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数据从三个关键词浅析新媒体变革趋势

2013-08-15 00:49张坤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用户

文 | 张坤

日前看到两则趣闻,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推出手写体的报头和专栏,以示对过度目不转睛依赖各种电脑的年轻一代的警示,而另一家报纸则推出可以带回家拆开咖啡包装的“全新报纸”,以满足年轻人越来越依赖视听感官的需求……其实这些似乎离我们还比较远的传统报纸创新近在咫尺,特别是其中反映出来的媒体发展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多少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启示。今天我们的年轻记者们更加面临这样的一个挑战,还有几个记者能离开电脑屏幕完成“手工艺”的文字工作?还有几个“读者”能离开视听感官的刺激去认真地了解和思考新闻?

“用户,体验,数据”,这里仅从三个关键词浅析媒体变革趋势。

一、用户至上

“我们要看未来的读者所在,我们得往读者去的那个地方去。”我们同样可以更深入地明确:“我们要看未来的用户所在,我们得往用户去的那个地方去。”

在新媒体的时代,“用户”远远超越了“读者”这样一个传统媒体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具有交互性、可塑性、服务性和商业性,因为未来的媒体用户所在、所想、所愿、所向,直接决定了未来媒体从内到外的所造、所用、所有、所值。

譬如中国青年报3年多前正式提出了报网融合工程,一直坚定不移地去进行传媒创新。所谓全媒体也好,融媒体也好,我们永远在过程追求中,但不追求我们只有被完全淘汰出局的结果。我们要打造出一个有不可替代性的公信力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延伸我们的渠道、终端,特别是更加精准地到达和服务我们终端的用户,要配套地去做好相应的机制调整。平台、渠道和机制,对我们的内容本身和用户生成都会有直接的影响和变化,这里边包括对内容生产的方式,制作的方式,传播的方式,以及内容本身生成的方式。虽然已经取得很多成效,但受到机制、资金、技术等制约,还远远不能适应增加新用户的需要,而一些国内外传统媒体跨越式发展,已经领风气之先,在《纽约时报》,一支技术团队就正在彻底改变一份报纸制作新闻的方式和流程。在几年间的尝试中,《纽约时报》内部更细的分工正在形成:技术部门把《纽约时报》从1981年以来的新闻都做了数字化,并进行了索引,还将《纽约时报》扩展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传统采编部门加大了对图片部门和多媒体部门的投入,让网站上所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和互动。《纽约时报》甚至还有一个独立研发团队,以为未来五年到十年之后的技术做实验—听起来特别像英特尔或微软做的事情。

当然,追求用户增长要根据每家媒体自身定位和优势。还是举中青报这3年多来新媒体的探索,成功地将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用户,积极有效推动构建起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KAB创业教育为基础支撑的大学生成长平台,并且成功与移动、联动和电信三网建立起深度合作,建立起包括报纸、网站、电(视)台在内的2000多家校园会员媒体联动平台,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手机报”、“青梅”校媒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产品,并结合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在有关部委支持下建立起中外青年外交重要平台,青年视角,沟通世界,传播中国,到2013年,可以有效覆盖并服务近千万大学生用户——而不仅仅只是中国青年报的读者。

二、体验第一

体验,体验,再体验----这是新媒体时代产品特别是移动互联产品的重要标准。

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依靠媒体的单向灌输,今天就连媒体的边界也开始模糊——只要我们(用户)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好的服务,我们(用户)自身可以主动选择“媒体”的形态和内容。譬如世界上最著名的施莱德公司是生产低压电器产品的著名制造业巨头,独领风骚将近半个世纪。但是近几年以来,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重要的转型,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这个所谓制造业巨头,它是一家高效能的绩效管理公司,更适合于用户的各种全新体验;同样,诺基亚几年前就在努力尝试与中国移动合作,跟一些媒体合作,从产品制造者变为内容制造者。像分众传媒,像麦当劳、肯德基等连锁企业等等,你说它们是不是都是媒体?我们对媒体的理解,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更开放的观念。

目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打印传真机”服务:根据每个人自己的梦想和设计,可以通过一种全新流程再造,主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日用品——当然包括“新闻和信息”。有专家也已经分析出来,在未来几年移动互联发展中,“右脑互联网”的女性直觉思维和体验,越来越决定了一个新产品能否走红和走远,仅仅靠男性技术专家型严格流程和程序控制,并不能真正创造更适合于用户和未来的新产品。

一些新产品的体验,甚至更加与身心相联,将新媒体是人体器官延伸的理念逐步发挥到极致,譬如GOOGLE近年推出的体验感极强的立体眼睛、手机等等,在澳门,游客使用WeChat(微信)的“Look Around”功能,即有性工作者的自媒体蜂拥而至,与之互动。今后,不仅资本与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任何行业、企业、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媒体,更多未经训练与不持牌人士加入媒体业,媒体人面临空前开放的市场竞争,而懂不懂得将体验植入于媒体全流程中,是媒体和媒体人能否最终胜出的关键所在。

三、数据决定

日前与一些新媒体人士接触,越来越感觉强大的精准搜索、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正在进一步分化新媒体的未来格局。

正如有专家分析,未来传统的数据中心将会转移到云端存取中心,而这个变化将使媒介竞争面临重要调整,从以前的“独家报道”之争转变为未来的“独家阐释”之争。“因为,不管是专业记者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可以从云端提取信息,从信息获得的先后来讲已经趋于‘零时差’了,所以独家报道的时效性已经不再成为媒介竞争的最重要方面,而对于独家信息的整合、阐释和读者的看法成为我们媒体竞争的立身之本。”这是一位专家针对传统媒体转型所发表的意见。

在整个2012年,《纽约时报》做了超过60个互动的信息图,每一张都少不了由数据在底层作支撑,并用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读出来。例如奥运会时的“如何赢”(How to win)系列图片,《纽约时报》用3D捕捉技术和动态图片向读者展示金牌和银牌之间的细微差别—这本来是用文字难以清晰说明的部分;而在总统大选后,根据“摇摆州”投票数而描绘出的线条在图片上“摇摆”,颇为直观地表达这些“摇摆州”在历史上是怎么“摇摆”的。

每一家媒体,都在根据自身的实践和特点,探索创新如何将数据深度挖掘融入新媒体发展的战略当中去,当然,这是一项更加艰巨的探索和创新。

英国的霍金在一次著名演讲中讲过一个观点,人类的认识是像一个变换不定的球体,你知道的越多,它未知的面积就越大。胡锦涛总书记三年以前说过:我们对于互联网的未知,远远大于我们对互联网的有知。那么这样一个变换不定的球体,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应变准备,还要有在不断变化中坚守信念和价值的不变智慧----对于我们所有的媒体人,都很有启迪意义。■

猜你喜欢
用户
雅阁国内用户交付突破300万辆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