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安
安徽北部地区,俗称皖北(包括蚌埠、淮南、宿州、淮北、阜阳、亳州6个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是安徽省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皖北地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日益被剥削,逐步处于边缘化,是个名副其实的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如此低洼的皖北,如何选择发展路径和策略实现跨越发展,已经成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在皖北崛起战略实施背景下,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大力领导下,虽然皖北地区跨越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离人民期待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将再次成为全省不得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只有找准制约皖北快速崛起的原因,才能找对加快皖北快速发展的路径和办法。通过对皖北地区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制约皖北地区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表层原因上看,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是制约皖北地区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的直接因素。在工业化率指标上,2010年,皖北地区工业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支撑作用相对较弱,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的43.6%,基本上仍然是一个农业经济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传统农业区。按照非农人口数/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可获得连续的数据,我们用该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水平来分析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发现,2000-2010年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差距在不断增大。如果我们再用城镇人口/户籍人口度量城镇化水平,可以看出这样得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非农人口数/户籍人口度量出的城镇化率。两种指标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上看,皖北的差距明显小于全省的差距。因此,这样来看实际上皖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来说更为落后。
(二)从劳动生产率上看,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不大是制约皖北地区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的深层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北部地区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增加并没有引起该地区就业结构的持续转化,甚至出现了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度同就业结构转化滞后度同步上升的变化情形。这样的情景充分说明了皖北地区各县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不大的客观事实。而部门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但就业结构转化滞后度并没有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的流转存在较大的阻碍。由此可见,皖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流转存在着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而就业结构变化和产值变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尤其农民工流转的规模越大,职业流转和身份流转之间的矛盾也就越突出,就业结构滞后度也就不断上升,这就是皖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从制度层面上看,制度因素是制约皖北地区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皖北县域经济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劳动力和产业结构对于皖北县域经济的增长起着显著的正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农业资源禀赋,以及人力资本投资虽然对皖北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增长效应为正,但是这种效应比较小,而制度因素对于皖北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可知,这种制度制约作用可能在于一方面国家的支持力度很有限,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未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没有清楚地分析地方特色,正确认识辖区的优劣势,制定了错误或不合适的发展政策,或者说对于县域发展存在一定的不作为,导致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迟缓,而且这种错误的制度不仅不能助推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皖北县域的发展。
(四)从根本原因上看,“企业数量少,且结构单一”是制约皖北地区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因素。根据《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可以得出,2011年安徽省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分别为12432个和25875.87亿元,皖北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共计分别为3403个和6004.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7.37%和23.21%,占皖南十市的比重分别为37.69%和30.22%;而仅合肥一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和总产值分别为2054个和6168.35亿元,分别是皖北六市的60.36%和102.72%。2011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是6776.02亿元,皖北六市共计1934.1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54%,占皖南的比重为39.95%;而仅合肥一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是1515.38亿元,是皖北六市的78.35%。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方面,2011年全省共计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05个、8378.91亿元和2541.42亿元,而皖北六市共计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56个、2021.58亿元和99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5.79%、24.13%和39.27%,分别占皖南的34.74%、31.80%和64.66%。
2011年,安徽全省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50个、3445.68(现价)亿元和223.13亿元,皖北六市共计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32个、475.11(现价)亿元和25.1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17.6%、13.79%和11.28%,分别占皖南的比重为21.36%、15.99%和12.71%。同样仅仅合肥一市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就分别为180个、1290.28(现价)亿元和92.27亿元,分别是皖北六市总和的136.36%、271.58%和366.73%。
2011年安徽全省“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905个、8558.44(现价)亿元和559.29亿元,皖北六市共计“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883个、1886.78(现价)亿元和74.8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3.82%、22.05%和13.38%,分别占皖南的比重为31.27%、28.28%和15.44%,同样仅合肥一市“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352个、1522.38(现价)亿元和111.63亿元,分别是皖北六市总和的71.80%、80.69%和149.22%。
2011年安徽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489个、15308.05(现价)亿元和1058.44亿元,皖北六市共计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95个、3238.95(现价)亿元和244.3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6.53%、21.16%和23.08%,分别占皖南的比重为36.11%、26.84%和30.01%,同样合肥一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281个、4465.21(现价)亿元和256.84亿元,分别是皖北六市总和的71.14%、137.86%和105.12%。
2012年8月份安徽省经信委和企业联合会发布了2012年度安徽百强企业榜单,从榜单中可以看出,安徽省百强企业在各市发展严重不平衡,百强企业多数集中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仅合肥一市进入百强队伍企业虽然比上年减少3户,但仍是以43户稳居榜首,营业收入合计已达4731.47亿元,占全省百强企业营业收入的39.23%,宿州、亳州等皖北地区上榜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从工商联在2011年公布的安徽省2010年百强民营企业名单中可以看出: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强上榜企业明显呈现“南多北少”。进入民企百强和出口创汇百强的企业,合肥有55家、芜湖有60家、马鞍山有52家、原地级巢湖市有37家、安庆35家、滁州和宣城均为30家,皖北没有一个城市的上榜企业数超过30家。根据安徽省证监局发布的(截至2012年5月10号)安徽辖区上市公司名单共计77家,其中皖北六市共计10家,数量明显少于皖南。
因此,综上可以得出皖北地区无论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还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和百强企业方面,不仅在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皖南地区,尤其是皖江地区,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协调,皖北地区不单单是缺少像民营企业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大中型企业数量方面仍然较少,像安徽省百强企业这样的特大型企业更是缺乏。
制约皖北地区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种原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互牵扯的。因此,只有找到根本原因,并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找到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科学思路。皖北地区企业数量少、结构单一,首先,直接导致皖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化难以带动城镇化;其次,间接导致皖北地区农业人口难以转移,农业现代化难以开展;再次,间接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不大,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由此,可以得出皖北地区企业数量少、结构单一是制约皖北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科学思路:以企业建设为抓手,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1.通过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和结构的科学优化,快速提高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并通过产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达到快速解决皖北地区农业人口太多的制约瓶颈,以此推动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2.通过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和结构的科学优化,快速提高皖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并通过产业对要素的集聚能力,达到解决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发展制约。同时,通过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吸纳农业人口,节约大量农村宅基地,科学地解决农业现代化的低效率问题和工业化的较大用地需求。
3.通过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和结构的科学优化,快速实现皖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并以此彻底解决皖北地区劳动生产率对皖北经济增长的约束和掣肘。也就是说,皖北应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企业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为带动,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加快皖北振兴步伐。
(二)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
1.打造现代产业园区和推动“产城一体化”,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要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开拓发展思路,营造全面服务于企业发展的观念,引导各级部门全方位设计加快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服务企业发展的体制、制度环境。继续深入推进南北共建园区的皖北发展战略,并以此优化企业结构,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创新力、产业关联度。现代产业园区要以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产业新城可为企业发展提供现代化产业工人,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形成产城互动的发展局面。
2.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迈上新的台阶。和安徽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对外合作不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体量小、能力弱,是皖北地区发展落后,企业数量少、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区域经济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是实施“跳出皖北,发展皖北”战略的必要之举。皖北地区要加强与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的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与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的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这是皖北地区借力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的现实选择。我国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已经来临,产业大转移趋势日趋显著。因此,皖北地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期,广泛承接产业转移,以迅速实现企业规模的较快增长。
3.力促全民创业和构建皖北城市群,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力。落后地区发展不仅要通过扩大外向度,通过“输血”推动经济发展,也需要通过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力”。同时,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一定得区域联动发展,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而区域联动的重要表现就是构建城市群。因此,皖北地区必须致力于皖北城市群建设,以实现皖北地区整体联动发展和经济发展“内生力”整体提升。全民创业,不仅能使皖北地区企业规模激增,更主要会使中小企业数量大大增加,从而能够大大优化皖北地区企业结构,解决皖北地区中小企业数量过少的问题。
总之,皖北地区要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掀起招商潮,激发创业潮,推动“凤还巢”,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要想顺利推进上面的各项工作,尽快实现皖北地区快速崛起,当然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力保障。制定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应本着只要有利于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就是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大胆改革,不断出台新政策和新措施,建立和健全加快皖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十六条),并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拼搏干劲,采取最为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皖北地区快速崛起。
(一)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为此,皖北地区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期,应该下大力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着力解决转移企业为什么会到你这里来的问题,为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结构的转化升级打好优良基础。
(二)放手民营经济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贡献度
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皖北地区企业的大发展。因此,皖北地区应充分重视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市场开放度,放手民营经济发展,放开市场准入限制。重点是培育民营经济数量和质量,提高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尽快构建地方金融体系
金融支持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皖北地区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积极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积极致力服务金融方式创新、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类型、不断深化地方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四)大力招商引资,“外引内扶”推进项目落地
有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还必须想方设法把企业给招到皖北来。皖北地区招商引资需突出产业招商,重点招引产业链延伸项目。采取外资并购、增资扩股、知识产权投资、风险基金投资等引资方式,大力推进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等,创新招商方式,加快项目落地。
(五)打好“产业立城”攻坚战,快速推动“产城一体化”建设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皖北地区要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抓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服务业规模集聚。
(六)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致力于打造“千亿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建设,是解决企业区位选择的问题。要不断完善园区内外的商业商务配套、生活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配套,努力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载体率先倍增、企业加速倍增和现代业尽快倍增,努力创建多个“千亿产业园区”,全力打造皖北地区产业新高地。
(七)突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对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皖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文化发展来推动皖北地区跨越发展。具体做法为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推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
(八)采取非常设措施,快速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这是解决皖北农村滞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皖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问题的关键所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必须解决用地问题。而加快皖北振兴步伐,一定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因此,皖北地区美好乡村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皖北地区要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九)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
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转变是解决皖北地区农业人口过多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为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农业企业化、农民职业化、农地商品化、农保规范化,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民的就业方式,积极探索农民向农业产业化工人转变。
(十)大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城乡二元体制
户口制度的羁绊仍然存在,一方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化为人力资源,农村长期无力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城市却频频出现因为劳动人口不足造成的“用工难”和“用工荒”。因此,皖北地区必须要大胆进行制度创新,要充分放开蚌埠、淮南等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限制。要把举家迁徙的农民工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快速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
(十一)大力发展“回归”经济,吸引农村劳动力“离村进城”
民工“凤还巢”,也是皖北经济崛起的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因此,皖北地区需通过实施“爱乡创业”工程,逐步实现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形成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
(十二)探索土地永久权改革,破解土地难以流转的掣肘
土地制度改革也是破解皖北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皖北地区要积极探索土地永久权改革,使农民拥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永久使用权。推动农村土地有效快速流转,使其他投资者放心地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十三)助推县城和中心城镇提质扩容,加快城镇化步伐
要按照“框架拉大、人口聚集、功能提升”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皖北地区县城的枢纽辐射功能,提升特色中心镇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
(十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拓展对外发展通道
皖北地区除了在原有的对外发展通道基础之上,还需要积极争取在蚌埠市设立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和皖北保税物流中心,为皖北地区打开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通道。
(十五)完善合作机制,有力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没有完善的合作机制,就不可能有皖北地区对外合作的良好发展。因此,皖北地区要不断完善与周边毗邻地区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密切与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带的联系,打造淮河生态文化经济走廊,共同开创合作共赢局面。
(十六)泉涌出台创业政策,力促全民创业
这是解决皖北地区企业结构单一的重要问题,也是解决皖北地区农业人口过多的重要办法。在这个问题上,皖北地区要迈开步伐,要泉涌出台系列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并着重抓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全面落实,着力形成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以全面实现“全民创业,全民办企业”的宏伟目标。
[1]任志安,余苏苏.皖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原因分析——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解[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27(2):106-112.
[2]胡旭.全面落实加快皖北振兴各项政策持续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N].安徽日报,2011-09-03(A01).
[3]任志安,何宏春.欠发达县域经济增长因素决定及其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安徽省北部地区县域的经验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2):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