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晓鹏 马玉慧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作为教学信息主要载体的教材也因信息技术的涌入而改变其原有的形态[1]。电子教材应时代所需而诞生,这种新型的教材因其丰富的媒体呈现方式、开放的知识内容、较快的更新速度、轻便的携带方式等优势[2],引起国内外各个领域的关注,一股电子教材热潮被掀起。在我国,电子教材的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北京、上海、大连和深圳四大城市首开先河,进行电子教材、电子书包的试验工作[3],其他城市也相继跟风,实施电子教材的推广项目。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要大力扶持电子书包项目,教育部也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4]。市场上,盛大、汉王等公司相继推出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包,以抢占市场先机。电子教材的推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电子教材进入课堂成为必然趋势。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5]。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确实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不管使用的技术如何先进,更好地促进教和学的宗旨都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早期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追随,使得很多教育者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把技术作为焦点,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因为技术的引入而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电子教材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后而产生的新兴物。正是由于电子教材依托一定的技术而产生,人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将重点放在技术的选用上,导致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对电子教材的设计取向不明确,很容易偏离其初衷。因此,弄清楚电子教材的设计取向,明确电子教材对教育教学所要起到的作用,是我们做好电子教材的关键。
任何以技术为中心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尝试都是昙花一现。早在20世纪初,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就预言说“电影必将革新我们的教育系统,在不远的将来,它即使不是完全地取代课本的作用,也将基本地取代课本的用途”[6]。然而自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发展状况证明了这一观点的错误性。虽然电影、无线电、电视等辅助教学的技术基础不相同,但它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即是:起初,它们都有着革新教学的美好前景,而后来新技术的引入却击退了它们的热潮。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很难有一种技术能长期独占鳌头。提倡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者关注的是最新技术的使用,却忽视学习者的角色,把学习者当作机器而不是人,这种教学失去了人性化。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之中[7]。电子教材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集多种媒体技术于一体,富含多种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无限冲击。从最早借助数字化阅读器而出现的电子书,到后来融入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以及当今炒得火热的依托平板电脑而升级的电子教材,无疑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电子教材的诞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许多开发商看准这个时机,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出售电子教材。由于缺乏教育层面的设计理念,开发出来的电子教材往往是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实用性。没有研究表明使用的媒体技术越丰富对学生的学习越有帮助,相反的,盲目地、没有原则地滥用技术,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的发展,技术只是辅助工具,真正的主角是教学。如果电子教材的设计和开发以技术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会出现“卖弄技术”的做秀局面,它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力将不能持久。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取向是不可取的,必将走到技术穷尽的末路。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5]。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电子教材为此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其核心是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人类认知能力[6]。重视用技术来促进人类的认知,尊重人脑的工作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出发,考虑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诺曼将“以学习者为中心”解释为:它使“技术……能够弥补人类能力的不足,帮助完成人类自身不太适合进行的活动,帮助增强并发展人类自身能较好完成的活动”[8]要想电子教材得到普及和推广,必须要严把质量关,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所用,因此,电子教材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子教材设计,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9]。由于所处的学段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也不相同,电子教材的设计要在充分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群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设计的教材才更有针对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子教材设计,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差异性。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强弱之分,学生的成绩有优劣之差异,较理想的电子教材要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后进生,他们需要比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在电子教材的设计中,可以利用媒体多样的信息呈现形式和灵活的交互功能,来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电子教材设计,还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当今学生的学习,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学习时意志力不坚定,自我调节能力不强,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电子教材的设计中,要找到缓解这种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初中数学为例,在电子教材设计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1)为了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例题与练习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可以将例题和重点练习题以视频讲解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反复听讲,直到理解为止。
(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电子教材中用直观形象的动画代替枯燥的文字描述或静态的图片,创造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3)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针对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设置有层次的提示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学习有效进行。
(4)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改变,是强化作用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强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在电子教材中添加及时判断的功能,电子教材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反馈信息,激励学生反复尝试,直到正确为止。这种友好的交互形式给学生以正强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是我们在今后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只有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电子教材才能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不同的学科各有其特点,在教材编排时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电子教材也要基于学科特点来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教材对教学的作用。就数学学科而言,它的本质是演绎和经验结合的整体,要求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演绎,数学教材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电子教材要很好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问题,理解知识;又要提供动手操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数学电子教材时要充分发挥它的学习辅助功能。
电子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也不是简单地加入多种媒体元素,而是要充分考虑它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10]。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是水平较低,正处于直觉经验型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辩证思维还处在萌芽状态,思维存在不同的差异[11]。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初中数学电子教材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演示和抽象的提示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总之,电子教材设计的好与坏,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取向并不是要摒弃所有的技术,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上,借助合适的技术手段,开发对教学发展有利的电子教材。从某种程度来说,电子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其决定权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只有设计开发出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材的普及在不久的将来才会成为可能。
[1]董剑桥,陆云云.论信息技术对教材改革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2,(3):79-81.
[2]魏丹荑,尤建忠.我国中学推行电子教材是否可行[J].出版参考,2010,(19).
[3]袁楠.教材电子化、支持率不高[N].春城晚报,2010-08-06(C3).
[4]教育部:我国着手制定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DB/OL].http://news.cersp.
[5]基教[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傅小兰,严正.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6.
[7]贾义敏.多媒体学习的科学探索——Richard E.Mayer学术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5-9.
[8]Norman,D.A.(1993).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Reading, MA:Addison-Wesley. Pass,F.G.W.C., &Van Merrienboer,J.J.G.(1994).Measurement of cognitive load in instructional research.Perceptual & Motor Skills,79,419~430.
[9]崔彦,代中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0,(6):36-39.
[10]张瑞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2):110-112.
[11]张仁清.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