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万琦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得到了稳固,特别是入世以后我国的贸易总量和贸易盈余取得了很大的提高。1980年我国的对外出口额仅为180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至14285美元,经过计算得出我国的贸易出口量增长了30多倍,出口额更是在以16.5%的平均速度迅速增长。从1997年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十大贸易出口国之一,到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贸易总额8.8%的比重,我国贸易的世界排名一下子跃居到第二位,尤其是在200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就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只是作为贸易大国还远远不是我国的目标,只有成为贸易强国才能真正为国家带来贸易的利益。在国家政府的摸索和变革过程中,中国也正努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然而就贸易模式而言,中国仍然处于国际劳动力分工中的中低端阶段,停留在大进大出的初级阶段。从资源禀赋的分布上来看,中国延续着一直的劳动力、资本丰富的大国地位,但是从高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本上来说,中国仍然比较稀缺,现有的人才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并且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劳动密集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国产业的重心,对于高新产业的发展仍然处在世界上的落后位置。在缺乏自主研发的品牌和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上还主要依赖加工组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使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利润,也限制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立技术创新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目的差异取决于国家间发展阶段的差异以及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讲,对于那些综合实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并且技术创新的能力也很强,为了使得本国的产业处于一个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在贸易市场上能够扩大生产、增加出口,他们会采取战略性的贸易政策。所以,这些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利润转移基础上的战略性政策,这也正是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实施战略性政策的诱因。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于自身创新能力低下,产业结构也处在低端位置的情况,他们的目的更多地是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为了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采取的战略性政策的导向应该是基于培养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升级和优化这个层次上的。正确地实施战略性的贸易政策将会很好地提高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升级与优化,从日本等国家的成功案例中就可窥见一二。所以,对于中国而言,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是技术创新前提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非利润转移下的相关政策。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可以优先考虑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本国尚处于襁褓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在本领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更新和进步,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但这些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创建之初,除了要投入巨额的R&D经费,还要担负着很大的风险,比如投资不当,并且即使这些产业得以发展,其产生的收益也很难全部被吸收,所有这些都大大挫伤了企业从事R&D的积极性,对整体经济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时政策的扶持(如R&D补贴)就显得十分必要。
战略性R&D政策与工艺创新。对于很多产业而言,一个企业能否在竞争市场上生存下来,取决于企业的研发工作的到位程度。支持R&D对于政府而言动机明显,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公共品动机,公共品性质意思是说社会最优水平在市场独自提供的水平之上;第二是利润转移动机,研发政策能带来一系列的效应,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提升自身的地位。市场规模的扩大得益于自由贸易的发展,这也为企业进行工艺上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活力条件,受企业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利益的驱动,政府会更趋于开放,鼓励企业进行R&D,并且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帮助企业从事相关活动,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就在于工艺创新会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战略性R&D政策与产品创新。在同质性产品泛滥的市场条件下,产品创新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此时,企业就特别有必要为自己的产品冠以一种特殊的属性,因为这个特性将作为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这也是决定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因此,初期的产品研发等阶段就逐渐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聚焦点。为了促使本国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本国的政府可能会在战略性R&D上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和激励政策,以此来调整和帮助本国企业在产品空间的定位上获取有利部分。
规模经济和外溢效应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广泛存在,这就决定了一个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先发优势、赢取累积优势的重要作用。
固定成本较高、规模报酬递增、产业标准率先建立的优势等特征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较传统产业而言存在更高的进入壁垒。不过,只要企业能够找到自己的创新点,并且可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来加强巩固自己所处的位置,后来潜在进入者能够成功进入该市场的可能性将非常渺小。然而,也存在两个例外情况:第一,之后的进入者能够有效地取缔先进入者建立起来的优势,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满足市场的需求;第二,这些产业由于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或者与政府政策非常吻合时,政府务必会倾向于资助这些产业的发展,而后来的进入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打破了先入者的垄断优势。所以,在高新技术行业,如果某个产业想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仅要取得高级要素禀赋这一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要伺机而动,获取先动优势,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改善本国在全球化贸易的发展背景下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进而使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在国际贸易市场上拥有自己长盛不衰的地位。
而一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上是否能够获得先动优势,跟政府是否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息息相关,如若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将稳固本国在高新技术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提升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取得更大更好的发展,进而实现更客观的贸易盈余、更充分地享受贸易为本国带来的利益。
总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建立的大环境下,通过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采取基于技术创新并适应我国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迫在眉睫。希望通过本文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解读以及该政策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帮助我国创新能力的培育和高新技术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使本国企业和人民最大限度地享受开放贸易带来的利益。
[1]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大卫·格林纳韦.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优势培育[J].国际贸易前沿问题[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