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赵敏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研究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恰当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达到生态良好的和谐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和应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选择园林植物时,首先考虑其美学功能,包括植物的大小、色彩、形态、质感、总体布局和周围环境间的关系等。其中色、香、姿是植物固有的特征,也是人们可以直接观赏的内容。一种植物常不能兼备这三方面的观赏效果,所以在设计中要选配、组合各种植物,并使植物与种植环境相协调。例如:高大的建筑前只配置一丛丛的花灌木就显得不协调,不对称;休憩小亭旁如果栽满乔木,也欠美观匀称。
通常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在色、香、姿三者中最先注重的是姿,然后兼顾色与香。姿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植物的常态。对于一些落叶树而言,枝干和枝条的姿态也是欣赏的对象。树木之所以形成不同的姿态,是由于枝条自身可以构成多种轮廓图案,这与植物本身的分枝习性及年龄有关。落叶植物稀疏枝干投影到路面或墙体时,树影映照,有助于消除铺地和空墙的单调感。植物配置中群体植物的外形,则是从整体形态来体现外部轮廓的特点。在人们印象中,最能体现季节变化的是植物的色彩,包括叶色、花色、果色等。观赏者有时会忽视植物的气味,很少有体会植物之香的闲适心情。但在古典园林中应用植物芳馥的经典有许多,例如拙政园中的远香堂,荷风四面亭中可以领略淡而清的荷花香,如同品尝香茗,此时更能体会出园林植物的雅趣。
在植物作为背景物时,以及设计中植物与其他不变因素相配合时,体量往往是被强调的因素。体量是指植物的“大”或“小”,这也是植物最重要的观赏特征之一。植物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空间范围,结构关系以及设计的构思和布局。从植物体量大小以及景观中的结构和空间来看,植物景观配置中最重要的植物便是大中型乔木。园林植物的体量姿态各异,不同体量姿态的树木给人以不同的观赏感觉。
在营造季相景观植物群落时,可以把植物外部特征放大,如:植物本身的形体、干茎、质地、叶色、花色等。季节变化明显的北方四季分明,植物的季相变化也随之显得突出。尤其是北方的春季短暂又来得迟,连翘、榆叶梅、丁香爆发似的花季更显得春的珍贵,半个月之后便是浓密的夏日绿荫了;同样北方的秋天层林尽染,山野如七彩般的神话世界。而在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一带,就难以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植物的季相变化也不十分明显。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季相植物是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局部或整体反应明显的植物。园林工作者要对季相植物有明晰的认识,不仅要会欣赏植物的季相变化,而且要能配置出丰富的季相植物群落。尽可能做到植物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一年四季时时有景可赏。这样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创造季相景观,合理布置,营造园林多彩空间。
园林设计者应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然后才能更好的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者最热衷的手法是乡土植物的运用。因为当地的乡土树种不仅容易适应气候环境,易成活,成本低,而且能够更好的行使其生态功能,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园林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很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较早地确定了生态城市的定位,不惜在城市的滨水区保留大面积的自然景观来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甚至在地价昂贵,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开辟中央绿地,作为理想的生态缓冲带。因为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片的阻隔,反射和吸收部分太阳直射光,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消耗热量,使树下的气温降低湿度增加,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树木的遮荫力愈强,降低辐射热的效果愈显著,夏天树荫下平均能降低温度4℃左右。在城市中,大量的树木花卉、草坪均能降低温度,改变小环境的气候。
景观植物的重要生态功能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并且放出氧气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据科学研究测定,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观赏植物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并且做到彻底的无害处理。在吸收氯气方面,主要有丁香、旱柳、忍冬、连翘等。还有一些观赏植物对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如大叶黄杨、梧桐、垂柳等。由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氧气,才净化了空气,维护了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空气负氧离子对调节人的身体状况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空气维生素或生长素”。在城市公园及森林公园中很多植物能分泌具有强烈芳香的挥发物质,如丁香酚、松脂、柠檬油等,这些物质能杀死随着尘埃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综上所述,景观植物应用是在植物的配置中缜密考虑植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注重植物的美学功能,季相变化和生态功能,目的就是坚持人性化设计,适应使用者层次的多样性,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和审美要求,为人提供良好的休憩环境,使人在公共环境中获得愉悦心情和美好体验。
【1】方晓风.景观园林植物与应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