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博士,上海 200241)
“包容性”由联合国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而提出,刚开始是一个经济概念。胡锦涛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包容性增长”问题,指出中国的增长要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这也是从国际层面来讲的。不过,后来学界对包容性增长的探讨似乎更多是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国际的视角倒略显不足。
在全球化、经济相互依赖时代,国内国际问题已经高度关联、相互交织。中国转型期中的国内包容,与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国际包容,是一个问题的内外两个方面。国内包容和谐,国家才能走向强大,并具有对内对外的吸引力,才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包容,也才能使中国更具有包容世界的能力。因此,探讨中国转型期中的包容问题,必须也把中国放在崛起的国际大背景中,去讨论它的国际包容问题。
包容有宽容、容纳之意。包容有施动者和受动者。只有一方比另一方大、强的时候,才能包容对方,因此,只有大者包容小者,强者包容弱者,而非相反。也就是说,包容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强者的象征。包容还是一种态度和行为,表现为对弱小、分歧、批评、问题与挑战的一种容纳与超越。包容背后隐含着一些普世性价值:公平、正义、尊重异己、反思意识与责任意识。
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提出“包容性增长”,是一个经济概念,意指中国经济增长要平衡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也就是说,中国的增长要容纳所有人的经济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包容性”还体现为政治包容、社会包容和文化包容。政治包容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政治制度和政治歧见的尊重和容纳。社会包容表现在对弱势群体尊重、保护以及对不同意见和生活方式的容纳上。文化包容则表现在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采取开放、对话与沟通的态度上。
目前,我们在强调经济包容的同时,比较忽视政治包容、社会包容和文化包容。经济包容的实现只能满足人民功利性的物质需求,却无法满足被重视、受尊重、有尊严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如果不能通过政治、社会和文化包容来使人民获得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的话,就难以保证真正实现经济上的公平与正义。
包容有国内包容和国际包容之分。包容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进程。内心具有包容意识,才能外显出包容行为。内部实现真正的包容,外部也才能实现包容。特别对于崛起的大国,不但要处理内部包容问题,也需要处理外部包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包容性”已经成为中国经常使用的一个外交话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国际政治学界的学者,都开始探讨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包容性”问题。
政府官员对国际包容问题的提及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包容、东亚地区包容、包容解决国际热点问题以及外空的包容性发展这四个方面,这些提法并非专门针对中国而言。
第一、国际经济层面的包容。胡锦涛在多个国际场合曾提出中国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外交部长杨洁篪曾也表示,中国主张在平等公平基础上竞争,反对经贸政治化,并指出国际社会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中国。①杨洁篪:我们主张在平等基础上竞争,反对经贸政治化,http://news.hexun.com/2011-03-07/127758290.html。
第二、东亚地区层面的包容。杨洁篪曾强调中国希望同美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一道,努力共同构筑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亚太地区。②外交部长:一起构筑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亚太地区,http://www.gov.cn/jrzg/2012-09/05/content_2217329.htm2011 年在海南举行的博鳌论坛,以包容精神、和而不同、共谋发展为宗旨,表明中国越来越强调实现地区的包容。③《亚洲周刊》:中国“外交盛宴”超越美国势力,http://www.guancha.cn/comment/2011_05_13_56959.shtml。
第三、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包容。在叙利亚问题的处理上,中国希望叙利亚尽快开启包容、平衡的政治进程,“充分照顾各派别、部族和地域的不同诉求,最大限度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④外交部:中方在利比亚问题上没有私利,http://world.people.com.cn/GB/15979918.html。2012 年6 月14 日,就伊核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表示,中方希望有关各方相互包容,把握对话与谈判大方向。⑤伊核问题莫斯科对话会将举行,中方望各方相互包容,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6-14/3964486.shtml。
第四、太空领域的包容。2012 年6 月6 日,中国政府代表表示,中国主张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并努力实现外空包容性发展。中方提出的外空包容性发展理念包括对环境资源的包容、对各国的包容和对全人类的包容三方面。⑥中国主张实现外太空包容性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06/c_112139703.htm。
与政府官员提及国际包容的视角有所不同,学界开始聚焦于中国、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讨论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包容性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包容性崛起”的概念,“和平崛起解决的是让西方包容中国崛起,包容性崛起解决的是中国如何包容西方,减少崛起阻力。”“从利益、安全与价值的包容性入手,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包容和谐”。⑦王义桅:《超越和平崛起:中国实施包容性崛起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8 期。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包容性外交”,或寻求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包容性的合作关系”等概念。⑧参见苏长和:《中国与国际体系:寻求包容性的合作关系》,《外交评论》2011 年第1 期。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步伐,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全方位联系不断加强,中国也从融入国际体系发展到塑造国家体系。在中国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分歧、争议和摩擦也随之增加。
首先,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存在的领土冲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化。近年来,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与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均发生一些冲突事件。特别是2010 年7 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抛出“南海主权未定论”,称南中国海问题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进一步激化了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矛盾。
其次,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增加,中美战略互疑上升。2011 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美实力对比的改变,中美结构性矛盾增加。中美在经贸领域存在人民币升值、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争议。在外交战略上,美国高调宣布“转身亚洲”(Pivoting Asia),在亚太实行“再平衡”战略。美国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参加跨太平洋协作伙伴关系(TPP),借助天安舰事件、钓鱼岛事件,进一步强化了与韩国、日本同盟关系。在意识形态上,中美存在人权问题的分歧等。中国学者王缉思和美国学者李侃如联名撰文指出,中美战略互疑问题已日趋严重,而北京感受到的互疑比华盛顿要深,如果处理不好,将会产生严重后果。⑨王缉思、〔美〕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12 年3 月,全文可见http://zhan.renren.com/irstudy?gid=3602888498002058451&checked=true.
然而,对于中国崛起进程中出现的与周边国家间的领土冲突以及中美结构性矛盾,国内外的认知存在巨大的鸿沟。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容易激化,有些人认为中国更加强大了,中国应该放弃“韬光养晦”战略,加大“有所作为”的力度。部分人批评中国外交过于软弱。然而,国外却在以前“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西方把中国描绘成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批评中国在一些问题上不合作、不让步、“皱眉”、“日趋强硬”,认为中国“过分自信”,表现得“咄咄逼人”。①叶淑兰:《中西有关“中国形象”话语互动探析》,《国际论坛》2012 年第6 期。
这种内外认知的分歧还将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过去,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更多要求国际社会包容中国。那么,现在,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开始塑造国际体系,就不能仅仅要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包容,而需要更多思考中国如何去包容国际社会的问题。“中国国际包容论”不但需要包容与中国有历史或领土争议的周边国家,而且要包容美国等最发达的国家。它不但需要包容经济利益的冲突,还需要包容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认知的差异。
那么,如何加强中国的国际包容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探讨谁来包容、包容谁、包容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等问题。
首先,关于谁来包容的问题。加强中国的国际包容力,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的努力。然而,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是由每个人所组成。政府的包容在中国的国际包容问题上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民众的包容亦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只有实现了国内包容,才更有利于实现国际包容。民众也只有在被包容中,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包容别人。因此,包容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而包容的关键却在于政府。
其次,关于包容谁的问题。中国要包容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具有传统历史友谊的国家,并非难事。但是,中国国际包容能力更多需要体现在包容美国、日本等与中国存在现实或潜在冲突的国家。国家并非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行为体,中国在包容其他国家的同时,还需要包容国际组织、对中国持批评意见的国际人士等。
再次,包容并非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事情。中国的国际包容需要区分人和事。中国可以包容国家、国际组织、持不同意见的人,但是,中国却需要对国家、国际组织或持不同意见人士的某些不当的言论和行为说不。因为这涉及到包容的底线与原则问题。中国的国际包容不能违背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原则。
要加强中国的国际包容力,需要中国积极调整心态,培育强者心态,从要求被包容发展到主动去包容。提升中国的国际包容力,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中国需要面对与国际社会的分歧,坦陈矛盾,积极反思,尊重差异。如前所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结构性矛盾势必上升。采取回避或压制的态度可能只能一时缓解,但却无法真正解决矛盾,还将可能集聚更大的矛盾。因此,只有采取疏导的方式来对待矛盾。例如,中美之间需要承认双方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理解存在分歧,在此基础上阐述各自的立场,促进相互理解,并做出适当的安排,以探求双方都可以接纳的解决方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存在诸多批评,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指责是空穴来风,而需用客观坦诚的态度,承认这些矛盾和分歧,并借此契机,积极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把分歧与批评转化成为自身进步的一个机会。
第二,中国的国际包容需要从国内包容做起。外交为内政的延续,国际包容的提升,必须以国内包容的加强为前提。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在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新问题,如阶层固化现象,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民众的焦虑情绪的蔓延等。面对这些国内矛盾和冲突,需要政府用包容的心态去一一化解。当中国在国内层面上包容了不同的利益,不同的价值,不同的观点,那么,国际层面的包容也就具有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国需要构建核心价值观,更多地从自身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寻求共通价值,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和利他价值。国内外包容的实现,需要有核心价值观的统筹。国际包容涉及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和分歧,这需要中国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中寻求共通价值,作为处理与他国关系的价值皈依。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不少具有普世价值和利他价值的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尊重异己,“和”文化,内省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这些都需要发扬光大。
第四,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更多地共享利益,打造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正是因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存有矛盾和分歧,才需要中国的国际包容。矛盾与分歧是国家间关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缓解矛盾,需要更多地建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例如,中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来消除邻国“中国威胁论”的噪声。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反对美国对中国的抵近侦查,但是,中美在保护12 海里领海主权以及在公海的航行自由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这需要加以强调。面对美国“转身亚洲”,中国以平和的心态加以应对。中国也早已承认,美国的东亚存在,有利于维系东亚和平稳定的局面,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欢迎美国在东亚发挥领导作用,美国也表示欢迎一个蒸蒸日上、和平崛起的中国。2012 年2 月,习近平提出中美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走出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对抗冲突的历史逻辑。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便是通过共享利益,建立一种彼此相互包容的关系。