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下经济类双语人才的培养

2013-08-15 00:49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孔琳
中国商论 2013年28期
关键词:双语教材语言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孔琳

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范围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也促使人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人本身作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权重。因此,人的发展和人才要素的持续供给,日益彰显其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基地的高等教育,也进入社会活动的中心, 并以复合型国际性人才的培养和持续发展为目标,对人的发展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经济类专业课中都开始推行英语教学(包括双语教学和纯英语教学),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专业英语,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经济类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并最终得以综合性、系统化地应用、创新和国际融合。

鉴于人的行为和发展必然与语言相关联,且双语培养体系通常表现出对所用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关注和人本关注,它与人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导向又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人的发展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为本文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也尝试将人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运用于中国双语人才培养和第二语言能力的评价研究中。首先,调查分析了高校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提出了浸入式任务型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然后,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期望能为我国现阶段培养和积累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人才要素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我国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和学生需求的调研

我国现阶段高校经济类双语人才的培养虽已有其明确目的——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复合型国际性人才,并已广泛开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自限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有一定的差距,其培养方法、培养模式、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

本次调查和访谈内容涵盖了经济类双语人才的培养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学习吸收效果以及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200名高校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以及数位双语教师,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73%的被调查学生已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其中82%接触过专业课双语教学。本文试图通过这些调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揭示高校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其与人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建议。

1.1 经济类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很必要,但其形式选择也很重要

调研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高校经济类双语人才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在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上,65%的学生更倾向于双语培养不仅仅是单纯的职前培养,而应贯穿职业始终,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我掌握和知识更新的能力。在双语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选择上,接近46%的学生认为英语授课应是非核心课、非考研课程。可见,学生认为双语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并应不断推进,但同时又担心难度太大,由于英语水平所限影响专业知识的吸收,从而影响将来的毕业或进一步的求学。

1.2 双语授课应考虑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在专业课程英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期望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可以同步提高并有效结合,但对于具体操作方式却意见不同:在支持开展双语培养的学生中,24%的学生(经调研其英语基础较好)认为全英文教学和练习才能锻炼学生的英文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76%的学生并不认同以上观点,他们的理由是我国各地英语教学水平不一,且我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普遍强于听说能力。此外,全英文教学会由于语言的理解偏差和各种影响因素而限制专业知识的获得,影响吸收效果。因此,双语培养模式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相比较理论课而言,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这样也会更易于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并引发持续兴趣,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

1.3 教材选用上倾向于配套良好的英文原版教材

调查显示,73%的学生倾向于使用配有配套练习的英文原版教材,主要是因为其语言地道,且实用性较强。若还有翻译教材与之配套就更好,这样学生如果遇到复杂难懂的问题,或者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也可以在阅读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对照翻译教材,以便清楚深入地加以理解。82%的学生还认为应选用语言难度适中并辅以经济实例的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1.4 双语课程及培养体系的最佳开设时间应不与其他英语考试相冲突

78%的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的学期。因为专业词汇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出现频率不高,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很多高校仍然是本科学生取得学位证书的条件之一,因此,很多学生担心双语课程占用时间太多而影响四、六级考试。此外,由于经济类本科生在四、六级考试之后,还应相应地掌握一些商务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很多学校也有相应的课程,这样双语课程的大幅开展与商务英语课程相辅相成,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语言集中环境,并使英语学习在大学四年也具有了持续性。

2 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看我国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产物,语言的发展乃至掌握都要与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一致。任何语言的使用都需要一定的语境维度,这样人的行为和发展就必然与语言相关联。双语培养体系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融会贯通,它通常表现出对所用语言的人本关注和专业关注。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可以发现双语能力的个体收益因人而异,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则收益大,反之则收益小,且双语在使用中尤其是专业教学中使用的非均衡往往使得两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然也具有非均衡的特征,双语学习具有发展的逻辑曲线特征,双语培养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其外部性和激励不足也会形成双语投入的有限性。正是因为双语体系具有上述人本和经济特征,因此,可以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并应用这一理论来正确对待和有效改进我国双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双语人才培养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双语投入的阶段有限性决定了师资数量待增加,水平待加强

经济类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成为一个以英语和专业为基础的应用性专业,因此,高校经济类专业师资就需要专业素质与英语素质兼备。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教师都具有博士学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英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满足英语教学的要求。此外,高校经济系要求双语或纯英语授课的专业课不断增加,但师资力量的补充又不足,这样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即便其英语水平可以达到双语要求,也会影响授课水平。虽也有高校引进外教来解决上述问题,但通过调研发现,外教对于我国学生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似乎也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能兼顾,且少数学生由于跟不上节奏不得不养成“看课”的习惯,大大限制了其英语听力的训练和提高。

2.2 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使得其对专业知识的吸收有限

经济类专业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学习英语的热情,但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语言能力不同,并不是全部学生都可以较好地吸收双语教学内容。往往这样学到的新知识是零散、浅显、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更无从谈及灵活的实现专业知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因此,按照学生初始基础以及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不同应实现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2.3 双语能力建设的外部性和边际收益递减使得专业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

我国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专业课英文原版教材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出版社的能力或精力所限,使得市面上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外文原版教材虽然具有易读性和前沿性,但知识系统性不强,而且价格较高,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承受范围。另外,对外文原版教材的配套参考资料的引进不足,而且国内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无法对其进行及时补充,即便有的原版教材有翻译的配套资料,但很多译本由非专业人士翻译造成的翻译偏差也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我国经济类专业英文教材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2.4 激励的有限性决定了我国双语考评制度亟待完善、健全

激励和考核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大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在相同的学分下,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学习难度较小的中文课程,所以基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考虑,双语学习的难度和任务有所增加应适当对应学分较高的课程。另外,考试也应跳脱出单一理论考试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尤其要突出应用能力的考察。其次,对于教师来说,专业课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不但要求教师熟悉专业知识,吃透原版教材,满足大纲要求,还要搜集补充实时数据和资料,其工作量和难度也要大大提高。此外,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教师在备课中和课堂上可能会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考评和薪酬激励措施也亟需完善和健全。

鉴于我国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出发,拟通过对一些有效理论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和探索,进行针对性的尝试和改革,以推动其发展。

3 人的发展经济学对于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及有益探索

国外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探索。仔细研究其应用模式,发现不同的国家会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阶段用到不同的模式,这与人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结合我国高校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的实际,本文拟采用浸入式和任务型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

3.1 浸入式培养模式和任务型培养模式

浸入式培养模式(immersion)是源于加拿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外语实践。主要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工具,同时也是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环境人为构建为第二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建立专业学科的第二语言思维。在教师有效的语言和专业引导下,浸入式培养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步运用第二语言来吸收知识,提出、思考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第二语言思维习惯和思维系统。尽管浸入式培养模式具有其优点,但基于人的学习和掌握规律,浸入式模式对学生语言输入、输出的不等功效会使得单纯使用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

任务型培养模式是基于Krashen(1985)和Willis(1996)等学者的研究形成。围绕具体的语言训练和交流目的,教师可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并具有操作性的交流任务,让学生在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和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有效参与到第二语言的运用过程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但由于其更加偏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可能存在专业知识吸收低效、课堂结构比较松散、参与人数有限等缺点。

基于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学生吸收、掌握和持续运用新知识的规律和特点,在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即浸入式任务型培养模式。通过浸入式有效传输专业知识,通过任务型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或深造服务。

3.2 浸入式任务型英语教学在经济类双语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由于我国各省市外语教学发展水平并不平衡,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要在本科阶段普遍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就需要遵循发展规律,理清层次,循序渐进。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双语教学也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师资情况来制定培养方案。基于本文的调查和分析,结合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实际,拟进行如下改革实践。

3.2.1 将课前预习作为学习的初始环节和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课前预习是对将学知识的系统性准备,是掌握新知识和第二语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使学习过程更加明晰深入,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程度大幅提高。经济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专业指向性很强,会经常涉及到大量的不同于一般英语学习的专业词汇,因此,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吸收,并在课前了解自身知识掌握的实际状况,有巩固、有扩充、有疑问、有提高、有所得,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持续性,保证教学的高效率和知识保留的持久性。

由于学生存在不可避免的知识有限性和兴趣倾向性,课前预习不能单纯依靠学生的主动性来完成,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前任务,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提前扩充自身的词汇量和知识维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3.2.2 浸入式任务型教学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并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正确流利的英语,首先结合教材将课程中涉及到的专业术语结合实例介绍给学生,并着重介绍其实际应用以及与非专业英语词义的区别。专业术语包括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半专业词汇,通常是指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的实义词,但它们在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词义有差别。教师可以首先给出其英语释义,英语释义应多采用学生熟悉的词语,同时,有意识地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或举例中多使用半专业术语,通过熟悉性和重复性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吸收理解力。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科也有独有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对于这类词汇,教师也应先让学生学习其含义,但不排除有碍学生理解的部分汉语的使用,应避免由于语言问题导致的学生思维障碍,并帮助学生通过有目标的训练加深理解。

在教学进行中,教师需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查询资料、小组讨论、共担任务和自我反思,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和获得理解知识的过程,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针对学生英语水平不同导致的英语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有差异的现状,应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英语、汉语比例和授课难度。

3.2.3 教学内容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的经验和主动性作为知识的引发和持续动力

经济类双语教学较一般课程而言,其专业技能性较强。这样,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就更需要与学生的技能获得相衔接。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往往需要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多媒体技术恰恰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多种功能为一体,这种多重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要比单一的教师语言讲授更加形象,更能促进知识的多维度掌握,增强记忆,与学习过程相结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学生以往的经验和主动性决定了其对于学习内容掌握的快速程度以及记忆、应用时间的长短。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快乐地学习。教师作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启发者,应促使学生适应学习已成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的现状。由学生的经验和主动性引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和持续性,联系实际,逐步深入,并再次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迁移和持续应用。

4 结语

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人本身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人的主体性和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提高,由经济人逐渐转变为学习人。对人本身的培养也日益彰显其重要性。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规模实行的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本身的发展规律,实现浸入式与任务型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灵活运用能力以及持续掌握和自我更新能力。因此,应当努力营造这种基于兴趣和发展规律的教与学的引导式和参与式氛围,使人才要素在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和国际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更具适应力和持续竞争力。

[1]王斌华.中外比较双语教育的界定、属性和目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2]王顺达.人的全面发展之路探索[J].探索,2003(1).

[3]周艳波,曹培忠,王本利.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双语教学模式及效果对比[J].中国农业教育,2005(3).

[4]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Longman Press,1996.

[5]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S.D.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Burnt Mill,Harlow.Longman House,1985.

猜你喜欢
双语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