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萱
在媒介史中文明的进程被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而传播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划分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如果用时下流行的方式来划分,我们当今所处的电子时代被称为新媒体时代,那么相对的在之前的时代都被划归为传统媒体时代,而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诚如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所说,“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在印刷时代,书籍便是其典型,因此,通过对“阅读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印刷时代的传播特征。
中国是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宋代出现了活字印刷,“这个发明可谓是传播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伟大的里程碑,尤其在印刷术向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活字印刷如巨擘推动西方社会由中世纪迈向近代化”。在欧洲,古登堡发明印刷术,使得15世纪中叶出现了“第一次图书革命”,同时也对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一次社会变革。就像马克思所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为什么印刷术在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中国却没有产生如此的影响呢?总的来说,是因为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差异。由此看来,传播方式的改变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传播学的研究必须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考量才有价值,而对具有独特环境特征的中国本土传播历史进行研究才能够对当今中国传播现象分析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在此,笔者将从“阅读”方面着手。
关于当前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阅读文化、阅读史、书的选择与阅读、网络阅读以及中国的阅读史等相关内容,都有学者进行研究并且成文,为受众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思考角度,为后人继续阅读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文化和传播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具备动态的延续性;文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传播,因为文化不能传播就不能发展、生存、延伸和成功。”书籍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以及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当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而相应的阅读文化的形成也自然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了,对阅读文化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传播形态。
“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既然阅读文化受到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的影响,那么环境的变迁必然会导致阅读文化发生变化。因此,阅读文化便具有了时代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就中国而言,阅读是一种沉淀下来的传统,不论在各个朝代当中读书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学而优则仕”也好,“修身、齐家”也好,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崇尚读书的国家。
中国文人阶层在中国社会当中处在精英阶层的位置,阅读文化的形成也大都与他们的阅读行为有关系,早期的中国文人(士人),读书是他们生存的技能,此时的阅读文化大多在于辅助政治。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游走于各国之间,或者传道、或者授业,在政治、社会舞台上都是非常活跃的分子。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唐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出现,平民百姓也有了当官的机会,阅读便向下扩散到了普通百姓当中,原本这是一个促进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好机会,但是,由于科考内容仅限于儒家经典,读书人的阅读视野被大大的限制了。但总的来说,此时的阅读文化属于“学而优则仕”和“榜上名扬”。这种文化在当今社会仍有遗留,每年高考的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此类头衔中无不体现着曾经科举的影子。如此文化,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在中国古代的阅读文化中,不论环境如何变迁,有一点被很好地传承了下来:那就是勤学苦读,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此类事例,“悬梁刺股”“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都在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要勤学,即使是身处新媒体时代的孩子们依然被如此教育着长大。
中国古代的读书虽说有很大方便仕途的意味,但是,读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尚生活方式,它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内涵。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明德。“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自天佑之。”通过读书,明德、明理、充实自身,洗涤精神以达到修身的目的,这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气质追求和精神归属。
“图书的内容是美的,读书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书籍审美具有人格化的特点,即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之间的精神交往是相互的,书籍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包括装帧设计之美、书法美、书香等,都使书籍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抛开仕途的阅读,便是中国古代很多隐士的阅读文化,他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纯净,所以,常常寄情山水,过着精致、高雅的生活。他们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宁静自然、有的悲天悯人、有的忧国忧民,但是,无一例外的,在这种文化归属里他们的生存意义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传承。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书香门第。中国自古以来对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性都有充分的了解,为了谋求更好地出路也好,为了修身也好,为了光耀门楣也好。总之,长辈对于后辈的教导可谓从未间断。“家训”“藏书”就是传承这一文化的最直观的方式。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镂刻书画内容的各类牌匾、门楣、雕花、雕墙,当然还有直接表达出读书意味的对联。但是这种阅读方式在今天已经逐渐没落,缺乏了家庭因素的影响,当代人的阅读兴趣自然也大打折扣。
阅读作为中国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在当代已经渐渐没落,书籍甚至出现消亡危机,究其原因就是网络时代,电子媒体的蓬勃发展,电子书代替纸质书籍,娱乐节目代替看书、看报,浏览式思维取代深度思考,现在过度依赖科技的我们已经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整个社会因为缺少阅读而处于一种浮躁的文化氛围当中。研究阅读史,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使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魅力,进而有效地推广阅读活动对于解决当前社会的危机可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文化不断被革新,但是,在革新的同时应当注意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媒介文化如滚雪球般成长的越来越大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