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思维——谈对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的一些做法

2013-08-15 00:51:36韩光
中小学电教 2013年11期
关键词:机房信息技术环境

☆韩光

(长春第六中学信息技术组,吉林长春 130031)

大家知道,高中阶段是基础性的教育,在人的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工具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作为从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研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使他们在高中这块沃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学生们体会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自身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创新思维对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

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现象,如:学生在某一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在起初阶段,学生面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情趣高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越来越低,从主动地渴望获得知识演变为被动地接受,学习激情慢慢殆尽。而同样在一节教学中,从教师开始的引入到课的展开,学生往往也会有学习兴趣在短暂形成之后随之消失的情况,致使一节课的学习效果下降很多。

心理学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事物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事物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良师益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其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为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这个氛围能否在整节课中始终存在,关键就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上。

比如:课堂教学笔者结合计算机教室特点,将学生分成5个组进行探究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强烈意愿,这种意愿长此以往,就会在校园中创造出浓厚的计算机文化氛围,在相对宽松的、具有创新空间的环境中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习的重点、难点容易被攻克,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在班级就能形成一个学习整体,成功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思考,提出各种假设,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对问题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对课堂进行精心准备和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处于兴奋状态,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贯穿课堂之中,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高中学生已经由简单地喜欢电脑课的新鲜好奇,转变成了对新知识的渴望,想获得更多实用性和有趣的东西,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极好的教学环境。在课程的深入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出现转移,表现在上网、玩游戏和看Flash动画等上面,而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技能却不愿学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出办法。

(1)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其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一味地去阻止,因为,这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学生有兴趣点,不妨让其思维发散,要创新思考问题。笔者仔细分析并和学生沟通,得出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基础的不同,对学习要求的层次也不同。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因为理解能力强,很快就对课程内容失去了兴趣,而转向上网或玩游戏;而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理解所学内容,也会失去兴趣。笔者经过精心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将其划分为基础、拓展和提高三个层次。学生爱动的天性,在课上可以释放,在鼠标点击中,他们得到了各自所需的知识。在每个知识节点中,笔者添加了很多相关知识和Flash动画以及游戏,在学习过程中,随着题目的深入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分值,并得到了奖励,让学生获得了最大的满足。而学生之间因为分数的不同,形成了相互竞争状态。

(2)教师要把握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特点,利用个人魅力和知识储备挖掘学生各种兴趣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的兴趣需要教师善于去挖掘,创新性地加以引导,让兴趣在学生身上积极体现,学生的兴趣就会持续地保持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想很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自如运用创新思维来保持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知识储备和对学生心理的观察能力。运用创新思维在课堂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是简单地将创新思维加到学生身上的教授过程。我们知道,教学和学习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与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复杂性。信息技术课程又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持。当然,我们应该知道,因为每个个体都有差异,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这些差异,教师要运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3)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参与开发感兴趣的学习主题。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内容,给我们以指导和学习的方向,教材内容是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学习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千篇一律、机械地使用教材,也会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阻滞的作用。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深入的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备好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编写属于学生的学习教材,可以称之为“校本教材”,使之更符合于学校的实际,学生能容易接受。

(4)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信息技术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在教室或机房上课,这就为课堂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提供了保障。可以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要采用“启”、“放”、“点”、“激”、“评”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进行问题的探讨;要对学生放松,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探究问题,更能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适当的点拨,以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励学生也是很重要的,需要恰当地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让学生在竞争中完成学习;最终学生的努力要有一个恰当的评价,让其有成就感,评价有学生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而教师则是以表扬为主的评价,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快乐,兴趣就会持久,渴望着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5)充分挖掘学生周围可以利用的物体,自制教具,不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保持,提高学习兴奋性。信息技术课是有着丰富教具的课程。在机房上课,电脑、投影仪、网络等都是最好的教学设备。同时,在教学中更要从深层次来挖掘教学的内容和教具。

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设备时,如果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什么是CPU、什么是主板、什么是内存,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学生听后,并不能实质性地了解到这些部件的功能和作用,甚至可能不知道教师在说什么。教师此时可以充分挖掘课堂教具。在学校机房,教师可以找一个旧的电脑,让学生参与到拆解的过程中去。将电脑机箱打开放入实物投影下,并传送到每位学生的电脑屏幕上,教师讲解,学生进行观察,可以仔细观察到每个部件的样子和功能并安装在什么位置上,学生的求知欲能得到最大的满足,课堂效果非常的好。

(6)在教学环境上加以创新,使教室内外以及课堂角色发生改变。任何的学习都是处在一种环境中,环境是学习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因素。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有力地推动学生高效地思考问题,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将会起到很好的助推效果。那么,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环境如何能更好地创新布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呢?教室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信息技术课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机房中上课,因此,机房就是学生们的“家”。但在有几十台电脑特殊环境下的机房,往往存在着噪音大、热量大、空气不清新等问题。学习是一种高级的智能活动,它首先需要大脑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大脑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空气不流通就会供氧不足,大脑过早疲劳,记忆力下降,甚至会引起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学生处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再大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烦躁不安的环境而消失殆尽。所以,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工合作,以“我们的机房”为主题,利用学习的3ds max软件绘制喜欢的机房,并让各组讨论提出自己改进机房环境的设想,让大家来创设适宜的环境。这样,对小组进行分工,让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班级中,动手绘制三维图形,学生的兴趣高涨。

信息技术课在高中阶段来说,处在一种基础性工具课的地位,但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各门学科作业天天都有,如果我们也像那样,让学生在课下准备预习并完成作业,这将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也是疲于应付,不可能完成或者有抄袭复制的可能。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之后,可能会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反而在课堂之上也会失去兴趣点而影响学习。

兴趣对学习效果的作用和影响大家都有着非常好和非常多的做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机房信息技术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N通信公司机房节能技改实践
新型有线电视机房UPS系统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