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玮 李俊鹏 于小免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三附院,新乡453003)
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魏 玮 李俊鹏 于小免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三附院,新乡453003)
目的 探讨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54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对其超声心动图的影像学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4例患者中,二尖瓣硬化或者钙化的有16例,占29.6%,主动脉瓣硬化或者钙化的有22例,占40.7%,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出现硬化或者钙化的有19例,占35.2%。主动脉瓣膜发生反流的有47例,占87%,二尖瓣发生反流的有40例,占74.1%。结论 主动脉瓣的病变发生率要高于二尖瓣,超声检查可以明确瓣膜的受损情况,反流是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常见表现,应当重视对待。
老年性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诊断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已经发展成为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严重制约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此种疾病在发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由此导致患者难以进行及早的准确诊断,耽误了其治疗进程[1]。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并确诊病情,通过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瓣膜的受损程度,从而给予患者对症治疗,降低了患者的误诊率。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性瓣膜病患者,对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4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年龄在61~79岁,平均年龄72.3岁;女24例,年龄63~84岁,平均年龄73.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先天性或者风湿性的心脏瓣膜病。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的影像学进行分析,总结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1.2 方法 取患者的平卧位或者是左侧卧位,选择用ALOKAα10仪器实行检查,探头的频率定位2.1~4.2MHz,对患者检查的主要项目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三尖瓣、瓣环等是否出现钙化现象,边缘是否平整规则,瓣膜的增厚情况,活动幅度情况,局限性的致密强回声情况等,同时对反流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处理[2]。对所有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前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4例患者中,二尖瓣硬化或者钙化的有16例,占29.6%;主动脉瓣硬化或者钙化的有22例,占40.7%;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出现硬化或者钙化的有19例,占35.2%。主动脉瓣膜发生反流的有47例,占87%;二尖瓣发生反流的有40例,占74.1%。出现反流的差异较大,反流最轻的仅出现线状反流,反流最重的则出现III级反流,大多数的患者出现II级反流,二尖瓣的反流程度要比主动脉瓣的反流轻。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老年人出现心脏老化现象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就是发生老年性心脏瓣膜疾病,此种疾病主要发生在64~88岁之间的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78%,此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脏瓣膜的纤维层出现退行性的病变,沉积了大量的钙盐,由此导致瓣膜出现僵硬现象,并且不断钙化和增厚,同时,瓣膜和自身的支架组织出现严重的功能性失调现象,从而加重了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疾病,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现象,严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此外,老年性心脏瓣膜病的主要发生部位在左心系统的瓣膜位置,而且主动脉瓣的受损程度要远远高于左房室瓣的受损程度。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所有老年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患者出现反流的概率较大,主动脉瓣膜发生反流的有47例,占87%,二尖瓣发生反流的有40例,占74.1%。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在出现早期的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时,心脏瓣膜出现的结构性变化还不能够用二维的超声仪进行诊断和分辨,只有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才能够利用此种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测和辨别,由此可见,在对患者实行心动图检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患者的瓣膜出现反流现象,应当给予重视,并建议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脏瓣膜病进行有效预防,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详细检查,以及早发现疾病,并及早诊断[4]。
[1]张峰,武维恒,李莉.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表现116例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41(05):45-46.
[2]杨二杨,吴剑琴.高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临床特点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8,54(05):78-79.
[3]周英.老年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50例超声心动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6(27):65-66.
[4]徐晓旭,张铁山,胡颖,等.老年心脏瓣膜病的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15(12):98-9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72
1672-2779(2013)-05-0108-02
张文娟
2013-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