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刘小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综合内科,北京100091)
中医特色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探讨
李 静 刘小青*
(中国中医科学院综合内科,北京100091)
目的 探讨分析中医护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状况。方法 以中医护理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为理论指导,为患者实施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用药护理、中医特色操作方法、康复及预防保健指导等中医护理内容,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结果 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弘扬了传统中医文化,提升了护理质量,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结论在中医医院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切合实际有效可行的。
优质护理;中医特色;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卫生部于2010年1月启动了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目的是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我院是一所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甲中医院,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将具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作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重要举措,凸显中医优势。我科作为全院第一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病房,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辨证施护对患者心理、饮食、用药、康复等实施整体护理。全体护理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在加强基础护理的同时注重专科护理水平的提高,将中医特色护理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中国医学是在唯物理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护)[1]。
1.1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相互调节,相互作用。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从人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二便、指纹等方面,辨证疾病的表里虚实,轻重缓急。同时人与自然界的统一理论表述了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如四季的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对正常脉象的影响而表现出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在一日四时中人体的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根据人与自然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所提出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成为中医护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
1.2 辨证施护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护理也是应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分清病因、病位、病性,施以相应的护理方式,即辨证施护。如同为呕吐、有虚实、寒热之别,其护理和治疗也有明显不同,因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观点也是中医护理辨证施护的具体体现。
2.1 制定规范 护理部制定统一的28项《专病专科护理常规》及18项《专病专科中医特色护理》,规范了拔火罐、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足、刮痧、灸法、熏洗法、涂药法8项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制定了体现中医特色的表格式《新患者入院护理评估单》。科室每周进行小讲课,护士长定期进行中医护理查房、中医护理质量评价。鼓励科室积极开展中医护理新技术新项目。要求每科至少开展两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有操作记录及效果评价。
2.2 加强培训 院内每年举办“西学中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中药学、中医护理学及中医操作技能的培训课程,科内护士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科室带教小组每周对护士中西医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建立护士个人培训档案。从而提高了护士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2.3 临床应用 对新入院患者,护士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手段收集健康和疾病的有关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和评估,以便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患者住院过程中,从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用药指导、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中医护理内容的宣教,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操作及康复和健康指导。
2.3.1 生活起居护理 护士依据四时气候变化及六淫致病的规律,指导患者起居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新患者入院时,根据患者的病症、年龄、职业、文化修养、宗教信仰、性格等选择合适病房,使患者性情相投、心情愉悦,有利于身心康复。再如阳虚阴盛的患者安排在温暖、光线充足的病房;阴虚阳亢的患者,安排在光线略暗、凉爽的病房。
2.3.2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为正常的情志活动,当情志过激时也可引起内伤疾病。中医护理利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调节情志的异常变化,“五志过极,常以其胜治之”。中医护理中,护士注重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他们的需求,改善他们的情绪,保持患者情志的舒畅和稳定,助其扶助正气、祛除病邪。如对于眩晕之肝阳上亢者,其情志护理重在疏导患者,平肝潜阳,避免因情绪刺激导致病情发作;阳虚者,多悲观抑郁,应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交流倾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3 饮食调护 中医向来重视食疗,认为“食药同源”。在治疗疾病时,不可一味用药,以免人体正气损伤,强调以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之味;有寒、热、温、凉之性,五味各归所喜,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不同脏腑疾病的患者,服用不同性味的食物,有助扶正祛邪,以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饮食调养配合治疗目的。另一方面,应注意五味所禁。《素问·宜明五气篇》谈到: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所谓禁忌,一是疾病本身所要求,如水肿病忌盐,虚寒证忌生冷黏滞等;二是服用药物时间的禁忌,一般服药期间,凡属生冷、油腻、鱼腥类及不易消化,特别是有刺激性的食物,均应避免为宜。如服补药忌食茶叶、萝卜;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热性病患者忌食油炸、辛辣食物;伤寒、温湿忌食油腻厚味;肠胃功能弱者忌食油腻、粘滑等食物;腹泻、腹痛、痰湿阻滞消化不良等忌食生冷食物;头昏失眠、性情急燥者忌食胡椒、辛辣、酒类等;肝阳、癫痈、过敏患者忌食发物等。护士要根据患者病症的性质,按照中药理论的指导和食物的性味归经,帮助其选择寒热相宜、五味不偏的合理食物配膳。
2.3.4 用药护理 在用药方面因时因症给药,护士正确掌握给药方法。一般汤药宜温服,对于寒症者中药汤剂宜热服,如外感风寒可热服中药后加盖衣被,或食用热粥,以助发汗,促进药力;热证者汤剂宜冷服;止吐药、清热解毒药汤剂宜冷服;对于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鲜生姜擦舌,或嚼少许陈皮,然后再服药;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用。这些禁忌、注意事项都是长期临床治疗与护理的经验总结。饮食护理与用药护理有机的结合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3.5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实施应用 我科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如拔罐、耳穴埋豆、中药泡足、穴位按摩等。如顽固性呃逆可遵医嘱针刺或按压内关穴;发热患者可针刺十宣放血;耳穴埋豆刺激神门、交感、心等穴位可解决睡眠状态紊乱等。这些中医传统疗法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都是行之有效的,具有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安全可靠、适应症广、疗效明显等特点,为广大患者所青睐。
2.3.6 康复护理及预防保健 护理过程中,护士积极予患者宣教中医康复养生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强调“治未病”、“既病防变”的理念,制定了《健康宣教登记实施表》,从疾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情志、饮食、用药以及中医常用操作几方面进行指导,责任护士落实,责任组长和护士长进行效果评价,患者出院后随访。每月开展健康知识大课堂,设置健康专栏,每月更新,宣传中医养生、防病常识。通过与患者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得到患者的好评。
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通过将中医特色护理融入到优质护理服务中,全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并宣传中医保健常识,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护理工作赢得患者满意,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创优活动开展两年以来,病房患者满意度始终保持99%以上;医护关系和谐,医生对护士满意度始终保持100%;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满意度达到100%。但纵观中医护理应用的系统性、普遍性、规范性,尚存在很大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待完善,需通过不断的改进来推动其发展。
[1]刘永兰.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4.073
1672-2779(2013)-14-0111-02
吴义红
2013-05-17)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