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旭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是英国著名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哈比人历险记》、《魔戒》与《精灵宝钻》等。《魔戒》是托尔金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创作时间历时二十多年,讲述了发生在中土世界围绕着一枚魔戒而展开的雄奇而波澜壮阔的冒险征程。这部作品曾在20世纪被广泛流传并获得“千年之书”和“英国最受喜爱的小说”等称号,《魔戒》的成功使奇幻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得到迅速发展。
王国喜在《英美学术界〈魔戒〉研究五十年》一文中回顾了英美学术界对《魔戒》的研究,所作评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中期是对其研究的起步阶段,1954年《魔戒》刚出版,英美学术界对其评论不一,有赞扬也有评判。如诗人W.H.奥登和著名学者C.S.刘易斯高度赞扬托尔金的本人才能和《魔戒》,而与此同时,当时的著名评论家威尔逊却认为《魔戒》是“讲给儿童听的拙劣的故事”,“一派胡言乱语”。从整体上来说,此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体裁属性、主题寓意等宏观评价,研究的基调为:《魔戒》是一部风格独特而寓意庞杂的叙事作品。20世纪末期是对《魔戒》研究兴起阶段,此阶段研究主要包括对其文体的研究,如传奇、童话、神话、奇幻和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如作品的幻想价值、宗教寓意,以及现实意义。21世纪初期是对《魔戒》研究的繁荣时期,此时期对《魔戒》的研究表现出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等特点。由于《魔戒》这部著作有丰富的内涵且意义深远,因此在不同时期学术界对其进行多了重解读。论文将从《魔戒》和《圣经》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魔戒》的叙事模式。加拿大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曾提出《圣经》叙事的U型模式,被认为是此类叙事文学的原型模式。作者通过文献回顾和文本的分析发现,《魔戒》巧妙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正反人物形象命运的起伏上,通过对比,揭示出恶终究会被压制,善才是万物最终的主题。
加拿大著名神话原型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也是杰出的《圣经》文学研究者。他认为,《圣经》是一部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以神话的方式讲述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即从创世到末世再到获救。就《圣经》的叙事结构而言,弗莱提出了U型的叙事结构,即人类背叛之后将落入灾难与奴役,但随之悔悟,通过被解救又会上升到接近于下降开始时的高度。在他看来,《圣经》是一部“神圣喜剧”,整个故事被包含在一个U型故事结构之中:人类在《创世纪》之初失去了生命之树和生命之水,但在《启示录》结尾处重获。在U型模式的叙事中,叙事主体在起始阶段处于平和的幸福状态;随着叙事推进,这种幸福状态被破坏,灾难降临;最终叙事主体通过抗争或在外力帮助下渡过劫难,重获安稳平和状态。
另一方面,根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意象被分为神启意象和魔怪意象,与意象相对应的是神启世界和魔怪世界,由此引出神启式叙事模式和魔怪式叙事模式。因此U型模式在《圣经》中有魔怪式模仿:魔怪式人物和事件由象征着地狱的邪恶之维度上升到人类世界之维度,企图施展邪恶力量,掌握人类世界,但最终将被击败,重归地下世界。对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即为倒U型叙事模式,它的走势为起点、上升、顶峰、回降、结局。所以它与U型故事发展模式恰好相反。
U型模式的故事主旨,坚信真善美等美好事物或道理必将延续至终,不会消亡,带给人希望和欢乐;而倒U型模式的故事主旨,向人们揭示恶的本质及其巨大的破坏性,通过刻画恶的事物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性和破坏性,给人以震撼和警醒。
小说情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物命运起伏变化上。如果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体现U型叙事模式的特点,则可以说《魔戒》在人物刻画方面摹仿了《圣经》的U型模式。下文将先分析《魔戒》中的三个正面主人公的命运发展。
首先,甘道夫的命运变化曲线为从处于平安到遭受迫害再到获得到福祉。甘道夫在整个毁灭魔戒的征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事件的转折点处始终引导事件的发展。起初灰袍巫师甘道夫以圣者身份来到中土世界,游历结交朋友,受到中土人的欢迎,同时他也为推倒索伦势力不断地努力着。当毁灭魔戒的重任交给佛罗多时,甘道夫表示坚决协助他完成任务,与弗罗多一路前行。但途中甘道夫不断地遭受索伦势力的攻击,并在与炎魔抗战时,与其一起跌落悬崖,此时他的命运降至最低点但并没有被最终打败。在与炎魔进行殊死搏斗战胜之后,甘道夫得以重升,成为最高等级的巫师,自此以白袍的形象出现在中土众人面前,再次加入弗罗多一行继续毁灭魔戒的征程。最终魔戒之战结束,甘道夫与精灵王艾隆、比尔伯和弗罗多一起过起了海洋生活。甘道夫的命运起伏类似于耶稣基督的命运,正如弗莱指出的,耶稣通过道成肉身的方式进入人间,传道并征服死亡和地狱,继而重归天国。甘道夫是派往中土世界的圣者,守护着和平和秩序,其死而复生并最终重返仙境的经历呈现出了U型模式。
其次,佛罗多的命运曲线则遵循遁离、磨难和回归的走势。起初弗罗多住在田园牧歌式的夏尔,生活无忧无虑,但魔戒的出现威胁到夏尔以及整个中土世界的安危,责任迫使他踏上前往末日火山,摧毁邪恶且腐蚀人心的魔戒的征程。在途中佛罗多饱受孤独和磨难,身心被严重摧残,但凭着一颗善良而坚韧的心,最终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弗罗多选择同甘道夫和比尔伯等人离开大陆,踏上远洋生活。佛罗多的征途类似于古老的追寻文学母题,正如追寻金羊毛或圣杯的旅程一样,它们共同的目的是拯救。佛罗多的命运轨迹完全符合U型叙事模式。
最后,亚拉贡由起初身份隐匿的游行侠,经历战火的考验,最终以王者身份回归祖国。亚拉贡身为钢铎国王后裔,但背负诅咒,因此他选择自我放逐,过着流浪的生活,游历各地,行侠仗义,扶困济危。当佛罗多肩负起毁灭魔戒的重任时,亚拉贡发誓保护他完成任务。途中护卫队离散,亚拉贡尽全力团结各方正义力量与索伦势力做殊死斗争。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消灭了魔戒,亚拉贡也完成了对自己、对家族的救赎,返回钢铎登上了王位。由此看出,亚拉贡的王者回归历程也符合U型叙事模式,他由流浪荒野的独行侠转变为受人尊敬的国王,这一经历类似于圣经中的英雄传奇。
通过比较分析,《魔戒》中其他正面人物的命运起伏也表现出U型模式,由此可见,《魔戒》在正面人物的刻画时摹仿了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下文将分析本部作品中的三个反面形象的命运变化曲线,其体现出对《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摹仿。
首先,黑暗魔王索伦的命运经历隐匿、得势和消散。失去了魔戒的索伦只能藏身于密林中,但由于魔戒没有被销毁,他的邪恶意志依然存在,因此他重新集结邪恶势力,增强自己的力量来对付中土世界,使中土世界的安危受到严重威胁,但在正义力量不懈地抗争和努力下,魔戒最终被销毁,因此索伦也从此消亡。索伦的原型正是《圣经》中的撒旦。撒旦掌管着地狱,总是寻找机会破坏上帝的计划,以各种面目潜入人类世界,带给人类混乱和灾难。索伦的命运发展体现出《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摹仿。
其次,魔戒经历了铸造、作恶和被毁灭的过程。魔戒是黑暗魔王索伦邪恶意志的象征和产物,在末日火山口被铸造而成。由于作为邪恶本质的象征,它能腐蚀人的心智,诱发人的贪欲,导致人堕落。正是在它的帮助下,索伦才得以将整个中土世界笼罩在黑暗之中。但中土世界的人民不断反抗与索伦的黑暗势力做拼死搏斗,最终把索伦赶回魔多。战争结束后,由于受魔戒的诱惑,伊西尔德留下魔戒作为人类王国的传世之宝,而后被索伦的残余势力发现并杀害。最终,在弗罗多等人的不懈努力下,魔戒终于被投入末日火山的熔岩中,被彻底毁灭。魔戒出现以后,使索伦的黑暗势力不断残害中土人类,对中土世界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但最终被销毁于火山中,这样的过程正体现了对U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虽然邪恶在一时得势,但终将被善良消灭。
最后,作为索伦黑暗势力集中地的魔多,随着黑暗势力力量的变化,经历了荒废、猖獗和瓦解的过程。魔多是黑暗魔王索伦的巢穴,在故事一开始由于索伦失去魔戒,摩多处于荒废状态。但随着魔戒的再次出现,索伦的再次得势,魔多则成为黑暗之都,邪恶势力从此出发破坏善良的中土世界。但随着佛罗多等正义力量的抗争下,魔戒被销毁,索伦消散,魔多最终瓦解。魔多的原型是《圣经》中的地狱,它的荒废、猖獗和瓦解体现了对《圣经》U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
论文通过分析《魔戒》中正反人物形象的命运发展变化来分析其叙事模式。由以上分析可见,对正面形象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而对反面形象命运的变化则主要通过对《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这种形成鲜明对比的叙事模式,更加突出了该部著作的主题,即恶虽然得势一时,但终将会被善所战胜。尤其是处于命运低谷期的善良人物更加坚定了对正义和善追求的信念,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使得他们战胜猖獗一时的邪恶势力。
[1]陈夜羽,刘亚玲.《魔戒》中的“善”与“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2]毛辉.谈《魔戒》中的倒U型叙事模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
[3]邵彬,李建.从北欧神话传说到《魔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袁娟,王文铃.论《魔戒》中的人物形象古鲁姆[J].海外英语,2012,(11).
[5]王国喜.论《魔戒》中的《圣经》U型叙事模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4).
[6]王国喜.英美学术界《魔戒》研究五十年[J].天中学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