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创新元素及其开发探究——以中国企业为例

2013-08-15 00:47张文彦耿海斌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体能力企业

张文彦,耿海斌

近几十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2008年后世界经济局势普遍不景气的态势下,新兴经济体依然保持了持续走强的优良表现。除去此名称外,新兴经济体还常被人们称为“新兴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3.9%,较2010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率为1.6%,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则为6.2%,其整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出现了群体崛起的态势。目前新兴经济体相对较快地摆脱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复苏作出新的重要贡献,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也已得到相应提升。但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局势中,新兴经济体是否能一直保持其自身优势和发展速度,这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以中国企业为例,从微观层面探讨组织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并在分析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东亚新兴经济体企业有着普遍性意义的创新促进策略。

一、新兴经济体的界定与企业创新

(一)新兴经济体的界定

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新兴经济体界定为:二战后经济相对快速增长、具有较大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目前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经济体。”“20国集团中的11个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可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即E11),其总体经济规模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重点产品产出等方面具有世界性影响力。”[1]

(二)创新对新兴经济体的意义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指技术创新,“是将设想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并推向市场,或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或改进的工艺并用于工业或商业,或转变为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新方法”[2]。简单地讲,创新“是指具有经济意义的新的创造”[3]。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学界和业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其受到人们的如此青睐,是与当今社会财富的生成方式及经济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的。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认识到“创新活动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的决定性因素”的同时也要看到,“包含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中,公司在创新尤其是尖端创新方面被普遍认为是落后的”[4]。我国2011年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1.35%,而科学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则为39%。但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创新生产率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时,才能达到国际上比较认同的创新型国家的基本标准。可见,中国的科技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

另外,“按照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3]。因此对于中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建设绿色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其应在对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投入增量的基础上,着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新技术在生产力进步当中的贡献率。

在当代,创新往往是由企业发起的,它可谓是真正的创新引导者。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也构成新兴经济体创新的微观机制。这是因为,“企业不仅在产业创新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在整个创新过程中都是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积极影响者”[3]。本文即是围绕着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展开讨论的。

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元素构成

中国作为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创新的微观机制对其他地区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下面我们就来探讨目前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率主要因素的构成及其各自所发挥的作用。

(一)企业的地理区位位于创新集群地

“以科技工业园区的方式发展高科技产业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创举’,也将成为新世纪知识经济率先实现的重要路径。高科技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把技术、知识和信息更高效地转变成财富;能够把个体力量所驱动的创新转变为由组织化的区域或集体力量驱动的创新。”[3]

集群性地理区位之所以重要,究其原因,“空间上的地理集聚,不仅仅是因为缩短的物理距离带来的运输成本降低,而且有助于缩短企业间的‘心理距离’。因为,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相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容易使企业之间缩短‘心理距离’,降低机会成本,增强信任度,为隐性知识累积和知识外溢奠定基础,进而提高创新经济体的创新能力”[3]。鉴于国内外公司创新能力上的差异,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的公司如能选址在外资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地,则一般来讲,其创新能力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也即“如果公司位于外资企业创新活动集聚区域(即外国公司的创新集群地),那么它们的创新率就会大幅提升。这是因为,国内公司可以从其邻近的外资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和竞争者)的‘知识溢出’中获益。具体来说,国内公司可以通过聘用外资企业的人才,通过与外资企业开发有价值的商业网络(如供应商-客户网络),通过进入同一地区外籍雇员的社交圈等方面来获取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4]。

(二)以对外贸易为媒提升创新能力

“在中国从事出口业务的公司,尤其是外国公司的分包商,其创新率相对较高。对分包商而言,中国境外的国外出口商一般都愿意转让知识,以确保进口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他们通常会为中国出口商提供有关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质量与成本控制、外国消费者需求和竞争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和反馈意见。外国进口商这种技术和营销知识的转让可以帮助中国的出口商克服后来者所面临的主要创新障碍,即无法进入科学和创新的世界中心,缺乏了解国际市场消费者知识的渠道。此外,在吸收国外知识和为满足国外消费者需求改良产品的过程中,出口商也可以增强其消化国外产品乃至设计新产品的能力。比如像格兰仕(微波产品)、联想(计算机)、海尔(家电)和TCL(电视机)等公司,都是从不同国际品牌的合约制造商起家的。通过利用国外进口商转让的知识,这些公司提高了自身的制造技能,并具备了新产品设计能力。”[4]对外贸易除了可以促进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学习和模仿创新之外,还可加剧区域内的市场竞争,提高其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而这种竞争的市场结构则有利于企业更加注重创新,从而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

另外,通过技术贸易可以直接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引进专利技术或成套设备一方面提高了现有的技术存量水平,同时对这些软硬件技术的学习、消化以及干中学过程中也提高了本国技术创新的能力。”另外,“技术贸易能够通过改变创新主体的内在意识以及创新主体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从而改善技术创新诱导的反应机制”[5]。

(三)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基础与能力

这一科技创新因素是企业创新率水平的内因,是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新兴经济体中的一般企业来讲,以下列出的五种能力作为企业研发能力的主体部分要使企业全部具备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应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其在实质上也构成了企业成长现实的能力路径。

1.复杂环境的生存能力

“这一能力是指在制度环境不完善或政府存在干预市场行为的背景下……企业协调、处理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能力。”[6]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政治与经济体制都在朝着逐步分权、透明和破除发展障碍的方向发展,但由于产能过剩和经济区域间缺乏协调,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区域贸易壁垒依然存在。这种存在明显缺陷的制度环境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但新兴经济体的各类企业必须快速适应和学习这种变化中的艰难环境,这是企业开展一切研究和开发的前提所在,只有顺利地生存下来才有讨论获得创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必要。

2.智力能力水平

智力能力是指企业“识别、搜集、分析与理解那些与关于市场、技术、竞争、行业标准以及行业规范相关信息的能力”[6]。而这些信息对于形成智力资本、采用模仿式和原创式的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界已经比较认同下列观点:即智力资源是由人力资源、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重要方面构成的,三个方面都离不开对高水平专业人士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智力能力作为企业创新的基本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率及研发能力的水平。可见如果企业没有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和创意人员,其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3.对外部技术等资源的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是“指将外部市场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的技术、关键部件和专业化服务与自身拥有的资源、设计和产品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提供具有更加丰富功能、成本更低或其他改进产品特征的能力”[6]。“对于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来说,仅仅将国外公司开发的技术或产品原封不动地引入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它们必须开展研发工作,将国外技术或产品加以更改,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或政府的要求……此外,研发工作还会增强一个公司的吸收消化能力,即公司识别新的、外部信息价值的能力,消化这些信息的能力以及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商业化的能力。”[4]整合能力具备一定技术难度但能有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能力维度,其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创新率的高低。

4.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外部组织,如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供应商、顾客、社区甚至竞争对手等,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能力”。“具有东方背景的国家,网络能力对于新兴国家的企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所带来的伤害以及内部运营所存在的缺陷……与简单地请客送礼不同,这里的关系构建,更多的是致力于从外部环境公开合法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建立与利益相关者长期稳定的合作,以及通过网络化和模块化对企业传统的产业链进行再造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6]也即当指之间有较强的网络关系维系时,他们就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产生较高的网络外部性和集聚效应,这也成为创新集群地作为科技创新元素的重要性所在。

5.新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企业评估、消化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备了这一能力的企业,就可能对市场变化与外部新产品做出快速响应。吸收能力可“将其归结为三部分内容,即获取、模仿、转化和开发新知识的能力”[6]。对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东亚新兴经济体而言,在其企业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原创性开发但又不甘于总是屈居人后的情况下,吸收能力就是其自身其他核心能力从无到有建设的前提。

(四)以市场营销为媒提升创新能力

新兴市场国家尽管在规模上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都处于高速发展期,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诱人但也瞬息万变,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经营的有效开展时刻无法离开市场需求。

“市场营销的成功需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营销组合,技术创新也需要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目标市场战略、市场定位战略以及产品、加工、促销、分销战略,并非某一单项活动或一个环节。”[7]同时,“市场营销也可以增强一个公司吸收外部信息并加以更改以用于当地市场的能力。通过大规模营销,公司可以了解哪些外部信息、产品或技术是适于当地市场的,以及对其做什么样的更改才能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营销工作对于了解新兴市场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尤为重要。首先,新兴市场普遍缺乏知名的、可信赖的市场研究中介机构,公司难以从市场研究公司那里获得可用的市场信息,转而加大营销工作,以收集可信的市场信息。其次,较发达市场经济体而言,新兴市场消费者需求的性质更为复杂,通常也更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4]。

在市场营销所提供情报的基础上,企业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实现之后,同时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营销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策略

(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建立多元风险资本投资体系

中国企业由于长期科技投资严重不足,因而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缺乏选择能力和自由度。但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越来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出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作用,才能促使企业更大幅度的增加科技投入,使其进入良性循环”[8]。具体说来,“新兴经济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必须积极提高新兴经济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努力增加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提高科研机构科研质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支出。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保证政府对高科技产品的获取渠道,尤其是扩大国企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以从发达国家直接引进技术”[9]。

1.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

“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人才是成功的关键。”[8]为招揽人才企业要善用优化工作条件和待遇(对高精尖人才的特殊优待),提供深造机会等手段,并使高级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获得人才资源之后,还要完善激发科技人员优势、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包括建立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科技人才体系架构标准,加快创新文化的建设。

中国企业必须明确,加大对科技人才培养的投资就是对增强企业科技竞争力的投资,而且需要超常规地加大人才尤其是基础研究人才的投资力度,并且建立学习型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新机制。通过切实实施企业高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程与高精尖人才特殊培养工程,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档次,只有通过科技人才定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时捕捉国际科技前沿信息,组织科技攻关,才有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新产品的可能。

2.拓宽科技投资渠道,投资分配上重点突出

从现阶段的情形看,应学习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尽快构建和完善风险资本投资体系,而中国企业也需科学评估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才会有较高的收益预期。这里也需明确技术创新中企业与政府分工与协作的关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是筹集科技资金的主体,其需到场外交易市场和民间资本市场去寻求资金,并逐步建立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政府退出”机制;而政府则需回归到“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督,控制风险”的本位上来。另外,在投资分配上需突出“三个重点高对应”,尽快提升基础研究投资的比重,针对中国企业以往的科技投资普遍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目前的投资应遵循“三个重点高对应”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理论,强调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取向是要把重点资金与重点项目、重点人才在一定高度上对应起来,为此企业则要形成“三个重点高应对”的有效资源配置的政策机制,并提升企业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在科技创新的资金管理方面,应推进企业研发资金的审计监督创新进程,既要改革传统的审计证据收集方式,又要变革审计导向——从制度基础审计转向风险基础审计。因此,改革现行企业审计体制,变革审计方式和技术,培养新经济条件下审计管理人才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3.加强与外部组织的合作研发

纵观发达经济体的经验,我们发现“如果想扩大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就必须加强创新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强化在创新成果产生、应用和推广过程中体制机制、技术、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瑞典、芬兰、荷兰等北欧国家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这些国家率先改革了各创新主体间的联动机制,为企业、公共及私立研究机构和政府搭建了良好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各种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地融入创新体系中”[10]。我国企业在创新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应注重与其他企业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多种合作关系包括合作开发、项目委托、建立以关键项目为基础的有限责任公司等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可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确定自己为社会生产服务的最佳位置;企业也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8]

(二)实现出口企业规模化经营,抓住反向创新的契机

在出口运行中,如果出口企业通过兼并、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逐步实现规模经济,那么大批量出口产品的生产就能采用更先进的工艺和更专业化的设备,从而实现标准化和简单化的作业,大量节省原材料和能源,同时企业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进行高效率的技术研发,有效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技术的研发只能因为资金有限、渠道缺乏和技术人才欠缺等因素陷于空谈和停滞。

在为技术创新提供足够条件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变革对创新的固有观念和固化思维。“反向创新”的对立面是过去西方人主导的所谓“传统创新”,即按照以往模式,发达国家往往是创新的引导者,随后把这些创新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但“反向创新”则是新兴经济体根据当地需求,以全新理念设计新产品,并成功推向当地市场和全世界。一方面,中国企业可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改进和推广某些本土化的技术,进而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在其他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以另一种类型的“反向创新”回馈中国市场,进而进军全世界。

(三)以集成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创新

“集成创新是把已有技术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与市场应用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而我国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对于形成集成创新的竞争优势,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中国市场的产品规范,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可以吸收发达地区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发掘符合本地需求的应用性产品与服务机会。

[1] 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J].国际经济评论,2010(4):7-26.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弗拉斯卡蒂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7.

[3] 杨斌.创新经济体及其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4] 李静.中国创造从何谈起?[J].中国管理新视界,2011(12):70-72.

[5] 余元明.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6] 孙金云.新兴市场企业的“模仿式创新”路径及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7] 闫一鸣.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创新的关系研究[G]//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2006:2389-2392.

[8] 高庆敏.企业技术创新措施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0下):126-127.

[9] 李永刚,张宇.综合竞争力:发达经济体VS新兴经济体[J].现代经济探讨,2012(9):34-38.

[10] 赵芸芸,何颖,贺石昊,等.中国创新效率全球第一 金砖四国需加大投入[N].中国电子报,2012-11-23(4).

猜你喜欢
经济体能力企业
中国石材业的多个第一正在被其它新兴经济体国家所替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论中国的社会福利建设:在转型经济体中提供退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