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网络:德育新阵地

2013-08-15 00:49:48徐超凡嵇寒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32期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育

◆徐超凡 嵇寒冰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常为之忧心忡忡的问题。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的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创新教育方式,迎接挑战,不能因噎废食。网络是信息采集和人际交流的快车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的特点,把网络建设成德育工作的新阵地。

1 强化师资培训

具有网络应用能力的德育教师是正确发挥网络作用的重要因素。要改变不少教师思想保守,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上网是不务正业的认识;教师要提升对网络德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德育经验丰富的教师要加强学习网络知识,对精通网络知识的教师要增加德育教学经验的培训,培养一支德育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网络知识素养高的教师队伍。

解决网络存在问题不能仅凭“围堵”和一般泛泛道德说教。要发挥信息教师的专长,培养其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提高他们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和任课教师的辅助功能,培训网络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让他们到聊天室、BBS、QQ论坛等栏目中,开辟德育专栏,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从而使网上的德育工作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有利有力的德育网络氛围。

教育、行政部门要达成规范上网的共识,加强学校校园网络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创设较好网络技术设施环境,包括网络教室、计算机室等,引入优良的网络德育资源,开辟生动有趣网络德育空间,建设资源通道,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转移对负面信息的关注兴趣。

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管理网络

道德和法制是学生上网的“防火墙”。网络法律、道德规范不明确是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地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提高学生对网络“病毒”的免疫力,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环保意识”。

信息课融入网络德育内容 信息课在注重一些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同时要先树“网德”。在学生上网前,务必培训学生的“网德”。整合信息技术和道德教育资源,展开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上毒瘤”。教育行政部门结合相关法律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信息教育范畴,制定可行性强的课程,增强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抵制网络的虚拟空间对人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

“网管”不仅是技术管理 网络管理员、教师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学生管理队伍,引导协作学习,做好如多媒体使用、学生上网情况的监督和记载等,发挥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系列的网络管理制度,让“网管”有章可循。

3 因势利导,开放资源

要解决“网患”,也要以“导”为主,避害趋利。

开放网络资源 目前不少学校对优质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把现代化教育资源搞成面子工程,形成优势资源闲置浪费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施的德育作用,要在课外时开放电脑室,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在教室里、学校里,学生可以安全自由地上网,把网络作为采集知识的重要渠道,广取博收,释疑解难,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开阔视野。教师及时有效地加以指导,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学生在校上网,满足了好奇心,学校去除和网吧抢学生的烦恼,又避免了“无意”把学生推向网吧的尴尬。

推荐健康网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都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为减少学生上网的盲目性,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适宜学生浏览的网站放在收藏夹中;建立相关优秀网站的链接等,让学生在健康网站上“冲浪”,减少和避免学生接触到不良网站的概率。网络像流水,随时更新,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上网指导调控,还能不断让学生获取网上最新的信息,满足新鲜感和好奇心。

建德育网站,搭交流平台 德育网站是德育工作的喉舌。德育不仅是教育,而且是一门“艺术”。德育网站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制造德育“产品”,要做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网络德育攻心为上,设立开阔思维、勇于创新的特色栏目,如“标兵风采”“好文欣赏”“心灵话语”“故事天地”“自由论坛”等,拓展学生展示才华和生生、师生交流的空间,开辟师生联系的新途径。

创个人网页,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提倡学生制作个人网页。由于是个人网页,由于是“私人财产”,学生会自觉关心照顾和打理,辛勤耕耘,“种出”学生的自理、自主能力、电脑技能,又可以访问别人的网页,互通有无,增进学生彼此间的情感,提高学生沟通融合能力。

4 开展丰富的网络活动

网络,具有生动的文字、绚丽多彩的图形、美妙动听的声音等优点,取代了传统教条,生硬直白的说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感受成功的乐趣。

网上读书 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多、快、好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课内书本的知识是“定形”的,而网络却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快得多。网络是学生读书的阳关大道,针对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不持续性,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学生的道德视野,增进学生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寓德于网 运用网络,变单调的说教为正面引导:用环境陶冶人,周围的人物激励人,周围的事情感染人。“润物细无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形成,从而强化了养成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责任意识。

以乐促德 学习的积极性不是被动管理出来的,也不是本性驱使的表现,而是轻松自觉的行为。一个人对人和事有兴趣,就会做出友善的反应,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应用网络把学生乐趣导向求知,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外、国内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各种信息,又可与外界自由地交流思想,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快捷学习和成长。

5 教师转换角色

在新课程及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也要相应变化。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以是课堂上、操场上,也可以是一对一,抑或是网络空间。开出启迪学生心灵的BBS、QQ、E-mail,就是师生“私房话”的通道。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不便当众讨论或沟通时,就可以用BBS、QQ、E-mail沟通。既消除了学生思想顾虑,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是共性问题,老师可以在网上公开答复。这种交流,方式新颖,“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缩短师生距离,重现“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更能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既可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抵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的成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自觉把教育教学活动置于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之中来考虑,和家庭、社会建立紧密联系,加深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加强与社会、家庭的配合,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网络搭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三者应该融合各种教育资源,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加强对学生的上网督察管理:行政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网吧、游戏厅进行常规检查,不遵守法律法规容纳未成年人上网游戏的要罚款或予以取缔;利用家长会、散发宣传单帮助家长掌握网络基本知识,规避网络陪伴孩子的教育误区。在校园网中建立“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上家校联系信箱,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利用“校训通”及时汇报学生在校状况,增进学校和家长交流,缩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伐一致,融为一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校要主动迎接网络的冲击与挑战,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德育的实践研究,把网络打造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阵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1]吴方红.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易晓明.初中生上网自控能力、上网自控动机与网络使用行为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3]樊小梅.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黄红清.网络成瘾学生的教育引导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德育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