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涛
(长治日报社,山西 长治 046000)
新闻和评论是报纸的两大主要文体。一直以来,报纸的主角都是新闻,评论只是作为配角出现。原因一是数量少,二是以配发新闻稿件为主,很少单独出现,虽受重视却一直得不到体现。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内容发生重要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论坛、博客、特别是微博的流行,受众越来越重视表达自我的声音,新闻评论开始复兴,评论写作队伍日渐壮大,评论成为一支异军迅猛突起。各大报纸,尤其是都市报纸乘势而上,纷纷开辟时评版面,传递新闻的同时,也同步扩散自己的思想与价值观,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也日渐成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处三线城市的山西长治市《上党晚报》,也在创刊12周年改版之际,于2012年8月份正式将原先的《上党时评》版调整为《长治声音》版。这不是简单的版面换名,而是版面定位的实质性改变。原来的时评版注重重大社会新闻的点评与解读,主题偏宏大,但是对一个三线城市的晚报而言,题材难以驾驭,也缺乏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作者,点评难以到位,难免落入人云亦云的陈腔旧调,不受读者喜欢。改版为《长治声音》后,定位为以新闻报道,特别是以《上党晚报》的新闻报道为依据,针对长治的时事、民生经济、社会生活发表评论。该版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以真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声音为追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表达观点、传递呼声、针砭时弊的舆论平台。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我在这座城市生活,我有话说。
《长治声音》经过一年多的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新闻时评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读者中有很高的关注度。富有个性的观点,鲜活的生活气息,生机勃勃的舆论氛围,在《上党晚报》举办的“读者最喜爱的报纸版面”评选中名列前茅。《长治声音》版一年多来取得的点滴进步,展示了新闻时评强大的生命力。一年多的时评版探索实践证明,时评版面只有接地气才有生命力。《上党晚报》的具体做法有这样几点值得思考:
选题立论接地气,地方特色唱主角。《长治声音》版设立了“视点”、“街谈巷议”、“民生视线”、“观点交锋”、“三言两语”等栏目,以晚报的新闻报道为依据,题材主要围绕本地的社会生活、经济、法治、文化等方面。评论中提到的新闻时事发生在本地,为群众熟悉和了解,以此为由头展开的评论,言之有物,说理有依据,又与本地新闻时事结合紧密,贴近本地生活实际,正是读者最想看、最想说的“热门”话题,当然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评论的影响力和针对性都得到了保障。
如《喜看社区大妈“变”小伙》、《阳光驾考是打破“潜规则”的利器》、《愿古城涌现更多的成亮》、《长治还有多少徐美丽》、《送温暖勿忘查缺补漏》、《谁来保护夜幕下的环卫工》等等,都是关注本地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有表扬、有批评,有提问、有答疑。这些评论文章围绕关乎民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议论,时评与时事结合紧密,在刊发时间上前有新闻、后有评论,正是读者需要或者说是盼望的,也是读者想说的“热门”话题,事关切身利益,读者自然会大力关注。题材来自本地社会生活,立论源自本地社会生活,源源不竭的地气带来了评论的勃勃生机。
语言风格接地气,说理论述生活化。改版后的《长治声音》版,在选稿、用稿上,包括时评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上,都力求以公众能够理解的形式评论,语言平实不乏俏皮幽默,不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百姓自己的事,摒弃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与灌输式的八股文风。诸如:《整治警车“色盲症”,赞!》、《养犬人管不了狗拉屎?》、《倒垃圾何妨多走两步》、《垃圾箱也需要有“春天”》、《玩弹弓,别打鸟》,这些评论一看标题就引人注目,题材都来自于社会生活。
再比如其中的文字论述“(垃圾箱)却像一个个丑陋的傻大个,憨眉拙眼地立在道路两旁,添光不多,添堵不少。”、“爱好玩弹弓,作为休闲娱乐,当然好;作为杀生利器,则太恶。”诸如此类的语言,用的是老百姓的语言,说的是身边的事,幽默活泼,针对性强。这样的语言从某一种现象、某一个新闻事件入手,对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解析,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体现了选题本地化、说理生活化、语言生活化的特色,最大程度地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赢得读者的喜爱,才能对读者的生活起到推动作用。
如《垃圾箱也需要有“春天”》的评论文章刊发后不久,街头的垃圾箱就全面更换为便捷实用的新型垃圾箱,那种大而无用、陈旧破烂、颇有敛财嫌疑的灯箱牌式垃圾箱等全部下岗。
时评文章接地气,先要作者队伍接地气。《长治声音》版设立之初,《上党晚报》编辑部同步成立了评论部。抽调骨干人员专司负责《长治声音》版时评稿件的写作、组稿、编辑工作,并出台考核政策,要求部室主任带头写评论,鼓励一线记者写评论、约请各县区通讯员写评论、约稿专业领域作者写评论。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满足读者发表意见的需求,调动读者的参与热情是一个时评版面成功与否的关键。建立这样一支融合了记者、通讯员、新闻写作爱好者、专业作者的时评作者队伍,充分挖掘了本地时评写作人才资源,保证了《长治声音》版的稿源问题。这些作者来自社会生活一线,最先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直接面对各种新闻事件里的难点、热点问题,最有可能提供针对性的观点与看法。接地气的新闻评论也直接推动了作者进一步深入生活,有的放矢地发表独到新颖的见解,进一步增强新闻评论的质量。
当然,《长治声音》版出刊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中,也凸显了一些明显的不足,值得思考。诸如,选题视角过多地停留在本地,难免会错过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点评机会,没有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发表自己的独家见解,影响力欠缺。这一方面受制于选题偏好,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作者队伍的较低素质。还有,选材内容偏向本地也导致了评论稿源的不足,难以保证给读者提供充足的时评版面,导致评论版面总量偏少,刊发时效性就会变差。再有,时评版面还没有充分挖掘报纸网络版的资源,没有发挥网络互动性的优势,使得《长治声音》版在和读者的互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诸多问题的存在,也是《上党晚报》编辑部在今后版面调整中时刻关注的重点,《长治声音》这个百姓发表意见的平台也将会越建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