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江 心英 冯 雯
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和竞争力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国际贸易和竞争力这两个角度出发。参照IMD在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薛荣久和刘东升(2005)指出服务贸易竞争力就是一国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所能给该国增加价值的能力以及增加国民财富的能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展开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当中,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当前国际前沿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当前国内外有关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国内外的研究差异,进一步探讨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前景。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接着对国内外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前景。
当前国外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来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战略。
1.1.1 基于古典贸易理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
古典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它从各国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而这两种差异也正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直接来源[1]。
Hindley和Smith(1984)认为,尽管服务与货物存在显著区别,但比较优势理论强有力的逻辑可以超越这些差别。但是由于服务贸易具有某些特性,需要对现存的贸易理论进行一些修正[2]。Deardorff(1985)以古典贸易理论假设为前提,利用修正后的H-O模型探讨了不同服务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得出比较优势基本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结论。Langhammer(1989)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关系,发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模式与要素禀赋的关系密切。
1.1.2 基于新贸易理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进行了重大修正,阐明了在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产业内贸易条件下,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来源。Francois(1993)对美国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说明了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国家间相似程度有关,并进一步阐述国家间的相似程度(如收入水平)是服务贸易发生的动因[3]。Wernerheim和Waples(2011)分析了加拿大和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服务贸易面板数据,发现加拿大与贸易国之间有几乎83%的服务贸易属于产业内贸易,而其贸易基础源于国家之间需求的相似性。
1.1.3 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
美国在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最为著名的专家当属迈克尔.波特。波特在总结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该模型对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机遇,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回答了产业竞争力的来源问题。波特从产业角度对竞争力研究的突破性贡献,为我们研究服务贸易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扩宽了理论视野[4]。
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各国或地区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强弱,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提升策略。现有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一指标评价方法、多指标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Vollrath(1991)列举了10个衡量比较优势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建立了指数之间的演变关系,并指出不同指数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Hoekman和Karsenty(1992)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
Bobirca和Miclaus(2007)建立了包含显性比较优势指标(RCA)、比较出口业绩指标(CEP)、贸易重叠指标(TO)和出口相似指标(ES)四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系统分析了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个国家在欧盟25国及世界范围内的服务贸易竞争力[5]。
在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在理论研究方面,Matthyssens和Vandenbempt(1998)通过对以往竞争力理论和相关文献的回顾,筛选出了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6]。Bowen和Leinbach(2006)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全球生产网络模型,讨论了空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WÖrz(2008)对25个欧盟国家1995~2005年的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发现欧盟新老成员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不一致[7]。Konan和Maskus(2006)利用CGE模型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福利。
国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Hoekman和Braga(1997)采用案例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指出对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限制代价是巨大的,而贸易自由化能提高效率和福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一国服务市场的制度选择[8]。Ruggiero(1998)以经济全球化和亚洲金融危机为研究背景,认为各国应该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合适的宏观经济和管制政策,以此来提升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Wahba和Mohieldin(1998)、Adlung和Carzaniga(2001)分别讨论了金融服务贸易和卫生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考虑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稳步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从而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环境下逐步发展壮大。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有利于了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我国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研究、评价指标、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四个方面。
宋瑛(2005)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对我国服务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9]。郭清根(2008)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角度分析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产生和来源,贸易自由化对服务贸易竞争力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提出积极稳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的政策建议[10]。查贵勇和陈霜华(2008)从产业内贸易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因素——消费者需求多样性和外商直接投资(FDI)角度阐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相关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赵书华和李辉(2005)运用比较优势指标,对全球10大服务贸易强国或地区1995~2004年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分析[11]。殷凤(2007)从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等方面,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郑吉昌和周蕾(2005)指出国内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限于单项经济指标,没有一套综合体系来评价服务贸易竞争力。他尝试构建评价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由以上综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可分为单一指标评价、多指标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
肖红和胡艳芳(2008)利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需求贸易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及行业竞争、机遇和政府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亚运会影响下广州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12]。庄慧明等人(2009)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选择9个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构建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计量评价模型。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依据理论或实践经验选取了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徐松等人(2009)利用实证分析考察了中国服务业FDI流量与服务贸易间的关系,提出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战略构想。李霞等人(2010)首次采用1990~2008年的数据研究我国人力资本对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并对其长短期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
李怀政(2003)通过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从政府孵化、战略管理、产业政策等角度提出构筑服务贸易竞争力优势的战略[13]。王小平和高钟庭(2004)提出要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应强力推进国内服务产业的发展,发挥行会、商会等贸易中介组织的作用,强化服务企业竞争力。此外,沈明其(2008)认为改善服务贸易需求结构、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朱惊萍(2010)强调了打造具有持续发展空间的“中国服务”品牌的重要性。
国内外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基本命题研究不够,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这些最基本层面的问题很少受到关注。国内学者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来源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原理”层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借鉴国外已有的相关理论直接应用。由于经济学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不加分析和区别的直接借鉴,一方面不一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另一方面可能会得出有悖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的结论。
国内外学者多采用单一指标和多指标评价法来衡量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对于单一指标评价而言,多指标评价能从更多的角度分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状况,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指标只是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果的显性表现,因此得出的结论可能比较表象化。而真正本质化的研究方法应该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将各方面的信息整合后加以分析,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服务贸易竞争力。因此,应考虑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应该有其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和普遍接受的依据,而不应该仅依靠经验的归纳和总结,这是国内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不加修正的引用国外研究成果,或者依据以往经验来自行设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样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对特定国家(地区)实际的考察,得出的研究结论往往无法正确引导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层面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往往专注于服务贸易竞争的国际层面和国家层面的探讨,而较少涉足对某一区域和省市层面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这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但却忽略了分析各个区域和省市层面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性,这样得出的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往往过于宏观,不便于实际操作。当然,现阶段我国省市层面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层面的研究进展。
[1]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Brian Hindley,Alasdair Smith.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rade In Services[J].The World Economy,1984,7(4).
[3]Joseph F.Francois.Explaining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3(7).
[4]林红.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旅游业的案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Ana Bobirca,Paul-Gabriel Miclaus.A Multilevel Comparative Assessment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Services Trade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Romania And Bulgaria [J].World Academy of Science,2007(7).
[6]P.Matthyssens,Koen Vandenbempt.Creat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Industrial Services [J].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1998(13).
[7]Worz J..Austria’s Competitiveness In Trade In Services[J].FIW Research Report,2008(10).
[8]Bernard Hoekman,Carlos A.Primo Braga.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A Survey [J].Open Economic Review,1997,8(3).
[9]宋瑛.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5(01).
[10]郭清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8(09).
[11]赵书华,李辉.全球服务贸易10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12]肖红,胡艳芳.亚运会对广州服务贸易促进作用的理论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13]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力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