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飞燕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渐渐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呆板,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征,使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充足、资源齐备、形象多彩、丰富直观的主导优势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随着计算机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上课前备好一份多媒体课件成了必须,很多数学教师认为只要提前准备好一个课件,上课的所有问题都会解决。这样的理念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诸如多媒体滥用、多媒体霸权、人机不分离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可以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作用,对于如何看待与运用多媒体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数学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1]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往往不能把握好这两方面的要求,把教学手段与目的颠倒,他们将要教授的教学内容都放到多媒体课件上,播放课件成了他们教学的唯一目的。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个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人与机不分离的现象,即教师的手不离鼠标,学生的眼睛不离屏幕。这样滥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与学生的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对于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知识点的掌握与否,很多时候教师只需观察学生的眼睛便可知道,但是,人机不分的课堂教学严重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
数学新课标指出:“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2]这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严重破坏了这种和谐的关系,很多教师上课时候并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只关注课件的播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无情地忽视,教学的模式只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人灌+机灌”,没有多大变化,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与质疑权,需要得不到满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本质目标不是为了体现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是要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实现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形成新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绩效。[3]作为一名教师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在最佳的时机使用,才可以较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同样如此。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揣摩,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比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转变,从无声到有声,化静为动,引领他们进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相遇”的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汽车或行人“相向”或“背向”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的问题。
又如: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时,通过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创设思维的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以上可以看出,多媒体的呈现需要适时,只有适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辅助作用。
教学手段的使用必须做到适度,不然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多媒体的教学也应如此,很多时候教师会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放在课件上,一节课放个不停,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很难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哪些是会的,哪些又是不会的,以至于无法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坚持适度原则,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必须把握一个方向,即深入教材,目标明确。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滥用多媒体,生搬硬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材研究得不够深入,没有把握好方向。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么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么是为了加强直观教学,要么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等,目标明确与否,关系到多媒体使用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时,教材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图形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在讲解的时候,我们可以遵照教材的要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图形平移与旋转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深入教材,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
总之,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端,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只有正确地运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