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视域中的经济质量观、区域经济质量观

2013-08-15 00:54:45孙智君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评价

孙智君

一、“经济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研究的缘起与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具相当规模,但速度型经济增长受产业部门间发展速度的非均衡性约束、资源成本上升性约束等问题凸显,引发了学术界对“经济质量”问题的关注。“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逐步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命题。从学术史视角来看,学术界关于“经济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时期:

1991-1998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增长质量”概念首倡于1991年,期刊论文文献在1991-1993年间年均1-2篇,1995-1998年间年均超过50篇。研究内容侧重结合全国、区域经济运行状态,定性探讨经济质量的衡量基准;方法上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范式,结合西方经济学相关思想进行研究。

1999-2013年为第二个阶段。1999-2009年间为稳步发展阶段,2012年达到研究高峰。涌现出大量期刊论文成果,相继有多本“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专著(西北大学任保平等)和一本“区域经济质量”研究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徐瑛、陈秀山)问世。研究内容侧重从影响经济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多层面和多因素视角,采用多种经济模型对现实数据进行经验研究。

二、经济质量观、区域经济质量研究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

1.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国初始经济资源的多寡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而言并非决定性的,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一定与相应的政绩考核体制、投融资体制等相关联,因而有必要创新和改革经济运行的各级体制。比如建立资金管理、分配和使用体制;形成投融资的市场化机制;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地区垄断,形成统一的竞争型市场。总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赖于整个经济体制的全面的根本性转轨,市场机制应成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基本制度。针对经济机制的后续研究着重于通过经验及数据分析,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

2.结构优化是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内在机制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学术界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的增长关系体现于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生产资源和产品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产品优化和经济效率提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刘诗白主张要重视结构“,由追求产值大转到讲求结构优,由产品重叠、产业重复转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在结构优化中实现综合微观中观与宏观效益。”钞小静和任保平则采用规范的实证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内在的性质和规律。

3.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未来保障

科学的经济增长质量观应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探寻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大多数相关研究成果均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包含经济本身的效益提高、结构的优化、运行的稳定、科学技术的进步、竞争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外,还包含人民生活改善和环境资源保护。宋美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保持能源稳定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长的重要基础。杨斐和任保平通过对碳排放因素的分解,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碳排放尚处于非平衡、难协同的发展阶段,属于波动较大的过渡期。

4.福利增进和成果分配是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目标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更多人从中受益,并分享成果。较早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文献出现于1994年,该文在对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分析中提出,衡量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贡献的指标应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教育程度、住房状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等方面的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大幅提高,但是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均衡,而经济福利应是测评经济增长导向的第一向度,由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一要务。王辛欣和任保平构建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和城乡社会融合度指标,从理论上考查城乡协调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任保平和王蓉指出,经济增长质量道德基础构建的目标是:在经济增长中理性求利、理性消费、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基础的稳固。由上可见,2008年后学术界针对福利增进和成果分配研究更趋向于实证分析,其中以西北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最为集中,并体现出较高的学术性、理论性和创新性。

5.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评价和衡量观

经济质量的度量标准是评价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过程的主要标志,是对社会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本质关系的集中反映。20多年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评价和衡量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最初的简单定性分析逐步过渡到更加科学、系统的定量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术界对经济绩效的评价主要采用非结构性对比的总量指标,其缺点在于不能深层考察经济内部的结构关系。朱启财于1991年提出运用“产业结构综合效益指数”反映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水平,以评价经济的整体效益状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社会各界极为重视经济质量的衡量问题,学术界提出运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来度量经济质量。此后,钱津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国民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这一指标触及到国民经济增长的深层问题,即增长到底是原有生产能力的创造还是新形成的生产能力的创造。

进入21世纪,更多的研究文献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其分析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构建多层次指标评价中国及各区域经济质量。二是设置某一个变量,分析该变量与经济质量之间的关系。就前一种类型的研究而言,樊元构建了包含经济增长要素质量、经济增长结果质量、经济增长效果质量及经济增长条件质量四个方面的评价体系。王君磊运用层次分析法、严红梅运用因子分析法从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增长潜能、稳定性、环境质量成本、竞争能力、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考察了我国经济质量问题,指出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低质量增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质量提高与数量扩张不同步的现象。就后一种类型的研究而言,毛其淋考察了二重经济开放(国际开放及区际开放)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效应。马轶群和史安娜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

就区域层面而言,20世纪90年代,相继有针对吉林省、四川省、黑龙江省、河北省等省域经济质量的评价研究。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整体素质、经济社会效益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上述省域经济质量,并得出这些省域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的结论。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基本上一致化和系统化,稳定性、经济结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竞争能力、环境保护、社会效益成为主要的考核基准。其中,魏婕和任保平对已有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一步完善并运用于现实的分析,其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质量理论和实践有建设性贡献。

三、简要评价

20多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经济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回顾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质量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命题,较为明确地界定了“经济质量”和“区域经济质量”的基本内涵,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其二,基本上建立了经济质量、区域经济质量分析框架,即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动力机制、福利水平变动、资源环境代价等层面,构建了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质量评价体系,为进行国际比较和区际比较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多着眼于区域经济质量的研究,因为中国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的逻辑起点、体制模式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各区域的经济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而,研究的侧重点将从一般性分析逐步细化到考虑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发展区域的特殊性,提出更具实效性的发展对策。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评价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区域
民生周刊(2012年10期)2012-10-14 09:06:46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