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志峰
近日,有消息称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各地零售终端价格将达到3元至3.5元/立方米区位。受此影响,全国多地出现市民排队“抢气”的现象,青岛连叫号机都瘫痪了。陕西部分民众带救心丸抢天然气,买够10年用量。“(天然气涨价)这个消息是无稽之谈。”3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称。
国家发改委出面辟谣,称天然气涨价传言“纯属无稽之谈”,那些排队“抢气”的老百姓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我所好奇的是,这个“无稽之谈”是怎么出炉的呢?最大的可能,是个别媒体从业者听风就是雨,为了抢一个“抓眼球”的新闻,忽略了新闻工作应有的基本程序,未经严格调查求证便匆匆发布消息,最终导致以讹传讹。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基础,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对新闻事件的正确报道。特别是像天然气调价这样关乎民生的事情,更是不能轻忽。
同时,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放出这个“无稽之谈”来,说不定是为了“试探舆论”。如果公众对涨价反应不强烈,便可以大摇大摆按既定方针办;如果公众反应强烈,再出来辟谣不迟。窃以为,不妨倒查一下这个“无稽之谈”的消息源,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到底是谁先说的这个话。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公信力,才能避免“无稽之谈”误导公众。
“无稽之谈”能够欺骗那么多人,甚至催生了“抢气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部门信息不透明、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据媒体介绍,按照目前的天然气价格机制,居民用天然气涨价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像油价一样,靠发改委的一纸通知就可以完成的。按照《价格法》的规定,天然气、自来水等和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价格调整的时候,必须要在物价部门的主导之下,召开价格听证会,以决定价格是否调整及调整幅度。现在什么都没有进行,何来涨价之说?很显然,正是由于很多公众对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并不了解,再加上对涨价和通货膨胀的担忧,难免会在“无稽之谈”面前手足无措。
不管是此前的“抢盐潮”,还是现在的“抢气潮”,虽然都及时得以平息,并未造成严重影响,但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却都值得相关方面反思。特别是老百姓为了几毛钱、一块钱不惜吃苦受累排长队,其中折射出的民生维艰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