接受度和认可度,而在大陆还正处于起步阶段。现在,我国的一些佛教文化网站、书籍为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有些寺庙还会举办一些活动,招募一些非信徒学员从内外部了解佛教,了解佛教文化。但是从根本上说,佛教本身具有出世性,它并不主张积极吸收信徒,而是本着一种“随缘”的态度传教。当前的佛教绝大程度上还是保留着传统佛教的这一性格,这就减少了人们了解佛教文化的机会和可能。

大赛中的一些题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确定的,每个题目的功能需求都具有一定的考核点,包括了前沿技术和解题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大赛的赛题融入教学当中,建立相应的案例库,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

(四)调查样本本身造成认知结果具有特殊性

受调查条件的局限,此次调查仅以一个学校的大学生为例,因此分析数据及结论产生的原因不能不考虑到样本的特殊性。样本学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生源绝大部分为省内学生,因而调查结果对浙江省具有更大的代表性。而据调查显示,浙江省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例为83.7%,仅高于宁夏(65.0%)和新疆(70.5%),而信仰佛教的大学生比例高达12.9%,占据被调查省市之首(调查的省包括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宁夏、新疆)。可见,浙江省可以说是佛教信仰“大省”,因此,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的大学生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三、引导佛教文化在高校中健康发展的对策

高校是一个兼容各色文化的小社会,为了让佛教文化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符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我们应对佛教文化在高校中健康存在予以积极引导。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佛教文化观

1.大学生要具备区分佛教文化与封建迷信的能力

具备识别佛教文化与封建迷信的能力,是大学生抵制封建迷信侵害的前提。为此,大学生要学习科学知识,特别是人文科学知识,提高价值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佛教文化。

2.大学生要认识佛教文化的本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看,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已形成,但还不够牢固和成熟,易受外在事物的干扰。面对社会上佛教文化的影响力,一方面,大学生被佛教深邃的哲理、博大的文化、弃恶从善的伦理观吸引,但由于不能全面把握,“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受生活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些人很容易陷入对佛教文化的片面、非理性的认识当中。对此,大学生要认识佛教文化的本质,汲取佛教文化的精髓,帮助自己解决意识和现实问题的困惑,塑造完整而成熟的思想观念。

3.大学生要学会用有效的手段打击迷信思想的传播

4.大学生要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了解佛教文化

高校中,佛教文化的传播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在相关课堂中,也可以在学术论坛上。大学生可以利用高校佛教文化资源,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同时,大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学习我国的《宗教管理条例》,把握宗教文化活动的尺度。

(二)高校教师责无旁贷

高校教师承担了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重任,也包括对宗教文化观引导的重任。大学生宗教文化观的正确树立,高校教师不能做旁观者。

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传授佛教文化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校的佛教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使学生形成对宗教文化的正确认识,破解他们的宗教谜团,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把握佛教文化的总体方向

1.高校应尊重学生对佛教文化的兴趣

高校应该重视佛教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尊重大学生的兴趣和信仰选择,帮助他们进行合法的相关佛教文化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加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2.建立健全高校应对和处理宗教文化问题的工作机制

在尊重学生对佛教文化兴趣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高校宗教文化的管理,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相适应”。学校应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安全体系,积极防范和抵制邪教迷信思想对大学的渗透。要提高警惕,防止有些机构或个人打着宣扬佛教文化的幌子在学校内蛊惑人心。

3.充分发挥学校课程资源的功能

台州学院临近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学校的校本课程设置可以从本土的知识、态度、价值取向、信念、本土意识以及生活能力出发,反映台州的佛教文化特色。学校可以带组织学生到天台山进行社会实践,领略天台宗佛教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开设有关天台宗佛教文化的选修课,将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使将宗教文化知识传授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建立相得益彰。

总之,宗教无小事,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日趋复杂,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应看到佛教文化中有利于人的成长、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部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佛教文化中所包含的固有弊端。只有辩证地看待佛教文化,正确处理相关问题,才能让佛教文化在塑造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让大学生的生命观、幸福观、就业观、道德观不再模糊,才能使佛教文化在高校中健康地存在,并服务于社会。

[1]王拓.佛教与中国文化[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

[2]常家树.毛泽东的佛教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9(2).

[3]华桦.学生信仰基督教状况调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J].青年研究,2008(1).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9.

[5]杨凤岗.当代中国的宗教复兴与宗教短缺[J],复印报刊资料《宗教》B9· 双月刊,2012(3).

[6]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1.

[7][8]戴钢书,谢玉进.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特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

[8]刘玲.透视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

[9]王莲芳.正确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宗教信仰问题[J].思想工作探索,2008(3).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佛教信仰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佛教艺术
从“禅韵壶”看佛教文化与紫砂壶艺术的融合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