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听花开——广播文艺专题创作的文化情怀和纪年意义

2013-08-15 00:49:03文丨于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提琴文艺广播

文丨于 帆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长春 130033)

1 广播文艺专题岁月留声的纪年意义

广播是声音表现艺术的载体,作为传媒,从即时传播角度讲,该是最特殊的一种,稍纵即逝,无可把玩。没有回视,不能推敲,创造的感觉也是一种犹如敲击的短暂。我们的常用词汇——岁月留声,没有人能制造出表示时间的承载体,岁月如何留声?生活从何记录?是用那些人物和文化事件做了我们记忆生活的注脚。

广播文艺专题的生产,从选题、搜集资料音响素材、成稿、制作、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来说,每一次都是对当时年份文化事件的浏览、检阅,对一个选题的纵深剖析和历史叙述。以年为创作周期,按年检视,对于我们的生活具备高度的纪年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年从林林总总的文艺事件中拣选合适主题,没有文化根基的创作和表述,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淡于无声无息。

我所指现时期文艺专题,是相对于日播节目的频次、制作精度而言,不假以时日不可为的大容量精品节目。本文正是以文艺专题创作实践为例,具体阐释广播文艺专题创作的文化情怀和纪年意义。一个好的文艺专题犹如编辑写给创作者的情书,通过倾听之后的二度创作完成了自己对对方的解读,倾诉了情动于衷的热爱。所以,这是个汇集复杂情感与完成后的成就感、回视时的欣慰感的完整历程。

2 广播文艺专题的文化情怀

2.1 创作维度的文化情怀

积极打开创作维度,是文艺专题常做常新的要旨。编辑思想几乎是一个专题成败与否的关键,它决定着专题的选题、立意、组织以及纪年意义的深远程度,不啻为一件作品的灵魂。善于从流年中审视文化风景并发现一朵花开的美,以独到思想挖掘纵深,以独特笔触进行描摹,以珍贵音响资料作以串联展示,正是一个编辑不同于他者的关键所在,正是一个专题不同于另些专题的知性听觉。

“2005年,郭德纲和德云社火了,人们重新回到剧场看相声表演。2006年末,一代相声大师马季先生走了,相声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而我,竟然在东北师大的校园里,看了平生第一个相声专场……”这是2007年的曲艺专题《那一年,我们在长春“说”相声》的开场,专题突破以往传统曲艺专题的立意和制作模式,从感性的个人视角以小见大,表现三位永远不可能以相声为职业,但却真诚爱着相声、爱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学生是如何启示感动作者、昭示相声艺术存在生命力的。当相声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并不是高呼保护传统的口号,而是先学会尊重它的存在并学会珍惜。这也正是这个专题以平民视角切入传统文化承继的精神关照。

2009年的文学专题节目《<暗算>:黑暗中的光亮》锁定2008年中国文学界的热点事件——麦家小说《暗算》获得第七届中国茅盾文学奖,将麦家、小说《暗算》、电视剧《暗算》连为一体,在节目中对这一重要的文艺现象进行了深度审视。应该说,从美国著名现代文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与批评传统》中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即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的关系来说,节目完整而全面、深刻而独特,麦家的个人生活、内心隐秘,文学创作的传播转向,读者对作品的解读,都交融在节目之中。某种意义上说,作家与编剧身份兼具的麦家以写作的方式,首先呈现了纸媒介文本,继而呈现了电视媒介文本,这是一种写作的延展。而作者敏锐地察觉到文学创作的新动态,以独特的艺术创新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听众呈现了富有听觉张力、思想哲理的作品,超越广播文学专题节目的文学作品鉴赏阶段,迈进广播文学节目进行文学评论与批评的新领域。这件作品获得2011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同时获得2011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的另一部作品《海东青的歌唱——萨满音乐寻根之旅》更是文化情怀依托的典范。口传满语的即将消逝、当代年轻人的自发传承以及萨满音乐的地域性根植传播,都是专题作者的文化关注和情感索引。一个原创歌手的母语寻根之旅,正是人类寻求故乡与心灵归宿的表达;对萨满音乐文化传播的追溯,正是表达东北黑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对阿尔泰语系萨满祖先文化的敬畏和巡礼。这也是专题可以明示的文化意味和价值。并行的双线结构和有机的组织,使此专题富于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浓烈的音乐画面感。

2.2 创新的角度和制作手法

一些专题的成因是不停留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时空穿越,是经年累月的积蓄和爆发。因为电影《狂恋大提琴》对大提琴引发更大兴趣,并在广播节目中制作播放;听了杜普蕾的录音CD和《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马友友的巴赫无伴奏组曲和电影情缘专辑以及奥芙拉·哈诺伊的演奏,深陷不可自拔的狂恋大提琴的阶段。但这不是专题得以组织的关键。如何突破惯常的专题模式独到地组合所有素材?海量的搜寻后,线索出现了——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杜普蕾的乐器,后来流转到马友友手里至今。一把名琴的世间流转就是最好的线索,传奇人物的传奇人生就是最动人的乐章,情感的积蓄厚积薄发化成音乐专题《流浪的大提琴》。

《<暗算>:黑暗中的光亮》作为广播文学专题,却充分调动了电视剧录音剪辑、音乐、小说鉴赏、作家采访等综合手段,节奏流畅连贯、意蕴优美壮丽。影视文本为争取到更多受众,既要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要素加以描述和罗列,更要对事物和事件的真实感、戏剧性等要素加以提炼与组合。对影视素材的利用,增强了广播文艺专题的可听性。

2.3 广播文艺专题文学性、艺术性并重的双重要求

文艺专题,既谓文艺,好的专题文采和艺术性一定是首推因素。文学性、艺术性几乎同等重要,互为彼此,但好的稿子决定专题素材的组织、结构,成稿在先,犹如作词、作曲,何者为先,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二者互为激发。文艺专题的文稿是介乎于散文和论文之间的文体表现载体,只注重散文般的抒情写意,会使专题失却文化意味和理论价值;只注重论文般的理性叙述,无法达成晓畅通达的听觉接受,没有勾起收听持续的吸引力。可见,二者需相辅相成。我确定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的互通,触类旁通,彼此给予灵感,细节或构思上可以彼此借鉴。

作为广播主持人,每天直播节目犹如以日常生活的方式探索世界。艺术家创作出的世界是对我们探索的回报。当我们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专题时,需要集中精力探究一些伟大的作品。犹如借用了天才的慧眼,探索有价值的作品建立起的联系直接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新的视角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

一件充满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乐器,从它诞生之时,就已经在累积生命的底蕴。“我,是一把1712年的大提琴,我的父亲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流浪的大提琴》运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用第一人称的男声大提琴自述,讲述了意大利杰出制琴师斯特拉迪瓦里1712年用心血铸就的戴维朵夫,如何诞生、流传并承载每一位拥有它的演奏家的艺术华年和戏剧人生。双线结构以蒙太奇的交织穿插,另一条线索用富于情感的女声理性叙述了大提琴的基础知识、乐器特色、演奏特色,用大提琴不同风格演奏具体感性阐释。结构方式的创新、文字的精致成就了夹叙夹议行云流水般的艺术美感。此专题获得2009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

3 时代的文艺精神依托

有诗人说,音乐离人的心灵最近,艺术也终会使人的心灵求得和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符号的认知,让我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感受到深层的奥妙,并为我们打开体验完整生命的大门。其实,瓦尔特·本雅明早在《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中就已前瞻性地解读过审美距离在电子时代的变异,独具文化情怀和深远纪年意义的文艺专题正是不破坏作品此时此地的唯一而又二度创作彰显“韵味”的话语符号。

服务于百姓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不仅需要观点和想象力,也需要连接起艺术和社会。我们记录好的作品和重大历史事件,却不是简单的复制。文艺专题应是对作品精彩的二度阐释和多维创作。它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在那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时间空间都不再是阻碍,只要你懂得倾听,就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有声,有景,有境,有情。

波兹曼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文艺专题正是广播人审视现实抒发文化情怀的结晶,流年听花开,纪年,也是记录我们自己。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2][德]瓦尔特·本雅明著,许绮玲、林志明译:《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美]艾里克·普斯著,朱畅译:《经历艺术——生活的第二张面孔》,知识出版社,2000年1月。

猜你喜欢
大提琴文艺广播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46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12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8:24
□文艺范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河北遥感(2014年4期)2014-07-10 1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