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盼盼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都包含了积极合理的因素。像马克思的评价思想中包含着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观点一样,孔子的评价思想中也包含着鲜明的德育评价观点,本文主要对他在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教育者等方面的评价加以概括和论述。
孔子的课程评价思想学说,主要反映在他与其弟子及时人的谈话记录——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目标分为: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孔子侧重于培养君子,他为君子规定的一系列品德他本人首先就是具备的,所以在有意无意中弟子们都把孔子看作是君子的化身。那么君子应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呢?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大概说来,君子的品德可以分为两方面: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安百姓”。要安人必先修己,孔子一再地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133这就是《中庸》所记载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也就是说,君子修己应注意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孔子最看重的是君子“仁”与“礼”两方面的道德修养。修己的目的在于能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133,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266。当然,对“君子”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在《论语·季氏》篇中所谈到的“三戒”、“九思”等,都是对君子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对人的评价上,孔子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按照孔子的道德标准,教育人们去做君子,而不做小人,这也就成为标准的人格。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174在《论语》中,评价君子与小人有很多指标,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等。其中有德之人谓君子,无德之人谓小人,可见德始终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2]173他告诫学生要有更远大的理想才对,不可只抱着当官食禄的打算。如果眼睛只是盯着官禄,就难免会做出“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2]8的事情来。例如,他对学生子产的评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患,其使民也义。”[3]156他告诫弟子只有在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文化知识。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和能担当大任的君子,因此儒家的教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154作为其教学大纲;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其教育科目;以“诗、书、礼、乐”,再加上《易》和《春秋》即六书作为其教材。
孔子把古代六艺课程整理为教育科目,具体内容则有“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类,包括了道德品质教育和学识能力教育两大部分。“六艺”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礼”实际上是一门政治课,教给人们礼仪规范;“乐”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能;“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文化知识;“数”是数学课,指一般的数学知识和天文地理阴阳历法知识。
孔子认识到,教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因此,他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精心取舍,整理和编写了被后人奉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私学材料,并以此为主要内容讲学授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六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多受后人好评。根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孔子对“六经”有不同的评价:“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絮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4]46在对所有的课程评价中,孔子认为《诗》、《礼》、《乐》最为重要,人的道德品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396,“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252君子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34。六种教材各有不同的任务,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5]208孔子传授给学生的“六经”就是他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政治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取舍而整理编订的教材,他用这套教材培养出了一大批很有才干的学生。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2]139。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2]379也就是说,除奴隶以外,不论身份、地位都可以入学。这种“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面,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者,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相媲美。孔子认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条件因人而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140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决定是否传授高深的知识,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孔子甚至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给出截然不同的解答。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再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
孔子善于掌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124只有在学生苦苦思索后,他才会开讲,也只有在学生积极联想后,他才会进行灌输。他认为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1他认为学习应是快乐的,所以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2]36。他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求从已有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思考而获得新的知识,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33,要“温故而知新”[2]101。他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38。他尤其反对在做学问中弄虚作假,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2]443。正是由于孔子得当的教育方法,才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孔子认为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故提倡“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421。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培养德性,强调“仁”、“知”、“勇”、“刚”等美德的确立都离不开“学”,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可以称作完人了。”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一定这样!见到利益能够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愿意献出性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6]166那么孔子是怎么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呢?标准又是什么呢?
对学生的评定,孔子认为德性最高的是颜渊,其次是闵子骞,再次是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语文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者有冉有、子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孔子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孔子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知行是否统一是评判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言必行,行必果”[7]172,“听其言,观其行”[7]17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7]17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72通过“观”,考察其是否将好的品德体现到实际行动中。《论语·先进》中记录了孔子运用谈话法对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等人的理想状况进行评价的情形。孔子注重引导弟子在与人交往中对学习修养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他认为,君子也“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1]72君子憎恶那些宣扬别人过错的人,憎恶处在低的地位而诋毁地位高的人,憎恶勇敢但不受礼法约束的人,憎恶果敢但不通情达理的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152只有仁人能够准确地认可好的人,能够准确地否定不好的人。要学会取长补短、防微杜渐。这种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其弟子曾参身上,就是每天都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评价自己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行为思想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综上所述,孔子的这些伟大的教育思想,是他一生对教育、教学的深切认识和体验,是其在一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科学地对待这样一份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1]我们今天研究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为科教兴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把科教兴国发扬光大,使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bt.xinhuanet.com/2012 -11/19/c_113722546.htm.
[2] 白平.《论语》详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丁华民,志敏.孔子与《诗经》、《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 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 杨箫.古文观止通鉴(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6] 王国轩,张燕婴(译注).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冯中杰,顾乐波,张悦.古诗文名句选读[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