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匀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 2 3 0 0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江苏省淮安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淮扬菜之乡。淮安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淮安历史上曾是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淮安人文荟萃,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淮安名人的伟大精神和文化底蕴传承了淮安文化软实力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承载着淮安文化软实力的环境气息。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主宰着地方人才发展的脉搏,如何借助文化软实力推进淮安人才发展策略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重要课题。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人才发展提升文化底蕴并制定文化人才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其硬实力的同时,必须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并举,才有发展人才的和谐环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力,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造力,以文化输出为核心的文化辐射力以及以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和历史风貌为核心的文化识别力。
有专家指出,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可以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创新和改造将有助于促进地方人才发展。
文化是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新的发展动力。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表大会表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可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也必然伴随文化的繁荣兴盛。要达到这一宏伟目标必然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出发点。
软文化环境建设理念的渗透并推动着城市人才发展步伐。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优厚的文化自然资源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更加璀璨,淮安境内的历史名人作为一大非物质资源,应为“淮安人”共享和兼容。
从资源观来看,淮安资源丰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就环境观分析,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社会角度看,人文环境就是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公众心理等;从个体角度看,就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在社会行为中的展示;从自然环境角度研究,淮安作为旅游名城,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后旅游资源时代,旅游开发必须更加注重体现文化生态的多样平衡性、动态开放性、整体协调性等特征。
在建设和提升淮安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要确立地方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之一,这是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筹码。在强烈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今天,要全面做到揽古发今、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提炼淮安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当代淮安人风貌等文化软实力,将有力地推进淮安人才发展战略。
(一)利用文化感召力提升人才文化素养
淮安自古就积淀其独有的文化基因,淮安的人文精神对当地的政风、民风、社会风气都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多元素传播,用淮安人文精神来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新媒体和新的传播交流方式的普及。便携式新媒体以其鲜明的科技元素和独立、自由的人文特色成为当今公民的首选传播交流工具。所谓便携式新媒体,是指在无线网络与便携式数字化信息终端支撑下出现的新传播方式,如手机短信、在线即时通讯、微博等。当地方政府利用便携式新媒体方便快捷地传播正确的思想时,必然会引导人们树立和坚定善良、道德和公益积极上进的城市价值观。
城市文化的感召力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精神文化是城市软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和发展人才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的基础是人们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个体元素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创建人才兴市的工作过程中,通过构建创新如城市 B B S、I C Q、I R C、B l o g/We b l o g、M i c r o b l o g、手机信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对增强和谐人才发展策略将大有裨益。可见,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高效快捷地发挥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才文化素养建设意义深远。
文化凝聚力提升的根本动力是对文化的认同和取向,文化认同和取向的产生则需要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在新形势下,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提升文化凝聚力,利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软动力促进人才提升本位意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传统节庆活动是当今相对活跃、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化形式,因此发掘传统节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增强文化凝聚力,既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在淮安传统节庆活动中,能够寻找到不少有益的文化凝聚力元素,它蕴含的丰富的楚汉文化的基因、符合文化心理的实质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具有十足的文化向心力。否则,传统文化流失,以及不良文化侵扰会无形中限制传统节庆活动凝聚力的发挥。
淮安是人杰地灵的古城,是淮扬菜的故乡,我们已经意识到文化凝聚力的效力,应积极弘扬名人伟人故里、运河长廊文化效应,使淮扬菜美食节名扬海内外。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地方传统节庆文化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弘扬传统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核,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西文化交汇的关系,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日益需求,激发文化凝聚力。我们在推进淮安运河博物馆群建设时,推动新一轮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建设,创建京杭大运河沿线乃至全国品牌的“博物馆城市”,建成码头镇大运河水利枢纽工程考古遗址博物馆(公园)、大云山汉王陵遗址博物馆(公园)、青莲岗文化遗址博物馆(公园)、韩信城遗址博物馆(公园)、清江浦历史文化展示馆等。专业或行业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所占比重要达到4 0%以上,私人博物馆在博物馆体系中所占比重要达到1 0%以上。在淮安“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目标指引下,多维度实践,积极打造苏北重要的文化人才中心城市。
加强凝聚力的软文化建设工程为淮安人才发展、凝炼本我意识提供了精神向心力和催化剂。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才能赢得信服,这就需要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内聚稳定的软实力。
文化传承力指以人文精神为信仰的意义世界及其终极指向所延续的文化推动力。从社会角度看,就是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公众心理等“集中无意识”;从个体角度看,就是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人格魅力、精神风貌在社会行为中的展示。人文精神是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最高体现,一个社会物质财富创造具有有形性、多变性、现实性、功利性,人文精神的积淀具有无形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淮安人文精神是淮安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理念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淮安文化的特有“印记”。淮安文化借助自己独特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等特质传承其人文精神,壮大淮安人才实力。
正如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第十七章倡导的“努力培育人才高地,全面落实人才兴市战略,加快人才兴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淮安丰厚的文化底蕴将有助于市民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2013年4月淮安市级机关开展“传承历史文化、共建美好淮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淮安人感知淮安历史文化的磅礴与厚重,进一步做到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服务水平、提振发展精神、壮大人才队伍实力,为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作出新的贡献。
同时,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些大学来推动,充分发挥高校对社会文化的辐射、提升和示范功能,必将有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地方大学要与淮安的发展同频共振,就必须在融入和贯穿到淮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上下工夫。具体而言,就是要瞄准根本点,把握科学规律,推动淮安城市的文化自觉;踩准落脚点,搭建文化平台,树立淮安城市的文化自信;找准发力点,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推动淮安城市的文化自强来积极提升淮安人才队伍水平。
此外,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资源对地方城市发展的贡献。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发挥企业引才的主导作用,放开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人才,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十二五”期间,本市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00名以上。实施人才培育计划,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科技型人才、专家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适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人才优先投入,建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素质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新局面。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制度,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人才发展保障体系,落实人才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人才经济、政治和社会待遇,改善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深化离退休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坚持彰显特色,挖掘淮安城市文化特色,使其成为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和最具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淮安城市特质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汇融合、相得益彰的城市文化形象。与此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借港出海与开放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外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以及提升淮安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为开创涉外人才开拓新局面。依据我市产业及文化特色,大力引进产业层次和产出效益高的外资项目,引进与我市现有台资企业和优势企业相配套的项目,鼓励和引导在淮企业增资扩产的集聚水平。创造条件承接现代服务业项目,广泛开展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等全方位交流,加强生活区、休闲区、商贸区等建设,积极扩大外商的淮安论坛的知名度与佳誉度,让论坛成为吸引淮安涉外人才发展的枢纽。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淮安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自然风光秀丽,水陆交通便利,美食享有盛名,景区景点众多,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得天独厚条件。据旅游局介绍,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涉外旅游保持了高速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江苏淮安旅游业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涉外导游等外向型人才的紧缺已成为制约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淮安应充分利用本地的高校以及培训基地等旅游教育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改革当前传统的导游教学模式,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紧缺问题。
实施涉外人才发展工程,重视跨文化背景的人才引进,以及本土文化的涉外人员的培养,构建涉外人才培养的战略体系。建立涉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涉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训方式。建设涉外人才库和专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推动建立适合各类各层次的涉外人才评价制度,完善人才工作的机制体制和政策环境。
通过倡导文化“软”工程建设,大力开发地方人力资源,才能避免人才文化逆差。有了人才作为储备,才能确保淮安文化在传承中不会滞后,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并高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为提升人才质量工程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批判地审视淮安人文精神,用优秀的、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让淮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促进淮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陈飞,刘卫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
[2]戴桐.我爱淮安小本课程——地方人文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