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伯琛,王新陆
(1.山东省中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东院区,济南 250014)
王新陆教授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医道享誉海内外。系全国名中医药专家,擅长内科诸病诊疗,在中西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发展了独到的血浊理论。
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却其正常生理状态,或因之而循行规律失常,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包括血的物质构成浑浊和由此所致的血循行紊乱两个方面。血浊治疗在于从系统人体入手,恢复血的动态平衡稳态[1-2]。
王新陆教授在调理心系疾病时,不独通心脑,而创造性地从脾络浊血入手。从其四诊辨证、临床用药中,都体现出中央土灌四旁和四肢百骸荣正气的学术思想。加之结合个人经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提出并反复实践的援药理论,使得疗效显著。
结合学科特色和个人经验,将心系疾病分为心悸与胸痹两大类。从气血阴阳、六淫之邪及病理产物导致血浊的病机入路,归纳如下。
3.1 心悸 包括了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分为心胆气虚、心血瘀阻、心火亢盛、心气血两虚、心肾阴虚、心肺阴虚、心阳虚证、心气虚血瘀、心阴虚血瘀、心阳虚血瘀等证型。
3.2 胸痹 涵盖了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X综合症、急性心包炎等循环系统疾病,某些呼吸、神经、肝胆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相类也划入其中,分为心血瘀阻、气滞血瘀、气滞痰凝、痰阻心脉、寒滞心脉、寒凝血瘀、心肾阴虚、心肾阳虚、阳虚血瘀、气滞血瘀、心阴虚血瘀、饮凌心肺、心阳暴脱等证型[3]。
证型分索细致各异,用药亦不同,王新陆教授在实践中针对心系疾病,使处方不离中医“血浊”治疗大宗,巧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开拓了治疗空间。以自组经验方为主,成方加减化裁。如下:
1)心悸:化瘀冠心舒、交泰地黄丸、滋心润肠汤、参蛭散、四参活血散、温通冠心舒等。
2)胸痹:子午丸、强心利水饮、参附龙牡汤等。
5.1 心悸 主要以丹参、红花、水蛭粉(生用)活血行血,当归、酸枣仁、五味子、茯神木和血养血,白芍、山药、泽泻、炙甘草、红景天强脾祛浊,鼓舞中焦元气。以夜交藤、人参总揽五脏元气定五脏之神,使用了援药,宽心和脾络。
5.2 胸痹 主要以红花、丹参、半夏、桃仁通胸络之血,白茅根、白术、赤芍、白芍、茯苓、生姜行脾络之血,莲子肉、柏子仁、龙骨、锻牡蛎安神,使心脾血脉畅通,合用尚能祛脾痰,清浊腑。以中气的鼓盛推动心脉运畅,峻急时以红参、炙附子片回阳救逆,葶苈子强心利尿。
5.3 援药分析
5.3.1 心悸援药 甘松的乙醇提取物有对抗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4]。苦参主要成分苦参碱,可提高心室舒张期兴奋阈值(DET),延长心室有效不应期(ERP),这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且用于缺血前给药为好[5]。穿山龙可降低心室颤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推迟其发生时间,缩短持续时间[6]。
5.3.2 胸痹援药 红景天改善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程度,缩小损伤范围[7]。葶苈子水提取物具有显著强心和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对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肺源性心脏病均有较好疗效[8]。荜茇作用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调节脂代谢、抗氧化及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来实现的,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9]。银杏叶主要成分银杏叶内酯可抗缺血再灌注,能有效的降低再灌注损伤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银杏内酯B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引起的氧化应激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改善心肌灌注损伤[10]。
以上处方变化灵活,恰当使用援药,但不离脾的运衡。《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曰:“脾德在缓,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中土雍塞则邪自内生,内邪则为脾失运化—湿浊泛生所致的脾痰,上逆胸中,则胸阳不展,如有外邪,可加剧内外合邪,上犯心,伐余腑,则胸阳闭阻,心脉不通。故用药不宜过于峻猛,一味行血通络。应先搞清病因,分析病机及演化规律,以理血清通、化浊、鼓阳,阻断脏邪进展环节,同时提高自身脏腑的正气,以心—脾脏腑轴为枢纽,畅调五脏气血循行,此与“谨察阴阳所在调之,以平为期”异曲同工。
王新陆教授临证总结出以下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补偏救弊以平为期、明辨标本权衡缓急、审证求机病治异同、异法方宜三因制宜、治病宜早未病先防、因势利导重视调护[11]。治法中独具特色的是理法、援法,理法主张“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援法谓之引,以药理作用明确的天然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也就是有的放矢。以上正是适应了脾系统的特性:“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宗气之强得益于脾胃健运,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运化决定气血。以血浊思想重理脾胃既继承了名家经验,又结合了中医药现代化的最新成果,经反复临床实践,成就了发展中医大宗的血浊治疗思想,落实到心系疾病治疗上顾护心脾,平清衡血脉。给后学者以循循善诱的良性思路启发,宜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发掘。
[1] 王新陆.脑血辨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 王新陆.关于血浊理论在现代疾病谱系中作用与地位的探讨[J].天津中医药,2011,28(5):355-357.
[3] 王新陆.王新陆中医内科治疗经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29.
[4] 万 新,石晋丽,肖培根.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22(1):1-6.
[5] 韩向东,陈长勋.苦参碱的心血管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1):72-75.
[6] 张伟锋,刘宝山.薯蓣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6):543-545.
[7] 关 鑫.红景天的临床功效与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11(7):14-18.
[8] 王 妍,贡济宇.葶苈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39-40.
[9] 刘春蕾,张少华,刘勇旭,等.荜茇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7):524-525.
[10] 郜俊清,赵德强,金惠根,等.银杏内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95-596.
[11] 王新陆.论“血浊”与“治未病”[J].天津中医药,2008,25(3):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