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上周我在传媒时评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面对环境污染、农业污染,我们幻想退回到过去自然经济时代注定是行不通的。我们现实的选择就是驾驭好人类的创造力、运用好人类的创造物。比如说化肥、农药,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们。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充满了对化学的误读,这种误读自然也延伸到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除了激起盲目的反对情绪外,这种认识几乎毫无建设性。但对化学的恐惧和恐慌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几乎成了逢化必反。这里除了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人们的神经越来越脆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云亦云的无知。
比如有人相信:凡天然的就一定是安全的,凡采用化学手段的东西一概有害。这种偏激一定会放跑坏人、冤枉无辜。比如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是纯粹的天然物,是谷物在自然环境中变质的产物,跟化学工业无关。相反倒是化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人们吃烧烤时会吃到致癌物苯并芘,它是木炭中天然存在的,是化学帮助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再举个肥料的例子,以家禽、家畜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料看起来是天然之物,但其中存在着大量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病菌等。所以最终要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的无害化处理才能成为合格的生物肥料。由此可见,是纯天然还是化学合成物并不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根本分野。
但凡是食品安全事件、污染危害好像都有化学的影子。从硫磺熏馒头,苏丹红做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添加进牛奶,到近期的山西苯胺污染事件,再到土壤板结、农膜残留……仔细分析这些社会危机事件和现象背后,它们的共同点除有化学的影子外,还有一个身影,那就是利欲熏心、无法无天的人,玩忽职守、职业素养低的人,科技水平低、知识和技能都缺乏的人。所以,只要你不认同红颜是祸水的谬论,就不会认同化学、化肥等于污染的陋见。
具体到化肥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必须看到应用现代科学成果的化肥、农药是我们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大大改观的是在化肥农药的应用领域。现在化肥农药的科研开放日新月异,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是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方向。但在应用领域,我们还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比如大家都认识都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益处,对利用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避免多少资源浪费、减少多少残留,算得清清楚楚。但怎样实现就成为问题,它涉及到加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的数量与质量,涉及到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等。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相信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会稳步提升,而农业污染问题最终将得到彻底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