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津
研究区域经济的特点是不研究货币发行。除此之外,国民经济研究的所有涉及对象也都是区域经济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许许多多的经济研究工作者来说,其工作的性质就是研究区域经济,不论他们研究的是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省域经济,还是跨省域的经济,总之是不包括货币研究的。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研究不考虑货币问题,对于区域经济质量的评价不涉及货币发行的多与少,物价水平的高与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有与无,等等由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决定的参数。在此前提的明确之下,区域经济研究对于区域经济质量的研究才能够具有确定的意义。
从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基本面讲,经济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或者说,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必须是一票否决制。只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之内,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建设的严重影响,那该区域经济应该说是毫无质量可言的。自然科学研究已经表明,雾是自然现象,而霾却是人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屏障,缺少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人类就不能再在这一区域生息繁衍下去,这一区域拥有再多的GDP都无济于事。所以,考察评价区域经济质量,必须要先考察评价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有应是对社会文明的考察评价。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必须齐头并进,决不能是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的水平越下降。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推进区域社会文明建设,不能破坏区域社会文明建设,不能降低本区域的社会文明水平。所以,评价区域经济质量,在对生态环境作出评定之后,还要对社会文明的建设给予全面评价。区域社会的对外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本国其他区域的开放,一个是对国外的开放。对此的评价,不是为开放而开放,而是要看开放对于本区域的发展能带来哪些实效。
就区域经济的运行而言,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应是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面。而经济学研究的传统缺陷也恰恰是表现在这一点上。长期以来,一触及经济增长问题,在中国经济学界,总有过热或过冷之分,一是好像就没有过合适的时候,再是人们实际上并没有搞清过热或过冷的涵义。在这种前提下,有必要先批判一下传统的研究,才能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给出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的经济研究,是在传统计划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没有市场客观因素的考虑,只有体制维护的主观意愿。在那些研究中,经济增长的过热或过冷,是以计划指标为根据评判的,不是从市场客观实际出发点。现在,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任何背离市场的意愿都必须抛弃。不能看到区域的经济增长率高了,就说过热;看到区域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就说过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所有的投资都能被市场接受,就没有过热这一说;只要是市场趋于饱和无法再接纳更多投资,也就不存在过冷。一个区域,在接近实现工业化或实现工业化之后,经济增长必然放缓,这是客观的。
对于经济结构的考察是对于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一个核心的基本面。区域经济结构可以不同于国民经济结构,不需要面面俱到,允许突出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产业发展,只要在这一区域内的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能够保持基本平衡就属于基本正常状态。所以,在特定的区域内,第一产业比重高,或是第二产业比重高,都可能不是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的问题。只是在现代社会,在中国工业化基本实现或全面实现之后,不论是在中国的哪一省域或市域,都不可能再存在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情况。因为,从根本上说,若无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不论是哪一省或哪一市,经济都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不可能实现工业化。现在,需要深一步认识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对于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给予了新的启迪,更需要引起对于区域经济质量评价的关注。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划分,所有的社会劳动创造分为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所以,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当量,都是有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区分的,即都存在一个终点效用与中间效用并存的经济结构问题。而评价这种经济结构要点在于,只是相对允许区域经济中的终点效用最大化实现,不可出现对于中间效用追求的最大化,对于区域经济中的中间效用创造只能讲求适度性,无论是哪一区域,出现中间效用超过适度性的情况都是一种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
评价区域经济质量还必须认真考察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看一看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提高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不能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那么,实质上,这样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可能还会起到严重破坏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经济发展的实惠必须要让人民得到,必须要让工薪阶层的人得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工薪阶层最大数量的底层,对于这些由农村进城的工薪阶层来说,他们几乎没有资产,他们也回不去农村了,他们全部生活的希望都在工薪上面,他们能够得到更多一些的工薪不仅是改善生活水平的保障,更是中国实现社会转型、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所以,能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是小事,它是一件关系整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而关键的关键是,在评价区域经济质量中,对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要看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市场。应该说,该来自政府的,要来自政府,这是政府的职能所在;该来自市场的一定要来自市场,不能来自政府,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准备来说,最重要的是依靠技术进步。反过来说就是,技术进步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因此,评价区域经济质量,在基本面上,绝对不可缺少对于区域技术进步方面的考察。目前看来,中国各地对于技术进步重视,主要是舍得花钱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产业而顺带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重视,都是值得肯定的。在评价区域经济质量之中,对于技术进步这一项指标的确定,可以是英雄不问出路,只要能够确保技术进步实现就值得赞赏。当然,这只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指标进行考察,如果是动态地看,那就还要看实现技术进步的技术人才的储备。而说到底,技术进步是靠高等工科教育推动的,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在内,我国各个区域只有高度重视一流的高等工科教育建设,才能更好地推动本地的技术进步。
现代经济已是由虚拟经济统领的经济,虚拟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其本身已处于国民经济的中枢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区域经济不包括货币发行,却不可缺少资本运作的内容,即虚拟经济时刻影响着每一个区域经济的运行,区域经济之中必然包含着虚拟经济的市场存在。因此,评价区域经济质量,一定要研究区域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状况,一定要研究区域经济中资本运作的情况。在“十二五”规划时期之前,贵州省的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连接,缺少懂得资本运作的智能型人才。这也就是说,缺少资本运作能力,或是资本运作的能力有限,很可能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区域经济质量。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域经济质量,不可缺少对区域经济在虚拟经济领域运作的考察,不能是只就区域经济中的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就对区域经济质量作出评判。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必须包括对于虚拟经济的研究,现代经济学者对于区域经济质量的研究也必须包括对区域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运行情况的研究。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供给情况应是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一个永远不可忽视的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允许各个区域经济实现各种不同的国内分工。所有食物的区域供给不一定是本区域生产的,可以是通过市场流通实现的。对此,非常明确的一点要求就是,不管一个区域的必需食物是由哪里得到的,在这一区域的市场上,必须稳定地正常地保证对于所有所需食物的供给。这绝对不是看GDP的增长就能给出结论的问题。这是一个最为现实的区域经济质量问题。对于大部分食物需要外地供给的区域,物流是关键,必须保证每天的物流通畅,缺乏这种常态性的通畅,就没有区域经济质量的基本保证。在大部分食物主要由本地解决的区域,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在中国工业化即将实现之际,认识这个问题可没有传统经济体制下那么简单,这就是说,不仅要看眼下的食物是否能够满足供给,而且要看所有食物生产的农业基础是否已经实现了或是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传统的小农生产结构是不能长期稳定地满足现代区域经济对于食物供给的市场化要求的,这一点在对于区域经济质量的评价中也是必须给予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