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词清旷苍凉的风格侧面

2013-08-15 00:44:15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石湖范成大

王 伟

(泰山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今存《石湖诗集》34卷,《石湖词》1卷。石湖词散佚很多,杨长孺于1187年所见范成大《余妍亭稿》共有词作212 阕;富寿荪的《范石湖集》收词71 首,补遗18 首,共89 首;黄畲的《石湖词校注》收71 首,补遗230 首,辑佚15首,共计109 首,这是目前收词最多的版本。

在题材选择上,范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似,但凡酒宴流连、羁旅避世、离情闺怨、忧国伤时等,都能入词。但其中,却有三点显得与众不同:一是节序词较多,二是有田园词创作,三是有部分道家氛围浓重的说理词。

《石湖词》写节气的共有20 首之多,这堪称范词的一大特色。范成大对于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对于农村的风俗格外留心,他的大型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他在《桂海虞衡志》、《吴郡志》这两部地方志中也多有关于风俗的记载与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范成大是一位民俗学者,他的节序词多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类词有的专写风俗,如他在淳熙十三年写的《朝中措》:“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1]立春之日,把金纸雕成人形或花卉,戴在头上,称为花胜或人胜,各家门框上都要剪贴“宜春”二字,这两个字是镂刻出来的,所以说是“已把宜春缕胜”;菜甲是初长出的菜叶,“银泥饼饵”是这一天要吃的“春饼”,摆在盘子中叫做“春盘”,杜甫《立春》诗曰:“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2]周密《武林旧事》载:“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3]庭院里要高挂“春幡”,幡上有祝寿之词,所以说是“更将长命题幡”,这些都是苏州一带的民俗,这类词虽然艺术成就不高,但却具有典型的民俗学意义。范词写到的节日场景还有很多,如寒食的祭思和杏花酒;七夕之夜的拜月乞巧;中秋之夜的赏月,赏菊,饮酒;重阳品尝社酿、红莲香饭。无一不向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世俗节日的写实画卷。

归隐石湖之后,范成大的词向田园诗靠拢,表现出一种清新素朴的风格。如《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净的水乡春景,散发着浓郁恬美的农家气息,自始至终流露出乡村景色的淳朴、宁静与和谐,读了令人心醉。两宋田园词很少,苏轼、辛弃疾各写了几首,《石湖词》保存下来三两首,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宋词里的珍品,尤可宝贵。

《石湖词》还有一部分游仙说理之作,多用道家典故。如“仗下仪容笔下文,天风驾鹤住仙真”《鹧鸪天》;“功行三千宜五福,长生何假金丹。从教沧海又成田,琼枝春不老,璧月夜长妍”《临江仙》;“长笑羲娥不停轨。记蟠桃枝上,金母嗔尝,回首处,还又三千岁矣”《洞仙歌》。范成大对佛道两家都很了解,才会有这种仙风飘飘而与现实疏远的独特题材,但这类词除了作为祝寿的应酬词外,意义不大。

范成大词的主体风格是温软绮丽、闲雅恬淡的,正如江立所说“石湖词跌宕风流,都归于雅。所谓清空绮丽,兼而有之”[1],这种风格体现在多方面的题材之中。他沿袭传统歌词的审美情趣,以淡雅清景衬托轻柔愁绪,委婉情深。而自从周密把他的《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选入《绝妙好词》以后,大多数人误以为这就是范成大词风的全部了。

但这种风格不是范成大的全部,清人王易说“近稼轩而实导源东坡者,有张孝祥,范成大,陆游。”[4]这里他把范成大归于豪放派就是指他的有豪放倾向的十数首长调词。但这些词总体风格是清旷沧凉的,豪放不足,清气有余,归于豪放词是不恰当的。它们随着具体情境的不同而稍有不同的侧重,有时是疏狂恢宏的,有时是超迈旷达的,有时是沧桑悲凉的。侧重于豪放的词如“春风得意笙歌逐,款门不问谁家竹”《醉落魄·海棠》、“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曾是京城游子,驰宝马,飞金鞚”《霜天晓角·少年豪纵》、“别后书来客怅望,尊前酒到休拘束”《满江红·山绕西湖》,这类词的疏狂是一种不拘礼法,放浪形骸。词人曾抱定必死的决心,以病弱之躯出使金国,争取一种国家尊严。那番离国,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激昂壮烈,故成大每每涉及这段经历时,其笔下的词作就显得跌宕激楚。他在燕山使馆中赋《水调歌头》词:“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这时他即将进行一场明知必败的交涉,这一副连国家也不敢公然承当的重担,他要以个人的名义独力承担。在此之前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洪迈也这样做过,结果却是被金方断绝饮食一天之后屈服,虽然换回了性命,却落得朝野责骂耻笑。范成大的出使,南宋方面提出归还陵寝、更改国礼的要求均遭到了拒绝,“二事皆无成功”[5],但范成大在金廷凛然不屈的胆气,比之上一次畏惧拘留而软弱屈节的洪迈,却使时人钦佩。据说连金国上下对他的勇敢也极为赞赏,一时成为明星人物。对这一段使金的经历,范成大终身记忆深刻,他后来常常追和前韵填词,在桂林写“万里汉都护”,到成都写“万里桥边客”,一直到快60 岁的时候,他安然隐退,还用《水调歌头》原韵写道:“万里吴船泊,归访菊篱秋”,他这数首以“万里”开头的词,只有在四川和在武昌写的两首《水调歌头》流传了下来:

万里筹边处,形胜压坤维。恍然旧观重见,鸳瓦拂参旗。夜夜东山衔月,日日西山横雪,白羽弄空晖。人语半霄碧,惊倒路傍儿。分弓了,看剑罢,倚阑时。苍茫平楚无际,千古锁烟霏。野旷岷嶓江动,天阔崤函云拥,太白暝中低。老矣汉都护,却望玉关归。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这两首词同前面的《水调歌头·万里汉家使》相比,激越之情渐少,清旷之风渐多,但还有些相同之处。比如都用了众多地名,这些地名不仅地理跨度很大,在历史上还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如“太行”、“卢沟”、“关河”、“岷嶓”、“崤函”、“太白”、“玉关”、“秦烟”、“楚雾”、“江流”、“沧州”,显示出一种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些与国家兴亡有关的地名也使词作浸透了浓重的历史沧桑感。三首词都用冷色调的意象,“清秋”、“风露”、“衔月”、“横雪”、“白羽”、“霜鬓”、“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营造出一种凄清阴冷的总体色调。与这种色调相一致,后两首词的结尾都有抹不掉的淡淡哀愁,这种哀愁源于范对南宋政权的失望和与皇帝的隔阂两个方面。范成大属主战派人物,早在未官时,他就写过“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6]的名句,对南宋小朝廷向金国使者夸耀残山剩水的昏聩行径予以批评;晚年重病之中,《题夫差庙》一诗,则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耽于享乐、残害忠良表示不满;北伐一直没有进行,曾经到过沦陷区的范成大对此当然深感不满。在南北分裂的特定时代,本想帮助皇帝励精图治、恢复故国的范成大,乾道六年出使归来后,却因为拒绝起草任命张说的诏书得罪了皇帝。此事《续资治通鉴》卷142 有详细记载。很快范成大被任命为广西静江府知府,充广西经略安抚使离开了京城,而张说却于次年进入了枢密院。这件事表现出孝宗对范成大的疏远,范也由此了解了孝宗的为人,故而无论在广西还是在四川范成大的心情都较为压抑愤懑,心灰意冷,思乡归隐之情时时涌现,正是“老来牵强随时节,无人知道心情别”(《秦楼月》),这种情绪在词中有含蓄隐微的体现,故其词意境虽豪放阔大,心境却低沉郁闷,措辞欲说还休,所以显得风格沉郁含蕴,曲折沧桑,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跌宕激烈,也没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剑拔弩张,写景是清奇的:“夜夜东山衔月,日日西山横雪”;“野旷岷嶓江动,天阔崤函云拥,太白暝中低”;抒情是低沉的,“老矣汉都护,却望玉关归”,“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中原大地仍然被敌人占领,南北分裂,统一无望,月光皎洁,但自己怎么快乐起来呢?“空敝黑貂裘”,是对自己的自责也是对政府的失望。归隐石湖后,华发早生,在月下湖上,追思当年,不甘寂寞,但功业难建,固悲情如潮,《念奴娇·吴波浮动》:“家世回首沧洲,烟波渔钓,有鸱夷仙迹。一笑闲身游物外,来访扁舟消息。天上今宵,人间此地,我是风前客”;《念奴娇·十年旧事》:“闻道家宴团圞,光风转夜,月傍西楼落。打彻梁州春自远,不饮何时欢乐。”英雄失路的沧桑化为悲凉失落,悲凉失落又转成故作旷达,强作宽解,自我满足。同苏、辛相比,范成大的这几首词豪放不足而清旷有余,怨而不怒,放而不嚣,酣畅却含蓄,清劲而沉郁,在宋词柔婉、豪放两种主体风格之外,它更倾向于一种独立的清旷沧凉的风格。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把秀婉雅正与清旷超逸结合起来,得苏轼之豪放而去其粗犷,得秦观之秀婉而避其柔弱。这类风格的词数量虽然不多,但却代表了范词创作的最高成就。

范词清旷风格的形成大致有4 个因素,首先是时代因素,南宋的政治压力大于此前的每一个朝代,它在立国之初就一直实行投降政策,打击抗战人士,在这样的形势下,一部分士人满怀苦闷地遁入山林;范成大则隐忍含蓄,压抑内心的追求,故而难以表露激烈磅礴的气势,只能一唱三叹,欲说还休。辛弃疾之后豪放词渐渐消退,风雅派逐渐显露,也是这个原因。其次,这种风格还与他的气质禀赋有关。其作于27 岁时的《问天医赋并序》中谈到:“余幼而气弱,常慕同队儿之强壮,生十四年,大病濒死。至绍兴壬申,又十三年矣,疾痛疴癢,无时不有。”[6]在他的其他一些诗文中也提到自己因病而思归,如《吴船录》载:“然余以病匄骸骨,倘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7]人的个性差异是巨大的,气质禀赋的柔弱使范成大的审美情趣侧重于清旷。再次,他的词创作受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影响较大,在风格上,诗词相互融合。沈曾植《菌阁琐谈》云:“石湖放翁,润以文采,要为乐而不淫,以自别为诗人旨格。”[8]沈曾植认为范成大以诗人身份作诗,能够有节制地表现情感。即“乐而不淫”,这种看法是很正确的。最后,他的词风还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范成大对佛教的关注与崇拜从他年青时就开始了。据周必大在《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载:“(双亲逝后)公茕然哀慕,十年不出,竭力嫁二妹,无科举意。欲买山无赀,取唐人‘只在此山中’之语,自号此山居士。”[9]范成大在佛教的世界中既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又获得了满足,体现在词中,便是写一种渗透着禅意的内敛,一种闲适恬淡的情趣。这四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范成大的词风才表现出清旷沧凉的风格。

迄今未见范成大论词的只言片语,但杨长孺的《石湖词跋》保存了一则范成大的轶事:“淳熙戊戌,先生归自浣花,是时家尊守荆溪,置酒卜夜,触次从容,先生极谈锦城风景之盛,宦情之乐,因举似数阕。如《赋海棠》云:‘马蹄尘扑,春风得意笙箫逐,款门不问谁家竹。只拣红妆,高处烧银烛。碧鸡坊里花如屋,燕王宫下花成谷。不须悔唱关山曲。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如《忆西楼》云:‘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此盖先生最得意者”[1]。淳熙戊戌为公元1178年,此时,范的清旷词都已创作完成,但词人没有提到一句。从这段资料看,范本人似乎并不欣赏清旷的风格,尽管他创作了很好的清旷之词,但他在公开的场合仍然推崇合乎传统的婉约之作,他的词体观念是落后于自己的创作实践的。

[1]黄畲.石湖词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9.

[2]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王易.词曲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5]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范成大.范石湖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吴船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沈曾植.菌阁琐谈[A]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周必大.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园续稿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石湖范成大
喜晴
石湖的蝶变
绿叶(2020年8期)2020-03-01 17:40:53
水鲜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现代苏州(2018年15期)2018-08-16 06:33:24
浅谈杨树育苗技术
文徵明诗咏石湖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爱石家在线”微信群 石湖雅集记
宝藏(2017年6期)2017-07-20 10:01:01
恣肆雄强,独白古今——简析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4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