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刘建廷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是非常有益的一条路径,相应地对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对象:青海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400名学生与专业教师、部分校企合作领导。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法。
54%的高职学生认为思政课教育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68%的学生认为当前的思政教育在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修养方面有作用,但效果不是很明显,31%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应重点培养业务能力素质,32%学生认为是思想道德素质,说明学生很清楚诚信做人第一位,业务能力第二位。55%的学生认为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氛围之下进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5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道德修养一样重要,3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专业技能;反映在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重视程度上,44%的学生认为两者并重,30%的学生认为更重视思政教育,说明青海省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在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既注重思想道德内涵建设也关注学生技能理念的文化认知与专业实践,有助于“行为者与世界之间的关联表现为以有效性要求取向”[1]形成。但也有38%的学生认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尚未形成。16%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提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49%的学生希望在实训期间提升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43%的学生认为应积极对待实习,39%的学生会认为适应企业环境,也有42%的学生认同经过实训或实习后自我专业技能最需要提高,34%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也需要提高。但是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在遇到一些思想迷茫和生活问题时经常由自己、同学与家长来帮助解决的人数依次为25%、39%、20%,求助于教师、企业师傅、思政课教师的人数依次仅仅为为9%、6%、3%,说明大部分学生刚刚步入企业时的封闭心理适应,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师傅和老师接触沟通。57%的高职学生希望专业课教师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2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16%的学生希望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20%的学生认为企业管理者自身提高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反映了学生真心希望老师帮助他们在实习岗位上学好技能本领和人际交往,体现学生在实训期间对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实习期间思政课教学模式生活回归。在实习过程中5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道德修养同等重要,33%的学生认为获得最大收益是初步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38%的学生认同在实习中思政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说明学生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持赞同态度,但36%的学生认为实训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太重视,仅有9%的学生认为实训中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说明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工学模式中需要加强以职业要求为中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2]。有趣的现象是19%的学生认为实训中接收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媒体,20%的学生认为是同学与师长,接受企业思想教育不同于学校的创新模式。实习期间,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访谈期间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思想认识和个人修养方面有作用,但是课上很激动课下很安静,实用效果并不明显;41%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思政课的最大挑战是教学模式,授课内容也具有挑战,企业的领导、职工也认同思政课教学在实训中难度很大,关键是具有实效性;43%的学生希望思政课教学中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社会实践,67%的学生认为把思政课引入到学生实习过程会更贴近学生实际,22%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渗透实训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说明多数学生赞同把思政课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运用实践检验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
调研中发现很多思政课理论知识虽然可以和现实有机结合,但是高职学生因自身素质,真正在工学结合实习时却发现社会现实远比课堂理论复杂得多。表现在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时只有少数学生去求助于教师、企业师傅和思政课教师,大部分学生求助于同学与家长,并且认为在思政课教师应多讲一些专业技能和企业文化知识。
调研中发现不应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重要的是在工学结合中思政课教师能够真正参与企业实训之中,企业文化能够在思政课教师身上表现出来,实现师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转变,以使校企合作参与主体“适应一系列行为规范,让他们更愿意相互合作,树立一种群体认同感”[3],而不是局限于深奥抽象的理论教学。
学院开设的思政课方式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限度融合未充分体现出来,认为企业文化教育就能够解决一切,事实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也反映到学生心目之中,未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企业文化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探索出现问题的实质性分析。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教育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参与,把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思政教育的路径,改革思政课教学形式与内容,把思政教育引入到学生实习全过程。
首先要改革思政课教学形式:把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组长负责校企合作调研问题的确定和实训过程中主要问题的处理;其次,要带领学生深入校企合作企业调研,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调研规章制度,讨论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的问题;再次,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把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模块,确定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并把专业教学的基础资料、调研报告资料、企业文化资料与教学内容限度整合。思政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学科内容,也与专业课知识、企业文化有较强的相关性,思政课教师应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内容中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际交往方面所涉及的课时多一些,针对如下问题进行充分讨论:(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知识与技能和道德修养一样”重要;(2)校企合作中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个人修养方面有作用,但效果一般;(3) “忠诚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一种优点”[4];(4)实训学生自学一些法律。与企业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
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而言,诚信教育是思政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道德素养内容的核心,更是企业生存之本,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在实训过程之中把知识含量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践行于工作之中探索思政教育模式。
一是企业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定期通报,必要时进行警示教育,实训结束时由校企双方成立的思政教育委员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测评,对于优秀学生及其师傅的给予表彰奖励,并且高层技术人员带动优秀的部分毕业学生(含实训学生)进行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形成创新主体的多元化[5]。
二是在必要条件下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宣传部门合作,不定期地把国际时政热点、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与企业相关的政策给予校企合作中的员工和学生进行解读,宣扬企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提升思政课理论知识素养。由于思政课自身的属性,还需从理论素养方面对学生予以解读,使其更好地认知社会,让学生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蕴含的思政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社会实践的一个浅层次认知,只有技能素养和道德素养内化才能养成前进的永恒动力,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强化思政课所任教专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克服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基础内容相分离现象。加强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教育。青海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民族众多,在探索工学结合思政课教学模式框架下要注重民族宗教理论知识,贯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与立足高原、奉献高原的思想,逐步渗透到该模式之中,丰富民族宗教理论知识。
[1]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方心如.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商场现代化,2010(5).
[3] 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陈劲文.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J].企业导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